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朝活人祭祀暗黑史

七寸丁 七寸丁 2024-01-01

文/ 丁叔




《翦商》是去年大火的一本历史书,作者通过对各种出土墓葬、甲骨文的研究,分析《易经》《诗经》《尚书》的记载,复原了商朝用活人祭祀的历史,提出了很多大胆的假设。





所谓“翦商”就是周朝讨伐翦灭商朝的计划,这被周文王隐秘的藏在了《易经》里,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抹除了这段鬼神血祭的历史,试图用道德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经由孔子的继承发扬,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也就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先说商朝的活人祭祀,《封神演义》里商纣王以暴虐著称,书中出现的很多情节都存在真实的祭祀原型。炮烙之刑在甲骨文里有“烄”祭,把人架在火上焚烧。比干挖心的典故和“胣“祭类似,是一种开膛破肚挖心的刑罚。



古玛雅文明盛大仪式上的挖心祭祀 ©梅尔·吉布森《启示录》


“裂”祭是肢解。“报”祭可能是在大鼎里将人煮熟。“卯”祭是将人对半剖开。“伐”祭,字形是一个人用一把戈砍掉另一个人的脑袋,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曾用钺主持过砍杀奴隶的“伐”祭。




商族人当时掌握了文字和占卜(早期的宗教信仰),拥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很早就出现了贸易商业的雏形。


这样的文明却流行用战俘或异族人献祭,墓葬中除了牲畜,还有鲸鱼、亚洲象、狐狸,而人则是最珍贵的祭品。为了获得鬼神、祖先的恩宠,杀人献祭逐渐发展成一种国家宗教。


周朝把商朝亡国归罪于末代帝王纣王的失德,但这绝对不是一个个体行为,毕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算起,人祭已经延续两三千年,商朝更是将其吸收到了王朝制度之中。”这个时间跨度比整个人类现代化的文明要长得多。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道德去衡量当时人的行为,在道德秩序建立之前的黑暗时代,鬼神血祭是建立国家权威、讨伐异族、维护信仰的重要手段,而且人祭在殷商时期的民间也是广泛流行的,这是一种领导族人的统战方式,也是一种集体认同。



封神演义》塑造的商纣王与苏妲己在后世成了道德沦丧的典型符号

 

即使是周人也会对极恶之人实施人祭,商纣王亡国时选择了自焚,妲己上吊自杀,目的就是自我献祭以躲避周人俘虏后的献祭,周武王面对纣王的尸体选择了“用魔法打败魔法”,《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对着尸体连射三箭,用名为“轻吕”的短剑砍杀,最后用铜钺斩下纣王人头,悬挂到太白旗之下。

 

《逸周书》记载,周武王会对纣王的一百个死党大臣亲手实施“废”祭,即砍断他们的四肢。吕尚(姜子牙)主持献祭商人氏族首领、占卜官(贞师)、司徒和司马等小官吏,“任其在血水中翻滚、哀嚎——他们的叫声要上达天听,这样上帝才会满意地享受祭品。”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古代献祭仪式的复杂,为了阻止敌人的灵魂升天,即使有德性的正义之师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其次,来说说作者另一个刷新我认知的观点:周文王把翦商计划写进了《易经》。周族人当时是相对落后的族群,其中一项职能就是帮助商族人输送人祭,多为更弱小的羌族人。据说姜子牙就是羌族,姜代表女性的羌人被作为族姓。



藤崎龙的漫画《封神演义》中,太公望(姜子牙)就被设定为羌人后裔,族人被商纣王作为祭品,日漫往往也是很考究的


在作者李硕的观点里,周文王推演了八卦到六十四卦,其中很多爻辞、卦辞都是在描述当时捕猎、生活、征战的纪实。

 

比如坎卦中的“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现今的解释是:在像水奔流一样的危险环境里,要胸怀坚定的信念,内心执著专一,才能获得亨通。李硕的解释则是:掏出俘虏的心脏,烧熟后献祭。

 

比如大壮卦中“小人用壮,君子用罔。”现今的解释是:小人壮大之后,必然会给正义之人带来灾祸。李硕的解释是:对地位低的羌人(小人),可以打伤以后俘获(用壮),但对于部族的酋长(君子),最好用猎网捕获,以避免其受伤。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甗,其中盛放着一具少女的头骨


当时周族人捕猎羌人后都要献给商族,一个完好无损的羌方伯(羌族酋长)将被商族人献祭,甚至食用,如《史记》中记载“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就是对一个酋长实施了醢刑——剁成肉酱,异族的首领因为地位较高,是鬼神和列祖列宗很喜爱的祭品。


《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曾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制成肉酱,并逼迫他吃下,《楚辞》《帝王世纪》都曾流传这个暗黑情节,食人也成了商朝的恐怖文化,这被认为是一种结盟的仪式,具有重要意义的长子成为祭品,在《圣经》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里也有类似情况。


