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升华与路径指引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外交新的历史征程中,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取得了新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新的目标要求和责任要求,也面临诸多历史和现实的挑战,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了新主张新理念。这些新主张新理念既是对传统新中国外交原则的弘扬,也是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的发展,对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体而言,就是在国际上围绕担责与卸责、共享与独占、联通与围堵、平等与差异、公平正义与欺行霸市、结伴与结盟等理念分野,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与思路。
“
核心观点
何为新型大国思维?
其一,是要求中国外交要有大国的视野。以前中国是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现在是作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参与竞争,对战略的整体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国才具有决定全球命运的力量和影响。大国关系要放在全球和整体的视野中加以运筹和发展。
其二,大国之间的竞争是常态。大国发展模式、利益诉求、意识形态都可能不同,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管控竞争和引导竞争。把以削弱和打压对方的恶性竞争变成提升自我的良性竞争。
其三,努力实现化敌为友。不战屈兵是中国传统战略的最高智慧,减少或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变成朋友、变成合作伙伴。以政治家思维办外交,就是为了更大目标的实现,要敢于跟对手和敌手谈合作。
”
更多精彩观点
01
基于先进性指导中国外交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外交先进性和正能量的充分保障。中国的外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因而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导向。这一价值观核心内涵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就是为人类发展服务。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外交才能够引时代之先,体现为人类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和实践作为。
我国外交倡导的理念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其中的和合观、辩证观、整体观、包容观等无不闪耀着历经千年而弥新的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面向未来,立意高远。中国外交强调观念的先进性和政策实施的创新性。中国是正在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是吸取他国发展经验同时保持自身特色的发展。我们要总结探索新的符合自身发展现实和特点的道路,带动、牵引、引领国际体系的公平与公正,在方式上反对美国式的强制输出,讲求示范效应,注重自我强化、自我完善。因此,中国是以自身国家建设为范,以公平正义的理念为信。靠先进的观念、体制和制度创新设计能力来影响他国、吸引他国、引导他国、组织他国,发挥制度性影响力。
我们一方面要将中国的先进政策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人类共同价值深入人心。
02
基于主动性发挥积极影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突出特点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由反应到引领、由独立到自主。在外交上突出引领性和主动性,就是在人类发展方向出现迷茫困惑的时候,在一些国家开历史倒车的时候,扮演火炬手的角色,引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自身角色已经由融入国际体系,到积极主动完善变革国际体系;由全球公共产品消费者到公共产品提供者,由接轨到铺轨。中国外交的使命就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引领全球治理,完善国际体系,提升国际综合治理能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03
基于互动性处理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基于相互塑造而促进合作。合作不是简单的对接,是相互适应调整、相互促进的过程,其中自身改变与提高或者说改变自身以适应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始终都是相互塑造、相互改变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改变或被改变的过程。相互的改变可以形成新的合作搭配,形成有利的新的组合。在相互塑造的前提下,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也是可行的。在中美关系的相互塑造过程中,中国需要适应美国的变化,但美国需要适应或改变的内容更多。如果说,过去中国需要改变适应的东西更多的话,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适应中国的发展壮大和发展选择才是正确做法。在中美关系中,一方迫使另一方单向改变的进程应该转变为共同演进、相互适应。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十三轮谈判,谈判加深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印象。美国通过谈判增加了对中方鲜明立场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对中美关系和其他国家关系而言,需要共同改变,而不是要求另一方改变而自己不改变。相互塑造是合作的重要阶段。“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到对抗和冲突的一面,而看不到相互接触、交流、融合、共生的一面。实际上,从世界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彼此借鉴融合始终是主流,文明冲突只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不同文明是在既冲突又融合、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共同发展的。”
总之,不同文明不可能通过寻找相似性减少差异,而是要减少误解,同时找到一条求同存异的相处之道。因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相互取代。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支撑。
构建新型互动关系。首先是新型合作观。这要求严格遵循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基于共识和共同意愿开展合作;不利用合作谋取一方利益最大化,强调共同受益;善于寻找和敏锐把握共同利益,扩大共同利益,促进互补利益,也要在差异化的前提下,保持和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尊重他人利益。
其次是新型竞争观。合作并不排斥竞争而是包容良性竞争。一国发展自己不能以抵制或削弱他国为条件。竞争的含义是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使对方更差。不仅要合作共赢,而且要实现竞争共赢。
最后是新型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共赢的发展,追求更为公正均衡的发展观。一国发展不可能建立在周边贫穷的基础之上。要改变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强调富帮贫,缩小贫富差距。突出新型发展中国家帮助落后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04
