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测评排名 | 人均GDP年年倒数第一,甘肃如何才能摘掉“贫困”的帽子?

2017-06-07 人民智库

翻开的史书,关于“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记载不绝如缕。这里的陇中包括现在的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由于当地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被国际金融组织评为世界级贫困区域。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断言“三西”地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囿于客观禀赋和主观动力所限,甘肃地区一直是中国贫困的“发源地”之一。2016年,甘肃省人均GDP仅为27508元,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唯一一个人均GDP不足3万元的省份。当年,甘肃省的居民人均收入为14670元,超过西藏排在全国第30位。

面对全国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的新环境,自然禀赋贫瘠、经济基础薄弱的甘肃如何才能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搭上“一带一路”这班快速发展的列车?



甘肃省贫困乡村图景

经济增长背后隐忧重重

甘肃省的GDP增速排名和人均GDP排名相比显得格外亮眼。2016年,甘肃省以7.6%的GDP增速排在全国第16位。在欣喜于经济涨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目前甘肃省经济回升主要是依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投资政策强力刺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带动力。

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等结构失衡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仍然是这个西部省份难解的隐忧。

多重因素阻碍甘肃发展

01

“三农”问题突出

作为经济欠发达和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甘肃的 “三农” 问题较之全国更为突出。甘肃省的粮食作物种植在第一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相对来说,牧业和林业发展缓慢。第一产业内部的这种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第一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关联和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第一产业结构效益低下,发展第一产业的循环经济链难度很大。而且,虽然种植业占GDP的比例较小,但却占据了甘肃省大量的就业人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无法转移, 导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也影响了第二、 三产业发展, 制约了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02

工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推进 ,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工业结构不不尽合理。甘肃的工业结构 具有典型的重工业化和粗放型特征, 当前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甘肃的支柱工业也是以重工业为主,7个支柱行业除食品工业外,都属于重工业,高度重工业化导致工业经济对能源资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依赖性,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消耗压力。

工业内部各部门发展的关联性不强, 企业大多属于采掘和能源加工、原材料工业, 其产业链条的加工部分一般都处于省外,不仅形成了许多以采掘、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单一工矿城市, 而且这些城市的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比较松散,难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03

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第三产业的传统部门与新兴部门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以流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餐饮等传统产业部门构成了甘肃第三产业的支柱,新兴的金融保险、信息、旅游、卫生及社会公益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部门的发展却一直滞后, 传统的流通等服务部门在劳动力吸纳上日趋饱和,新兴的第三产业部门无论是在劳动力吸纳还是增加值创造上, 都没有充分发挥潜力。

新兴部门的滞后发展降低了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创造, 制约了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及第一、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整个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

0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资料显示,甘肃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02mm,不足我国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而且甘肃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58%,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特点,使得全省耕地中2/3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84%,全省天然草地严重“ 三化 ” ( 沙 化 、 退 化 、 碱 化 ) 面 积 高 达 713 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

近年来,由于土地、森林、水资源等的过度开发,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江河污染,同时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既占用了大量农田,又破坏或污染了水系, 而且给未来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以转型推动经济发展

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培育内生增长潜力的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手段,也是更好发挥甘肃资源优势、缓解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 

为帮助甘肃各地市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稳步推进经济转型,人民智库结合相关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甘肃省14地市(州)的经济转型能力进行了测算。经过对不同地市(州)之间经济转型能力得分、分项指标得分的比较,对各地市(州)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结果发现,省会兰州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在14地市(州)中排名第3,人均GDP水平在14地市(州)中排名第2。这主要得益于该市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2、第6)。但比较分析结果还显示,该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相对靠后(位列第14)。为此,对于兰州市,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激发产业转换、互动的活力,是其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而甘肃省的14地市(州)中,陇南的产业结构转型能力排名第一。但由于该市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排名均靠后(分别位列第12、第10),所以经济结构转型能力排名第10。该市知识存量偏低,与该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均较低有关;该市劳动生产率偏低,与该市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均偏低有关。为此,对于陇南市,通过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等来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不断探索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经济转型路径,均是其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嘉峪关市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在14地市(州)中排名第1,属于经济转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靠前且无位差的典型地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主要得益于该市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排名均靠前(分别位列第1、第2)。比较分析结果还显示,该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靠后(位列第13)。为此,对于嘉峪关市,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激发产业转换、互动的活力,是其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经济转型能力综合得分在14地市(州)中排名第14的是甘南州。该州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均靠后(分别位列第13、第9、第12)。通过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等来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不断探索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经济转型路径,以及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激发产业转换、互动的活力,均是其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牛胜强《转型期甘肃经济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李东霖,李悦榕《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等

点击《对甘肃省14地市(州)经济转型能力的测评及排名》查看原文

执笔:王礼鹏

编辑:孙婧雯

制图:范玺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