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 AI 产品趋势:喧嚣的追风者和静默的收割人

2018-02-03 邹大湿 人工智能学家

来源:36氪


毫无疑问,在消费科技品领域,AI产品有泡沫。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底,亚马逊低调发布了智能音箱Echo,苹果发布了第一代Apple Watch智能手表。比起AI浪潮,那个时候大家谈论更多,是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Fitbit和Jawbone,小米和bong,在各自战场杀气腾腾。


2016年,消费机器人大热,创业公司扎堆涌入。那一年,我们熟知的公子小白、优必选、巴巴腾等,都获得了不错的融资。


2017年,消费机器人的风口渐渐淡了,智能音箱转而热门起来,出门问问、若琪以及BAT巨头乱斗纷纷。上半年科技圈还在纠结智能音箱是不是入口。转眼到年末,小米、天猫数十万、数百万的销量,迅速把智能音箱带入了巨头竞争的下半场。一时间,音箱品类创业冷淡。


2018年,风口呢?会是什么,智能语音耳机吗?


只有透过现象,刨根问底,才能看清本质。深入追究,相信你还会有更多的疑问:


  • 为什么有人说智能耳机会是下一个爆点?耳机大厂盘踞的欧美国家,为什么对这个『爆点』没有兴趣,他们不怕被后来者颠覆吗?


  • 苹果HomePod2018年才发售,进展这么慢,价格这么高,苹果没看到亚马逊低价策略的成功吗?


  • 为什么谷歌有高端音箱Google Home Max 对飙HomePod,亚马逊没有,亚马逊落后了吗?


如果所有产品都要做,所有方向都要亲身去试,那和没脑子有什么区别。


一、AI产品竞争的三大策略 


1、没有延续,终将遗忘


当我们在谈论AI产品战略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在长视角下,产品对企业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不是为了短期的捞一笔,不是为了圈钱融资,也不是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毕竟,投机赚钱、风口圈钱或者任性玩票,也『无可厚非』,但不在本文针对和讨论范围。


这个时代,信息在加速爆炸,人们也在加速遗忘。极路由、bong手环、jawbone,这些上一带硬件浪潮的前辈,已经湮灭。2016年,似乎看透消费机器人泡沫的狗尾巴草公司,在推出公子小白机器人后,又推出了二次元机器人琥珀虚颜;销量证明,针对二次元的消费机器人并不靠谱。


2、三大基础战略


什么是基础战略?基础战略就是产品存在的最根本意义。


我们在上面已经否定了三种短视的意义:为了捞一笔、为了圈钱和为了兴趣。那AI新产品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针对不用的企业,有三种,分别是应用渗透、生态延伸和价值割据。


应用渗透是亚马逊、谷歌这类企业采取的策略。借助AI技术的蓬勃发展,不断在家居生活办公等各方面寻找应用落地的方式场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I产品就成为了AI技术落地应用的载体。亚马逊和谷歌的智能音箱竞赛,比拼的根本,就在于语音平台的渗透率,至于硬件本身赚不赚钱,不重要。渗透战略,是互联网科技巨头最优考虑的产品战略。


生态延伸是苹果、索尼、Bose这类企业采取的策略。他们本身都有自身的硬件产品生态。在AI浪潮中,最优先考虑的,都不是说去给别人赋能,而是借助AI技术巩固和强化自己的产品生态。和亚马逊、谷歌这类互联网科技巨头不一样,纯正的硬件企业是需要靠产品本身盈利赚钱的,他们不看重一项技术的渗透率,看着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和产品的生态价值。


价值割据是Fitbit、淘云、华米这些(曾经的)创业公司应该采取的策略。在AI时代,如果创业公司要做科技消费品,那它的侧重点就应该在产品价值本身,围绕产品价值本身来做产品,而不是围绕语音交互来布局产品。创业公司谈生态、谈产品联动,是非常可笑且危险的。在一个边缘或者细分的领域,建立起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创业公司生存的关键。 


二、应用渗透:技术赋能下的产品落地


1、渗透至上,不做无意义的产


如果你是贝佐斯,你会做高端音箱对飙google home max和HomePod吗?



在AI产品思路方向上,谷歌的思路一直没有亚马逊清晰。谷歌在2017年推出了google home max。产品推向市场反响不错,音质好,音量大。在整个google产品线中,google home max就像是一个孤立的点,谷歌不可能建立家庭影音生态去和sonos抗衡,这个孤立的高端产品,很可能有始无终,不了了之。 


2、抢跑人的优势


无论是亚马逊、谷歌还是国内的百度、腾讯,骨子里都不是正统的硬件公司。坐拥AI技术,硬件产品只是一个突破口和载体。那是不是意味着,这类公司只要做平台提供技术就可了?理想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公司都形成契约,不做硬件,可能是会有这样的理想情况。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人要抢跑。


