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 智慧法院构建阳光绿色司法

2018-04-28 吕冰 中国审判
点击上方“中国审判” 可以订阅哦!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发超越历史、创造未来的颠覆性变革,给人民法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创新发展带来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 全国法院第五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6日在石家庄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智慧法院建设正处在由初步形成向全面建设转化的重要关键期,各级法院要妥善应对信息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更好担当起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职责使命。


会议指出,以顶层规划为统领,实现了全国一盘棋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全国法院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已经形成,智慧法院初步建成。


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法院,推动阳光司法,方便群众诉讼的同时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引发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

 


顶层设计引领智慧法院建设


2016年11月24日,西藏林芝地区察瓦龙乡人民法庭接入法院专网,这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历史性的一刻。自此,全国3525个法院,10759个派出法庭全部“在线”,实现全国法院干警“一张网”办案办公。


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法院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在全国各级法院共同努力下,信息化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初级向高级、由局部向全局、由基础建设向全面应用的巨大转变,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已然确立。

 

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建立健全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编制发布了以案件数据标准为核心的70项技术标准,发布《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各级法院科学量化评估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推动下,各级法院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配置水平大幅提升,对信息化应用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各级法院大力提升诉讼服务大厅、科技法庭、执行指挥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重点场所信息化水平,全国共建成3.4万多个科技法庭,部分法院还将科技法庭“搬上”巡回审判车,实现移动审判。以“云网一体化”为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以执法办案场所为窗口,司法服务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了传统执法办案场所的网络连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45%的法院诉服大厅具备智能诉讼引导功能。各类执法办案场所正在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实现了线上线下司法服务和业务的融合。

 

以审判执行为核心,全业务网上办理条件已经成熟。各级法院大力推进审判执行业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87%的法院支持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部门间电子卷宗调阅,68.9%的法院网络拍卖率达到100%,31家高院具备审判态势数据智能统计与分析能力,大数据集中管理和服务平台汇聚案件数据置信度达到99.82%。总体来看,目前审判执行核心业务均可实现网上办理,全业务网上办理的条件已经成熟。

 

信息技术成就绿色阳光司法


以四大平台为载体,司法公开从内容到形式取得巨大进展。依托四大公开平台和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司法公开进入常态化,渠道不断拓宽,公开内容不断深入。

 

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推动诉讼环节全透明,最高人民法院已公开审判信息项目106万余个,总访问量达259万余次;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超过4473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148亿人次,用户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资源库。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81万余次,点击率超过58亿人次,直观生动地向全社会传播着中国法庭的司法形象;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助力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累计公布执行案件3706万件,被执行人信息5365万条,失信被执行人1048万人次,不仅成为破解执行难的有力依托,也成为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诉讼服务网是人民群众掌上的阳光司法窗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6%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能够为当事人、律师提供网上预约立案、案件查询、电子送达等服务;75%的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社会公众诉讼活动提供便捷服务。

 

电子诉讼是“互联网+”时代下以用户体验和一体化平台为中心的司法审判新模式。“互联网+”诉讼模式不仅更加减轻群众诉累,还促进了司法活动更加全面地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动全国法院部署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证据交换、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五个标准模块,在吉林、浙江、江苏等地法院已经全面建成并广泛应用。成立杭州互联网法院,为网络空间法治化进行有益探索;14个省市法院试点推行跨域诉讼服务模式,部分地区已全面实现跨域立案。

 

电子诉讼、诉讼服务网……这些信息化手段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打官司,而且还带来了节能减排的“绿色福利”。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群众出行约2250余万人次,减少出行约8.4亿公里,节约出行成本约5.5亿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8万吨、减少碳排5.7万吨;节约群众时间约4668万小时,相当于2.3万多人全年工作时间。

 

全国法院通过大力加强信息建设,加快智慧法院建设,不仅推动了阳光司法与信息公开,让人民群众诉讼更加便捷,也为促进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驱动大数据智能化审判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积极运用司法大数据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司法业务深度融合,信息化、智能化支持手段不断丰富。2014年7月1日,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经过近4年的建设,已累计汇聚1.4亿件案件信息,除案件、文书和卷宗等审判执行信息外,还汇集了司法人事、司法政务、司法研究、信息化管理、外部数据等六大数据体系全面丰富的数据资源,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司法大数据深度应用新模式,目前已累计完成300余项专题分析成果,部分专题报告通过互联网发布,社会反响强烈。人民法院充分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人民法院工作现代化水平,服务国家治理,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2016年8月起,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全国法院应用案件卷宗随案电子化并上传办案系统,为法官网上办案实质化、审判辅助智能化创造条件。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可以自动区分庭审发言对象及发言内容,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提高庭审效率,已经在浙江、安徽、北京等地法院广泛应用。苏州中院已经使用该系统支持开庭2.7万余次,经对比测试,语音识别正确率已达到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

 

运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全流程助力破解执行难题,推动了各级法院执行工作的深刻变革。网络执行查控体系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截至目前,全国法院使用“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共查询10.16亿次,成功冻结银行存款2268.4亿余元;联合信用惩戒系统有效震慑失信被执行人,截至目前,全国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1048余万例,限制1105余万人次购买飞机票;网络司法拍卖化解财产变现难,自2017年3月以来,全国法院网络拍卖量44.95万件,成交额3071.03亿元,溢价率52%,在高风险的司法拍卖领域实现了违纪违法零投诉。

 

“法信”平台自2016年3月上线,已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法院系统实现部署和应用,并且向智慧法院各个业务场景和软件平台进行融合对接与嵌入推送。作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东方法律信息服务品牌,“法信”为法官、律师、学者、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按需提供全面、便捷、智能的法律知识资源检索、智推服务,截至目前,“法信”平台注册用户达到60万余人,每月查看使用次数110万余次。最高人民法院数字图书馆2016年11月上线,目前也已在各地省级和中基层法院开建多家分馆。

 

以创新示范为特色,全国各地法院依据自身工作实际,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智慧法院建设方案。“案款归集管理系统”实现地方法院与银行业务“一案一号”运行统一管理,“睿法官系统”提升法官的案情分析效率75%,“电子法院APP”为当事人、律师提供诉前、诉中和诉后的全流程、贴身智能化诉讼辅助服务,“车载流动法庭”实现了偏远地区文书的电子签章、签发等功能。

 

信息时代的“中国法院样板”


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民法院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人民法院信息化3.0主体框架已经确立,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初步形成。中国法院信息化已经树立了全世界网络覆盖最全、数据存量最大、业务支持最多、公开力度最强、协同范围最广、智能服务最新的样板。


信息化助推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中国法院建成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弘扬法治精神、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以及“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成果”,并亮相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受到各方瞩目。今年3月份召开的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上,与会各国最高法院高度评价我国法院信息化成果。葡萄牙最高司法法院院长加斯帕尔表示,中国法院的信息化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相关阅读:


中国智慧法院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玩转“大数据”“黑科技”  信息化手段助力法院破解“执行难”


(关注“中国审判”微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编辑/孙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