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智库 |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松山湖实践

人民智库 2022-09-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就“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四个方面进行部署。


作为重要创新平台的广东东莞松山湖,因创新而生、依创新而兴、靠创新而强,通过创新创造伟业,依靠创新走向未来,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形成了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实践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总结松山湖二十年发展实践的独特经验,对探索回答松山湖何以在全国高新区中独树一帜,怎样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如何从全局高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等关键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东莞松山湖二十年发展实践经验:

① 前瞻思考是独特法宝

② 科技创新是鲜明主题

③ 人才驱动是根本动力

④ 开放合作是不二法门

⑤ 龙头企业是核心主体


从全局高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①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

② 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实现更大作为

③ 在建设国际科学创新中心中作出更大贡献

④ 在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加强与深圳合作

⑤ 在推动功能区统筹发展中加快科学城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自2001年设立以来,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提前谋划、前瞻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引领优势,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打造东莞“引擎”、促进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重大进展。历经初创发展、加速发展、统筹发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四个阶段二十载建设发展,松山湖实现了从“工业园”“高新区”到“科学城”质的飞跃,实现了“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目标,实现了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到“国家队”的重大跨越。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总结松山湖二十年发展实践的独特经验,对探索回答松山湖何以在全国高新区中独树一帜,怎样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如何从全局高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等关键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松山湖高新区


01

聚焦前二十年,总结松山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


因创新而生,依创新而兴,靠创新而强。松山湖是东莞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承接深圳溢出效应,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的产物。创新是松山湖的“根”和“魂”,已经渗透到松山湖人的骨髓中、流淌在松山湖人的血液里,落实到探索创新如何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举措中,贯穿松山湖经济社会20年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探究松山湖20年发展实践,可以发现:松山湖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创新的主体,还是引领和支撑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松山湖通过创新创造伟业,依靠创新走向未来,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形成了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实践经验。深入总结松山湖20年发展实践经验,非常必要。


1、前瞻思考是独特法宝

前瞻思考是站在前沿、想在前头、走在前列、引领前进的创新思考,是靠前站位、提前谋划、超前布局的第一步,也是东莞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法宝。


一是下好“创新”先手棋,提前布局松山湖高新区建设。东莞市委市政府立足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发展实际,聚焦科技创新这一时代发展主题,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把握规律、着眼未来,统筹谋划、提前布局,于2001年创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接续使之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进而从初创发展、加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另外,松山湖早在2010年就先行提出“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推动松山湖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松山湖20年发展实践证明,东莞市委市政府当初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道路方向是明确的,谋划布局是前瞻的。


二是打好“建设”主动仗,主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莞市委市政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等投入力度,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松山湖。其中,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落户松山湖就很好地证明了东莞市委市政府“筑巢引凤来,飞出金凤凰”这一创新思路的战略性、前瞻性与远见性。2006年明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短期内不会直接带动GDP增长,但东莞市委市政府依然积极争取其落户松山湖,在资金、用地、工程建设乃至配套设施上不遗余力给予支持、不懈不怠完成建设、不折不扣做好服务,这体现了东莞市委市政府对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向用户开放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国内外1500多位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了松山湖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东莞市以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座脉冲式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为基础和依托,陆续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一群大科学装置,形成了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体系集体发力的源头创新矩阵,拥有了东莞首个国家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推动了东莞科创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实现了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的跨越式巨变。


中国散裂中子源



2、科技创新是鲜明主题

科技创新是松山湖的核心功能,是松山湖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松山湖发展的最大亮色,贯穿于松山湖20年发展的始终。


一是向科技要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松山湖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明确科技创新是鲜明主题、核心任务的功能定位,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稳稳握住科技创新这个“杀手锏”,以超常规的认识、超常规的政策、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行动、超常规的力度将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做得“活力四射”,把科技创新嵌入各领域各行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科技创新之力助推松山湖高质量发展,以松山湖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引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莞高水平崛起、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二是向创新要未来,让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松山湖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眼于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上下功夫,在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环境条件建设等方面做好功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创新成为引领松山湖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3、人才驱动是根本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主动力,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一是重视人才引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松山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人才特区”建设目标启动人才发展规划,实施聚才工程、育才工程、用才工程,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出台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确保科技创新向着更优质量、更高效率、更强动力进发。截至2020年,松山湖各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集聚了55位海内外知名院士、长江学者、学术领军人才作为省市创新科研团队的带头人,松山湖举行的“2020年院士峰会”汇聚了约60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日本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士,为产业发展及松山湖未来建设建言献策。


松山湖专门设立招商引智办公室,进一步理顺机制、统筹资源、优化服务,打造多元人才发展平台,构建高效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加快修订实施《东莞松山湖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招才引智专项政策,加紧实施引进海外人才,进一步优化引才、育才、用才环境,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特色的人才高地。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共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500名,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占75%,教授、研究员等高端人才近30%,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超过120人。