基于共同性完成共商共建共享的任务
首先,强调共同的利益。发展是所有国家的第一要务。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内部变革与结构转型的重任,虽然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发展是共同的目标。实现发展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维护和平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利益与责任。人类生存与发展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利益。其次,倡导共同的价值。人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价值,但享有共同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只有在共同价值的弘扬与维护中,人类才能够拥有共同的精神力量。再次,应对共同的威胁。人类面临着大量超越国别的共同威胁,尤其是非传统安全中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资源问题、流行疾病、网络安全等人类整体面临的威胁,绝非一国所能应对和解决。共同的威胁要求各国共同应对。最后,承担共同的责任。基于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的威胁,所有国家必须齐心合力,在人类共同体和休戚与共的意识的指导下,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完善与进步。
共同利益有助于超越差异和观念,针对共同威胁可以极大地减少差异对合作的阻碍作用。因此,扩大共同利益是减少差异的负面作用、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以及共同的威胁有助于各国加速解除分歧和差异的束缚,推进国家关系的破冰与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合作必须基于共同的愿望、针对共同的威胁、谋求共同的利益。以大目标超越小分歧,以共同利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
共同感的培育对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正是基于共同性的追求而展开的。同舟共济永远是人类需要牢记和践行的观念和法则。
05
基于包容性处理好不同制度国家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的智慧之一是接纳。外不起纷争,内不生对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包容性是针对排他性的。要减少对立心态。对立心态的形成对合异最为不利,会导致放大所有的差异,甚至会制造差异。在观点和制度上不求千篇一律。多元化的、站在不同角度的观点有助于实现包容。因此,我们自己应该去努力寻求、协调与平衡多样化的观念。
包容是一种换位思考。关键要学会角色互换和换位思考。包容更强调相互尊重。关于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性格对国家间交往影响的研究十分重要,交往的观念、行为方式、不同的风俗礼仪都应该包括其中,并且由更多人群去了解和学习,这将极大地减少由差异或误解带来的成本损耗。
国家与国家间要相互尊重,地区与地区间也要尊重不同的区情、不同的发展诉求和利益关切。要有针对性,要因人而异,更要因国而异。每个国家都是多元、多侧面的。相处也需要多样化,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可能一成不变。
06
基于互补性而强化合作
思可相反,得须相成。合作中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互补性,共同性并不足以长久支撑合作,能够真正搁置和超越差异的动力还是互补性。
互补性要求寻找彼此的交合点。合作的路径是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然后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交合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差异间发现互补性。差异化和多元化为互补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可能。需要对差异进行更高平台的分类组合,以促进差异间互补的形成。尤其要深入研究那些导致差异和冲突的因素,将某些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使不同国家彼此促进,而不是彼此冲突。
07
基于平等互利处理好大小国家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对待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态度和政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特色的关键所在。
强调大小国家一般平等是中国传统外交的法宝,在新时期仍然有其重要的生命力,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性之一。失去了这一点,中国特色就少了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是大国,但不同于其他大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这一定位不能忘、不能丢,决定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性质和属性与其他大国的不同。历史上其他大国都没有处理好大小国家关系,要么是大国沙文主义,要么是霸权主义。中国特色外交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一直有鲜明的立场和站位。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不能滋生暴发户心态、不能耍大牌、不能嫌贫爱富。过去的中国大而弱,这个问题不那么突出,现在大而强的中国更加需要保持谦虚有度、平等公道、匡扶正义的形象。富而不骄,强而不霸。在国家间关系中不因其小而轻视,也不因其大而敌视。无论大小贫富都能够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要扶弱合强,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要变以往其他大国外交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扶小合大、协调发展。变远交近攻为远交近合。大国外交不是大国欺负小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外交,大国更需要的是小国的尊重与平等,对小国的无私真诚的帮助,更需要合作共赢。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有历史传承,但更需要发展。在新时代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带动他们的发展,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而同时不因中国经济出现困难而让他们受到影响。达则兼济,贫则独善。遇到困难,独立承担,不嫁祸于人,不转移困难不转移矛盾。后者不容易做到,但也是区别于传统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
中国也从周边邻国或中小国家的发展中受益,从中学到了宝贵经验,与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中国不在任何地区以任何形式谋求霸权,不摆地区老大的姿态,始终保持谦虚,与发展中国家交互共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08
基于群体性带动共同发展
中国的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群体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性发展的构想基于共同性和整体性原则而生。中国变量是整体中的变量,中国变量只有立足于发展的整体才能赢得更大的机遇。中国的发展必须与他国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复兴是群体性发展的国际社会现象之一,是彼此带动的发展。