亚伯拉罕燔祭以撒

 

《易经》卦辞隐藏了周文王暗中向商族学习技术、部署翦商大业的计划,周族人向商朝学习了文字,也学习了捕猎技术、龟甲占卜术(此前周族人是用牛肩胛骨占卜)。周族人甚至还建立了类似“大学”的学习机构“辟雍”、“灵台”。经过数年的隐忍发展,终于在周武王一代,由吕尚(姜子牙)、周公(周公旦)的辅佐下,周发起了对商朝的灭亡之战。

 

李硕的这个学说改变了以往我们对《易经》的理解都是后世儒家的解读,比如“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否极泰来”,这都用于解释君子为人之道,是后世文化改造的结果,真实的《易经》隐藏了很多凌驾于道德之上的古代暗黑面。


 

第三,也是这本书的升华论点,周朝灭绝人祭习俗重新建立了中华的原始精神秩序。我们常说周公解梦,周公即周朝第一代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后世尊称为周公旦。

 

早在商朝时期,占卜吉凶就是古老的巫师行为,“商王有任何不适,包括牙痛、耳鸣或者噩梦,都要先预判是哪位先王或先妣在作祟,然后用占卜确认,并决定举行哪种祭祀, 以消弭祖先祖神的愤怒。”

 

李硕认为周文王姬昌在部署翦商大业时殚精竭虑,去世后由周武王完成遗志,牧野之战灭商后的不久武王也去世,在此期间他也同样怀有恐惧,常做噩梦,周公在辅佐兄弟时承担了解梦占卜的职责,他继承了父亲注重德行的策略,并推广至周天子的整个封建统治领域。



历史和《封神演义》中周文王都以贤者的形象出现,流传了渭水访贤、文王梦熊、困羑里演八卦、燕山收雷震子等传说 ©《封神三部曲》


后世人创造了“周公解梦”的唯心占卜体系,但大多都不了解周公旦的真正功绩,他不仅辅助了翦商大业,还平灭了西周建立初期的“三监叛乱”,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了一套以道德维护统治的体系,这也是孔子儒家治国的千年文化来源。


商朝人起先是信仰“上帝”,也就是人祭的宗主,周族人吸取了这个信仰,并把上帝改造成更加没有实体概念的“天”。周公不断实施道德化的教导,甚至一度禁喝酒,认为非祭祀时期饮酒会扰乱人的心性、丧失礼仪,这已经明显有了后世儒家的风范。

 

周公旦甚至还发起过一次自我献祭,以自己的生命代替向上天祈求保佑周武王的健康。可以说周文王、周公旦都是当时掌握了占卜、文字的大巫师,古早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巨大精神影响力就是让商朝对诸神的崇拜远离人间,实行人治。

 

因此商朝的人祭文化也被坚决禁止,为了瓦解商族人的集体记忆,周公还对商移民进行了搬迁,以防止他们集结叛乱。周族人销毁了人祭的甲骨文记载,抹去了曾为商族输送羌人祭品的历史,周朝推翻商朝是一种宗教上的改革、意识形态上的革命,进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化。


后世帝王发明了死后用俑代替活人祭祀,即使是如此孔子也认为是不仁的行为,他曾批判最早制作俑的人是会断子绝孙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本是殷商的后裔,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先贤正是周公,崇尚周礼是他的毕生追求。


自从人祭被禁绝之后,周朝推崇的“德”被孔子继承,发展成儒家文化的种种美德。在李硕的分析下,活人祭祀的道德化改造就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密码,一个历史的拐点。



在媒体宣传的口吻中,《翦商》这本书一直围绕着血祭恐怖历史的话题,实际读起来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才是作者书写的真正价值。此前我听到过杨振宁的一个说法“中国人因为懂得了两样东西而未能产生科学,即《易经》和天人合一理论”。


结合《翦商》来看,周文王正是创立了中国文化的奠基人,这让中国的科学走向玄学,让中国古代科技停留在占卜、农业等实用层面,也使得中国哲学从未揭示过任何科学规律。周公的政治改革促进了中华文明,也如作者李硕所说: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


从各个角度来看人祭拐点的背后都有复杂的解读方向,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个写作工程是从坟墓、尸骨、模糊难辨的甲骨文中面对死亡,有种“凝视深渊”的意味,这让读者看到曾经真实存在的血腥文化,而不是显学和正统层面所说的千年传统美德。


那些见证历史的遗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梦魇给读者以穿越时空的遐想,书写者则要面对卷帙浩繁的史料、佶屈聱牙的古文字,这其中必然有独自一人面对的孤独,李硕引用了钱锤书先生的一句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翦商》因此是一本值得钦佩的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