二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工作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松山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鼓励学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冲到前边去招引人才,支持各类研发机构、平台、企业等走在海外引才第一线,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用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围绕基础研究需求和产业发展短板,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全链条引才,凝聚一批相关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需要指出的是,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是松山湖人才工作创新的点睛之笔。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是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为高科技的创业项目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通过利用“成本洼地、服务高地、政策特区”优势,引进国际一流创新资源、优质项目和人才团队,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孵化科技企业,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落地生根、转化见效。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4、开放合作是不二法门

松山湖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胸怀、更解放的思想、更高效的举措,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开放合作的独特方式蹚出一条独具松山湖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


一是推动院市合作。依托中科院与广东省之间院省合作优势,推动东莞与中科院达成院市合作,形成了“院地合作、所企对接”模式,让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重大装置、重大平台落地松山湖,实现多项一流创新成果出自松山湖。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谋划和建设,完善松山湖科学城“雏形区”科学功能。


二是推动校地合作。推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吸引香港城市大学落户松山湖,有序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吸引清华、北大等全国知名高校在松山湖设立约30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化校企地、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三是推动湾区合作。松山湖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主动加强与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联动协作,协同唱好广州深圳东莞“三城记”,携手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协同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科技合作共同体。


四是推动国际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竞争和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让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科技创新要素在此交会,吸引更多国内外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聚集松山湖,把更多的国际化科研资源和重大创新成果引入松山湖。


松山湖20年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给松山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松山湖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松山湖不仅是东莞的、广东的,也是大湾区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在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科技竞争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5、龙头企业是核心主体

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龙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与重要推手。


一是强化企业的市场创新主体地位。理顺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遵循市场规律、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多元参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三者形成一个充满内生活力的创新整体,进一步释放市场创新力量。         

                 

二是强化引领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培育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实施“培优育强”行动、“倍增计划”,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结合、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重大平台、项目、孵化载体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研发总部招引,提升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对华为、立讯、华贝等龙头企业的资源倾斜,破解“卡脖子”问题,在前沿领域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另外,松山湖通过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中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政策叠加红利,吸引了重大课题、创新人才、科技企业等要素不断聚集落户松山湖。在全球产业链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华为携带的人才虹吸效应以及资源优势,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形成了以华为为龙头的超过5000亿产值的现代产业体系。


华为数据中心

中国华为松山湖基地


<<  请滑动查看  >>


02

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全局高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进入新发展阶段,松山湖秉承创新发展精神,根据环境条件、机遇挑战、使命任务、目标要求变化而不断推进发展思路调整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从全局高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具体思路为:以“四个面向”为战略方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价值导向,以支撑新发展格局为使命任务,以推动原始创新为时代担当,以世界一流科学城为对标对表,牢牢把握“三区叠加”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使之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扛起历史重任、发挥更大作用。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效果图


1、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这为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松山湖科学城作为重要创新平台,亟需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机遇,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聚焦材料、信息、生命领域,抓紧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7大产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2、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实现更大作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战略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和支撑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进入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基础研究是未来支撑中国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动力来源。为此,作为国家战略平台的松山湖科学城,肩负着建设科技强国、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任务,应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源头创新、原始创新,产出更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源头支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3、在建设国际科学创新中心中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是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入新发展阶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现代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应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规律,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灵魂,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型龙头企业为支撑,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突出优先领域并强化政策支撑,加速区域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松山湖,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高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在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加强与深圳合作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同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同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携手合作至关重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应向深圳光明科学城学习看齐、加强合作。


一要学习看齐。学习深圳光明科学城改革破题、开放包容、党建引领的成功做法,学习以推动产业为导向引领高质量发展、探索人才制度先行先试、以协同创新为原则形成创新合力的探索举措,学习光明科学城加强容错试错机制建设、推进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成熟经验。


二要加强合作。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携手共建,加强基础设施对接与体制机制衔接,协同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双城”联动发展,推动全链条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放大创新的集聚效应,实现深莞环巍峨山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5、在推动功能区统筹发展中加快科学城建设

松山湖应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而生,承担着引领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科创支撑。


一是打造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松山湖应坚持创新引领,深化创新驱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当好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松山湖打造成为东莞“创新城市”形象标杆地区,提升松山湖在全国科学城中的战略地位。


二是构建推动功能区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土地整备、产城融合、统筹联动、体制机制等是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面临的挑战难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深入落实举全市之力建设科学城的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建好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拓展统筹协调广度,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探索统筹发展路径,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瓶颈,推动区域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深度融合、聚集发展,形成全市建设科学城的强大合力,在推动功能区统筹发展中加快科学城建设。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03甲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松山湖实践》

课题组负责人:黄纪波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礼鹏

原文责编:臧雪文 / 贺胜兰

视觉:刘洁

(图片来自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