群体性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周边国家贫穷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的强盛必须伴随着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而实现。只有避免出现孤独发展的问题,才能造就可持续的长久繁荣。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是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由过去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目的是要推动国际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是为了带动发展中国家群体性的发展。实现发展中国家群由独立自主的阶段向着联合自强的方向转变,“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正当权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通过互利合作带动更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在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世界里,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繁荣相伴。中国不断深化群体性发展的进程,首先是与发展中国家群共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是以新型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不是确立新中心的过程;其次,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区域一体化为基础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及至人类命运共同体。
09
基于大国性开展新型大国外交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大国要勇于面对竞争。一个大国的形成与壮大,必然伴随着对手的形成与变化。大国不可能没有对手甚至是敌手,大国也不可能毫无障碍地成长。与最大的守成大国也不可能没有竞争。大国间的合作与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国家关系主题。
所谓新型大国思维,其一,是要求中国外交要有大国的视野。以前中国是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现在是作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参与竞争,对战略的整体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国才具有决定全球命运的力量和影响。大国关系要放在全球和整体的视野中加以运筹和发展。正如国务委员王毅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兴趣赌美国的输赢,中国的发展也不建立在美国衰落的前提之上。
其二,大国之间的竞争是常态。大国发展模式、利益诉求、意识形态都可能不同,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管控竞争和引导竞争。把以削弱和打压对方的恶性竞争变成提升自我的良性竞争。近些年,中美之间的关系虽然基于合作共赢理念得到发展,但现实是目前中美之间竞争面在上升。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管控把竞争两伤引向竞争共赢,即通过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形成更高层次的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使各自和双方都变得更好。正如我国驻美大使秦刚上任后与美国副国务卿舍曼的交谈中所言,中美关系要实现“理性、稳定、可管控和建设性”。其中的可管控和建设性就是针对中美竞争而言的。
其三,努力实现化敌为友。不战屈兵是中国传统战略的最高智慧,减少或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变成朋友、变成合作伙伴。以政治家思维办外交,就是为了更大目标的实现,要敢于跟对手和敌手谈合作。只有具备足够的胆识、见识、魄力,才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候,迫使最不利的因素转化,变不可能为可能。所谓变不可能为可能,就是有足够的能力把敌人或竞争对手变成朋友,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感化敌人、说服敌人,其效果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10
基于可持续性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和平发展,而在现阶段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安全与发展。有和平不一定有安全。和平是针对战争而言的,安全则涉及包括和平时期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因素。若安全无法获得,发展就难以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两者缺一不可。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
中国要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可替代的积极的建设性力量,需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能力,就是对于国际格局更强的塑造能力、对于霸权和强权行径的制衡能力、对于缓解和解决国际危机以及改善国家关系的协调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
过去几十年,中国对国际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国际安全领域也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中国是所有联合国成员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交纳维和经费最多的国家。在未来国际危机和周边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将不仅扮演协调者,还要推进问题和危机的解决。既有中国协调,也有中国方案;既体现责任,也推进落实。在危机解决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安全机制、危机管控、危机预防和人类共同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中贡献更多中国思想和中国元素,体现更强的中国责任。一国安全不可能建立于周边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解决周边和国际热点问题。正如中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中国也不可能仅仅靠维护自身安全,就获得总体安全或可持续安全。中国在国际安全上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国不制造、利用矛盾,也不制造和利用危机。中国不把安全建立于别国不安全基础之上,不划分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以结应对传统联盟的围堵,坚持不结盟政策。
我们需要在联合国框架下不断发展共同受益的多边安全机制和危机管控机制、强化热点治理能力、以共同体的理念来推动国际热点问题解决。越来越多的国际危机离不开中国因素的积极正面的作用,这也客观上要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危机热点问题的解决要发挥更多更有效的影响力,要有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式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通过渐进、标本兼治、协商一致、非强制、阶段性解决与长远解决相一致的原则推进热点问题的解决。
11
基于正当性发挥国际影响
