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民种地不违农时,教育教学也要顺应天性

2016-07-22 一校一品

品老师有话说  一校一品【ASAB】


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要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必要的、合适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健康成长。一切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孩子天性的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育,都是对孩子的摧残和戕害。

其实,教育与农民种庄稼相似。课堂是土地,课程是阳光、肥料、水、空气,学生是种子,教师是农民。如何获得教育的高效和高产?从农民种庄稼的角度看教育,一校一品认为应把握三个关键词:适合、适时、适度。





第一是适合肥料、水分等必须适合种子的需要才有价值。小麦、水稻、玉米,不同种子有不同的需要。不顾种子的不同需求随意浇水、施肥,不仅不能获得高产,还会危害种子的生长。


同理,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只有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熟知不同年龄、性别、心理、认知能力和知识程度学生的不同特点。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甚至于在24小时的不同时刻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孩子之间的差异,注意孩子不同时期和不同时刻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教育有针对性。

当然,这其中不同的是,农民可以事先知道这是什么种子,需要什么样的水肥,可以制定明确的种植计划。而教师事先不知道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每个孩子具有什么样的潜能,无法预设其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模糊且不具体的。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最好的自己,不限制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开设多种多样的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成长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而整齐划一的课程、课时、活动安排、教学进度,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明显限制学生自由发展。至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化考试方式,则完全类似一个标准下的工厂化生产,完全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是适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种地不违农时,什么时间播种、浇水、施肥等,都要依据不同种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把握好恰当的教育时间和时机,善于发现孩子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


一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一切教育手段、方法、工具、场地、课程设置、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说话的语气,都要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特点,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一切超出孩子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育行为,都是对孩子的伤害,都是“揠苗助长”。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早教”,不知断送了多少孩子的前途,使多少孩子的发展在萌芽状态就受到了摧残。

二是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教育。根据孩子每一天不同时间的具体行为表现,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欲望、喜怒哀乐,捕捉和掌握教育的时机。时机稍纵即逝,或矫正不良,或鼓励善良,都要不失时机。

三是善于抓住闪光点,因势利导。生活比学习重要,体验比成绩重要,要有意识地引导、发现、培养孩子的特长。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孩子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给孩子留出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创造多种选择的机会,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


第三是适度种庄稼特别讲究“度”,温度、湿度、密度等等。教育亦然,一切教育措施、方法都要有度。要特别警惕在“对”的外衣掩盖下的“过度”教育。做到“适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长短之“度”。即在教育时间上做到适度。不同年龄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不同。年龄越小,时间越短;年龄越大,时间越长,但不是无限长。那些从小学开始就从早学到晚,一二年级做作业到11点,周六日不让休息的做法,可能对提高成绩暂时有用,但实质上是造成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伤害。

二是内容深浅的“度”。即根据孩子已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掌控好教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人为加大难度,不超越孩子的认知水平。利用教材、把握教学进度,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进行选择。不能只顾完成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此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有些学生智力水平超群,但心智发展并不超前。如果仅从智力水平的角度把这些孩子视为超常儿童,与比他们大许多的孩子放在一起教育,同样存在过度教育问题。

三是训练数量的“度”。必要的训练、作业对学生加强知识理解、消化、运用是有效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目前,一些学校和办学机构为使学生获得好成绩,最惯用的方法就是加大训练量,用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榨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身心疲惫。如此取得的成绩只是暂时的,是不可持续、得不偿失的。

四是开发潜能的“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必要的,但也要有度。在学校期间,不应当把孩子的潜能用尽,要给孩子将来到社会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过度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扼杀了孩子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因此,做最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核心是要做到适合、适时、适度。





不经意间,这篇文章转疯了朋友圈↓↓↓

这位十岁孩子是如何当上“校长”的?他又为学校做出了什么?

欢迎关注“一校一品”!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微信号:hnsyxyp】

长按二维码关注一校一品官方微信

名校校长都在关注我,就差你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