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对高考作文依然有“套路”

【2017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题目公布之后,国人的狂欢焦点其实还是在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上。不过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样的作文也带来了某种焦虑感:以后的作文如何指导?以前积累的名人名言与素材还有无用武之地?以前总结的写作技巧,例如审题技巧、段落结构技巧、点题技巧等等是否依然有用?高三的作文训练的方向是什么?等等。其实,也只有一线教师才会去关注这些话题,多数人的狂欢在高考结束之后的几天内便会冷却。作为一名资深的写作爱好者,我也谈谈对套路的认识与理解。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首先,写作一定是一种“任务驱动”的行为,不论这种驱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种驱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一个核心的主题,说白了就是要明确知道“这篇文章写什么”。因此,写作的第一个套路就是:一定要树立“‘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的写作观念。写什么是一个写作内容的问题,怎么写是一个谋篇布局的问题,写什么与怎么写也不仅仅是一个内容决定形式的逻辑问题。多数同学拿到作文的第一个念头“这篇文章我可怎么写啊”,其实质的内容是“这篇文章我可写什么呀”。写作内容的匮乏,导致整个写作处于一种茫然无序的状态中,实在不行只能胡诌几句,草草结篇。那么如何应对写作内容的问题呢?那要从“什么是写作内容”说起。


一篇文章的写作内容,无非就是意指与素材。前者是呈现在观念层面的内容,传统的写作学称之为中心思想、中心主旨,这是写作本文的内在驱动。后者是写作材料,即用以支撑整篇文章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分析。例如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从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看未来作文改革的趋势》,这篇文章的意指就是指出未来作文改革的方向是“分析性作文”,不论是目前的任务驱动类作文还是时事评论类作文,都带有分析的性质;这篇文章的材料包括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中国教育报》上的相关资料等等。这两部分内容是支撑整篇文章的“重头戏”,那么究竟如何在教学过程或写作指导中形成“写作内容”呢?有的教师或许认为,后者可以通过“积累”的办法实现,前者只能靠学生的思维与阅历,是没有办法介入的。


此处,我也要特别提出一个观点:所谓的思想、观念、想法、意指等等,依然是可以通过“积累”的办法实现的。且不说真正原创的思想有多少,社会层面上的观念也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以往,教师注重“素材积累”,忽视了“观点积累”,这一点或许值得警醒。例如很多学生肯定知道共享单车、食品安全、中华美食等话题,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相关的素材,但这些话题背后的“观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写作时头脑中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没有用一个“观念的红线”将其贯穿起来,于是写作时感到无处下笔。就拿共享单车来说吧,人们对它的了解仅仅限于生活层面,即能够说出共享单车的优点与缺陷,但是对共享单车出现的背后的理念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现象,这就是一种误解。也就是说,学生对某种事物仅仅限于“知道”与“了解”的层面,而没有进入“理解”与“探究”的层面。再比如美丽乡村的话题,很多人都知道乡村的美丽风景,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可以叙述与乡村有关的故事等等,但支撑这个话题的深层次的理念没有被挖掘出来。张华老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致外国的青年朋友》,选择的是“美丽乡村”与“高铁”等关键词,支撑整篇文章的理念其实就是“传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自然主题与现代化”“农村与城镇化”等理念,这些理念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平时的阅读与思考中积累起来的。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与“美丽乡村”“高铁”等话题不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吗?


观点也是可以积累的,这一点能否成为共识还不好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确是努力的方向。曹林先生的《时评中国》、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等著作,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用这些观点来分析另一种语境下的事件,也未尝不可。






写作的方法与技术并未过时

我们经常说“文无定法”,实际上是说:文有法,无定法。所谓“有法”,并不是那些生硬的写作技巧,例如第一段第一句话写什么,第几句话出观点,第二段话的第一句写什么等等,而是一种思维的技术与方法。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凭借思考超越你:高中写作思维的训练》,很有意思。


这本书并不是总结思维的方法与技巧,而是在实战演练中贯彻思维的训练。这本书实际是课题研究的总结,每一个专题都用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是抛出“思考的问题”,建立语境,确定写作的话题与范围,并且提供与材料有关的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头脑风暴”,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写作的思路;第三个环节是“参考阅读”,即提供两三篇相关文章,供学生阅读,以便积累相关的观点;第四个环节是“真实表达”,即用多种形式写作,比如时评、回帖、辩论词等等,这些都是说理的形式;第五个环节是“写作反思”,学生写完之后,再回顾自己的写作过程,写出写作心得。这个训练,表面上并没有给学生提出现成的思维方法,但实际上是真正介入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更是一种“本真思维”的训练。


当然,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今年的高考题的特殊性,就完全改变甚至推翻以前积累起来的那些经验与方法。高考题目的特殊性,其实是表象,而真正的核心内容依然是多年以来形成的写作的经验,只不过这种经验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一些调整罢了。对于下学期就要步入高三的教师来说,我认为还是应该从最基本的审题立意开始训练,然后介入到学生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去,对学生的谋篇布局、段落结构、语言表达进行最基础性的指导,这是“打地基”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对今年的高考作文依然有套路,只不过这种“套路”不是将学生的写作引向“套作”,而是在最基础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盲目抛弃以往的写作指导经验,基于构建所谓的写作新范式,是不太理智的行为。

 

本文转载自郭跃辉老师微信公众号

闲人闲思录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为了考试,我们一直在“假写作”!

南师附中张小兵丨“把作文命题命到学生心坎上”



编辑丨葛杰

图丨网络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订阅电话/微信:张琦 18652909212(添加时请注明订阅学校)


投稿邮箱:luntanzhongxue@126.com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因本群人数过百,需要邀请才能加入

添加小编微信(15601588673)

加入作者&读者群

与大家名师零距离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