有些国家讲人道主义外交,实际上是有选择的干预。有些国家强调人权,却搞人权多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行干涉主义之实。
中国倡导和平,也一直在践行和平,从未主动挑起任何争端。中国在完全和平的状态下,以和平发展的方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财富没有一项是武力掠夺所得,没有一项是侵占他国领土所得,没有一项不是合作共赢所得。中国发挥建设性影响力和某些大国的干涉主义存在根本不同。光明正大,方式合法,没有双重标准、非强制、非暴力,不搞颠覆渗透、不输出模式和制度,尊重主权和平等。
中国高举公平公正的旗帜,推动国家发展的均衡性和有序性;尊重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的多边主义框架;努力维护国际多边主义的权威性和正当性;践约守信;努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秩序多极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12
基于义利观指导对外援助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义责为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国发展道路也是如此。
中国的发展方式不是谋取一招致胜,而是共赢多赢,与多数国家一道共同致富。共赢,实际上就是如何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可持续性关系的问题。
共赢要解决赢多赢少的问题,需要有义利观。合作共赢从理念上很容易理解,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找到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和双方期望值的最佳平衡点,已经成为新的难题。中美关系的表现尤其如此。实际上,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双方一直是共赢的,但即使是共赢,双方对利益的期望值也并不一样。现在美国认为没有达到它的预期,于是就对合作共赢的现有模式产生质疑,试图加以改变。显然,共赢法则需要作新的调整、注入新的动能,解决的办法仍然是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
如果说共赢相对容易,让利则很难。对于中国这样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而言,如何让利在实践中是一个大难题。关键在于,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要解决好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问题。中国复兴与人类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外援助要有战略性,要为国家大战略服务。
将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变为相对化,这是国际关系中中国特色的一个原则。其中,避免最大化是关键。中国外交哲学始终突出相对性和适可而止,共建共享也是避免利益最大化,搭台而不拆台,开放而不封闭,共赢而不独占不仅是中国外交的谋势之举,也是道义之举。“我们要拆墙而不要筑墙,要开放而不要隔绝,要融合而不要脱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重视精神力量的意义。比如信仰、民心凝聚,国际社会认可度。不能简单算经济帐,不能简单计量或功利化。精神因素的作用可以十分巨大,而且是长期的。经济全球化是大势,人心向背也是大势。中国外交要努力推进两大趋势。
13
基于责任感展现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将继续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
责任是这个时代的大国应有的担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自身承担巨大发展任务的同时,也努力承担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从不逃避”。无论贫富,中国都是勇于担责的国家。中国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动不动就转嫁矛盾转嫁责任,甚至是转嫁债务。中国强调同甘而不是共苦,强调分享而不是分担。不转嫁不迁怒,更不趁火打劫。有福大家享,有难自己担。达则兼济,贫则自立。别国有困难,中国伸援手,中国有困难尽量不麻烦他国,更不转嫁给他国。同时,新中国传统外交中强调弱弱相扶,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对他国伸出援手,能够在困难的时候做到先人后已在世界上的大国中是少有的。
将中国的海外利益与人类利益、地区利益保持一致。追求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国际利益的相合性一致性,不把国家利益置于国际利益之上。不置人类利益、他国利益于不顾而盲目追求自身利益。
中国要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渴望平等尊重,不甘忍受欺辱,对历史屈辱记忆犹深。防止民族屈辱再现,是所有中国领导人的历史情结。中国必须具有内在的力量防止外部入侵与干涉。在这个前提下,中国需要具有足够的份量来承担国家和国际责任,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认同和尊重,以自身的壮大和发展造福人类。中国复兴不是要实施霸权,而是要成为一支和平的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积极力量,成为一支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力量。我们要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合作,推动伙伴关系网络的发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人类威胁。
14
结语
中国的大国外交理念来自于丰富的外交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证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是思想与行为、原则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总体而言,就是强调全面、综合、联系、辩证、历史、立体地分析和看待国际形势与国家间关系;坚持“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努力把握国家和人类的正确发展方向,以积极、合理、协作、务实、有效的方式推动中国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中国的外交理念基于高远的政治站位,时刻把握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建设性的方式引领国际社会向着公正均衡的方向发展,发挥大国协调、战略伙伴、结伴而不结盟的作用。
中国的外交理念贯穿持续创新的意志和精神。未来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更大,难题怪题新题更多,多数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现有成功原则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人类所面临的新课题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系列问题与后果都是前所未有、出乎意料的。作为型大国,我们不仅需要融入、参与国际社会的发展,更要发挥建设性影响,带动和组织国际社会勇于面对挑战、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新型共处之道、合作和发展之道、大国相处之道、国家相处之道、国际热点解决之道。
中国外交理念强调坚定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在正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JZD032】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1年12月上(微信有删节)
作者:外交学院副院长 王帆
原文责编:王亚敏
新媒体责编:冯一帆
视觉:刘洁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