在竞争加速的时代,爆款流量级的产品,必须身先士卒,亲自上阵。国内,也是一样。狠不下这条心,在消费端的渗透率,只会逐渐掉队。


三、生态延伸:新产品即是新据点


1、新据点:HomePod目的是要成为旗舰


亚马逊的目的,在于alexa走进家庭。苹果不一样,它的目的是自身产品走进家庭。这一点本质的差别,是亚马逊、谷歌和苹果差异行动的核心。


Echo dot卖49美金,HomePod 要卖349美金,因为苹果要切切实实做出一款进入家庭的高品质音箱。低价销量和覆盖率,都不是目的。产品本身,才是最最关键的。盈利和高品质,这两点都是必须的。对于亚马逊和谷歌而言,语音助手是音箱的最高价值,音箱是AI技术的承载。对于苹果而言,产品本身,才是最高价值。HomePod先是好音箱,才是智能。在当下语音助手狂热发展的时代,也只有苹果老大哥,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坚持产品本身的价值次序。这不是说亚马逊不对,而是两者的产品战略不同罢了。在智能音箱的后期,亚马逊是愿意把200美元价位的音箱旗舰地位让步给sonos one,自己靠Echo dot和其他产品走量。但对苹果来说,旗舰地位,务必拿下。


2、HomePod在苹果生态的地位


苹果的HomePod原计划在17年年底发售,实际跳票到了2018年2月9日开始发售。如果单纯从智能音箱的视角来看HomePod。那真是慢到家了,HomePod不仅落后亚马逊、谷歌、sonos,还落后国内众多玩家。是库克的战略出问题了吗?显然不是。


理解HomePod,要从整个苹果产品生态来看。单纯说HomePod有没有意义,肯定有意义。但问题是有多大的意义,优先级怎样。资源总是有限的,产品总是有先后。HomePod固然优先级在iphone之后,同样也在Apple Watch之后。直观数据上看,2016年,苹果手表出货量在一千万左右;亚马逊echo系列音箱2016年出货量约520万。2017年,是国内智能音箱大战的元年,也是google home对亚马逊echo加速赶超的一年。这一年对苹果生态而言,同样非常重要。借助Apple Watch 3,它已经在穿戴生态上,构建起了脱离手机的一道新生态。所谓代替手机的运算平台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独立辅助手机的随身运算平台,确定是智能手表无遗了。不是手环,不是耳机也不会是眼镜。和亚马逊echo 一样,Apple Watch诞生于2014年。刚出来之际,续航短、功能弱,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7年,Apple Watch 3的蜂窝版的出现,让手表可以独立手机使用。这意味着,在度假、跑步、客厅等部分场景,手表可以替代手机,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苹果目前在智能手表领域,几无对手。2017年,智能音箱的火热发展,引发了耳机、眼镜等多种可穿戴设备语音化的热潮。至少在苹果自己的生态上,可穿戴的语音设备,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在过去三年,当亚马逊激进式构建家庭语音生态的时候,苹果同样构建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随身设备生态。


苹果是一家硬件公司,本身拥有几十亿的用户,基于现有用户和生态做延伸,是最先考虑的原则。从iphone到Apple Watch,再到HomePod,苹果都在建立一个脱离手机的新生态。手表代表的是随身场景,HomePod代表的,就是家庭场景。从战术上,HomePod是弱后的,就像很多人抱怨那样,Siri不智能,不能多设备联动,家居设备有限……但战术上的弱后,大多是时间和金钱能解决的。


相比亚马逊Echo,HomePod战略上的领先是不言而喻的。和苹果生态高度整合,日历、提醒、邮件等等,HomePod就是你iphone在家庭的一个延伸出口。其次,目前的HomePod也可以不需要屏幕。因为你有Apple watch。切歌可以秒切,看提醒抬手即看。在HomePod发布时,宣传的家庭场景图上,没有iphone,只有Apple Watch,苹果在生态上的优势,依然是完全碾压亚马逊和谷歌。

建立办公、随身和家庭等各场景间的闭环生态,是苹果产品的本初目的。Apple Watch和HomePod,都是服从于生态延伸战略的新产品。脱离这个产品生态的智能相机、游戏机、无人机,都不会去涉足。


四、价值割据:价值本源才是产品的终极目的


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浪潮中,语音这种新交互也好,机器翻译这类新技术也好,都不是消费者关心的根本。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价值本身。这一点本质的差别,在落地化产品时,会有极大的区分。


谷歌和出门问问的一些产品,都犯了技术驱动产品设计的错误。在耳机上加上了翻译,于是有了google buds翻译耳机。谷歌翻译不好吗,并不是。问题在于常规的耳机形态,不是翻译的最佳载体。机器翻译的最佳实现载体是科大讯飞的翻译机。google buds 售价约人民币1058元,科大讯飞晓翻译机2999元。前者是国外媒体评论的失败产品,后者却成了国内的爆款。(翻译机分析见 AI产品极点化发展)同样的问题在出门问问上也是一样。基于语音交互布局的手表、耳机、音箱,看似有美好的联动版图,其实脆弱不堪。同样是做手表,fitbit和华米的产品系列,都是围绕运动人群,健康监测,从运动手环到运动手表,针对精准人群构建产品生态和品牌口碑。这样的产品生态,才是牢固可靠的。fitbit和华米,在2017年底,都不约而同推出了智能手表,销量势头良好可观。这两家相对略显低调的公司,将会成为当下很多智能耳机、智能穿戴创业的收割者。


硬件创业无投机。一些机器人公司不愿直面儿童市场,说儿童市场想象力太小了,感觉太low了啊!如果真是这么想,那选择硬件领域创业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创业领域有太多赚快钱的方式,但是唯独硬件科技产品,需要价值深耕,结硬寨,打呆仗。


风口也罢,浪潮也好,这个领域的责任与梦想,迟早会回到厚重之人手上。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由互联网进化论作者,计算机博士刘锋与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石勇、刘颖教授创建。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