查看原文
其他

刊物速递 ‖《海交史研究》2023年第三期目录提要

编辑部 海交史研究资讯
2024-09-14


新/刊/发/布

93

NEW ISSUE

CSSCI(2023-2024)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海交史研究》2023第3期



目     录

Contents


摘      要

Abstract

P01

近二十年来英语学术界有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研究的新趋向(安乐博 马光)

最近,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范式转变”的潮流。以往的研究,学者们沉溺于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的研究模式,常将中国与西方简单地二元对立。然而,当代学者正试图跳出这种旧的研究藩篱,不再将中国古代海洋视为边缘或次要的区域,而是将欧洲人视为众多外来者中的一个群体,从而探索西方是如何遵守和适应亚洲本已建立起来的成熟模式和惯例。这种新趋势,为开辟新的课题铺平了道路。如今,亚洲海洋史研究的范围非常宽广,如海洋考古、港口城市、航线、贸易和文化网络、移民、地方宗教信仰、海洋法、外交、海防、海盗和走私等,均有涉及。


关键词: 海洋史  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  新范式  全球史

P10

从世界意义到地方经验:近来英法关系研究中的“海峡视角”(徐桑奕)

英法关系是影响近代欧陆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对重要的国际关系。一直以来,学界对英法关系的认知多数停留在它对世界产生的重大意义方面,而对其中的一些底层运作和地方性竞争,则仍有一定拓展的空间。因此,希望通过对当代国外学者某些著述和研究视角的评述,藉以唤起学界对英法关系的全面样态的关注。


关键词:英法关系  海洋史  英吉利海峡  

P19

明代马船、快船修造规则研究 (宋上上)

于明代南京兵部造船业,学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船只类型和船厂建置两方面,对于马、快船修造情况,关注尚少。通过结合《船政》《船政新书》《南枢志》等政书,考证出马、快船形制经历了趋同演变,从两年一修、一造十四修,逐渐改为三年一修、三等九修。遇到修差紊乱,南京兵部采用失修加等、欠修加料、预修扣银、越修减等的方法截长补短。造船所需木料按照单板法计价,由芜湖抽分厂计数派买。明代马、快船修造呈现出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反映了明代造船业在制度设计和统计技术上的进步。


关键词: 马船  快船  修造规则  船料  单板法

P32

地域视角下的古代造船捻料研究  (郑贝贝 周双林 金涛)

捻料是船板之间的黏合材料,其功能主要有密封船板缝隙、防止海洋生物附着、船钉防锈、以保障水密性能等等。不同地域因手工业传统不同,捻料所使用的材料差别较大。本文总结了中国、欧洲、印度洋地区、中东地区、中美洲地区捻料使用传统。并对捻料研究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诸如科技分析、考古报告、民族学调查、古文献等进行对比分析,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造船  捻料  捻缝  桐油灰  沥青

P44

“隐蔽政策”与17—19世纪中日琉关系的变化(尤淑君)

17世纪后期清朝国力逐渐强大后,江户幕府制订“隐蔽政策”,维持琉球自主,借以获得中国商品与情报。在江户幕府的贸易禁令下,萨摩藩受到许多限制,琉球却获得贩卖唐物与砂糖、渡唐银资金保证、收购海产品等特权,使萨摩藩放松对琉球的控制。通过“渡唐银”集资与渡唐役人的挑选,琉球王府得到琉球士族的支持,并能按出资比例分享朝贡贸易的利润,更推动“中国化”改革措施,改造琉球社会文化,确保琉球王府的统治权。清朝虽察觉异状,但琉球借“度佳喇”向日琉两国求援的名义,掩护萨摩武士的活动,保住朝贡贸易的资格。由此可见琉球借中国之势,维持自主,而日琉两国在对抗与合作中寻求平衡的模式,也让17-19世纪的中日琉关系维持相对的安定。


关键词:“隐蔽政策”  朝贡贸易  渡唐银  度佳喇

P58

明初海外贸易制度变迁视野下的伪使问题(林炫羽)

伪使现象普遍存在于明初中日交涉和南海国家的朝贡活动。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末明初海外贸易制度变迁下海外商人的行为选择。明初实行海禁,宋元以来自由贸易制度自此向朝贡贸易制度转变。海外商人因应制度环境变化,采取假扮贡使或加入朝贡使团的方式来维持贸易,因此产生伪使现象。朱元璋最初采取禁止入贡手段解决伪使问题,但遭到胡惟庸等中书省官员抵制,禁止入贡因此有名无实。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将明朝国内实行的勘合制度移用至朝贡领域,使朝贡贸易制度得以强化。但是,伪使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朝贡贸易制度无法容纳实际的贸易需求,强化这一制度仍然不能解决制度与现实的矛盾,朝贡贸易制度面临内部自我衰败和外部走私贸易冲击的双重困境。


关键词:海外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  伪使  明朝

P71

明代南京静海寺风物暨创建年代辨析——以三宝太监郑和的事迹为中心(邵 磊  郦英南)

       南京静海寺是明初为纪念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而敕造。静海寺旧时风物极盛,究其原委,莫不与郑和及其下西洋事迹有密切联系,但却大多经不起推敲,出自后世附会的可能性甚大。关于静海寺的创建,历来多主明成祖永乐年之说,也有明仁宗洪熙年之说,但后者流传不广。郑和在宣德五年(1430)刊印《优婆塞戒经》的题记中,曾述及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十一日印造《大藏尊经》施奉静海寺之事,其时明仁宗朱高炽已登基旬月。复据正德十四年(1519)南京礼部侍郎杨廉《静海寺重修记略》所述“仁宗皇帝敕建此寺,而因以名焉,盖以昭太宗皇帝圣德,广被薄海内外焉耳”。不难想见静海寺的肇建应始自于明成祖朱棣,值仁宗登基,静海寺的主体工程可能刚刚完工或接近完工,仁宗敕建此寺或谓敕赐寺额无非顺水人情,与他本人不赞成下西洋略无违碍。


关键词:静海寺 郑和 下西洋 大藏经

P82

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再考  (李昕升)

       南瓜史的研究可以折射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作物本土化的问题,诸如版本、目录、小学、医学、农学、交通等问题皆括囊其中,以此观之,产生些许分歧也就不奇怪了。南瓜可信的传播路线应当是嘉靖末年自东南海路、西南陆路分别率先进入闽、浙和滇,进而流布全国,葡萄牙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尚难以定论。


关键词:南瓜  金瓜  传入  分布

P95

四季豆在中国的传入、传播与本土化发展  (冯竹清 

王思明

       四季豆原产于中南美洲,地理大发现以后由欧洲人带至世界各地。16至18世纪,在殖民与海上贸易的过程中,四季豆由美洲传至东南亚地区,进而又传入我国东南沿海与西南边疆地区。但四季豆并未在东南沿海地区获得长足发展,而是在云贵高原逐渐发展起来。清康熙以后,四季豆以云贵高原为中心,逐渐向全国推广开来,到清末时四季豆已传至东北地区,大致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传播的特点。民国以后,随着近现代农作物育种事业的发展,四季豆得到进一步推广,逐渐成为各地的常见蔬菜之一。自传入至今,四季豆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发展的过程。地域性的称呼、因地制宜的栽培方式、多重功能的发挥等,都是四季豆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四季豆  菜豆  美洲作物  

P109

{书评} 陈博翼:《限隔山海: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陈奉林)

P113

{书评} [日]松浦章:《海上丝绸之路与亚洲海域交流(15世纪末—20世纪初)》杜 越

P117

{书评} [美] 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王 健)

P123

{书评} 修斌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6—2020)(陈琳琳)

投稿邮箱

hjsyjbjb@163.com



来源:《海交史研究》编辑部

图文编辑:王绮蓉

二审:陈少丰

三审:林   瀚



声明:凡在本刊发表论文,除非另有约定,视为作者同意本刊拥有文章的网络首发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交史研究资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