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发挥高校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北京政协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付志峰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并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今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明确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前提条件。高校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一、送知识到贫困地区去
201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4所高校发起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动员更多高校和社会力量深度介入教育扶贫工作,努力打造教育扶贫培训平台、互动平台、交流平台、公益平台。开展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提高当地教学水平;开展贫困地区民众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助力提高基层干部能力;开展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助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通过知识的输入,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激发脱贫的动力源泉。近几年,首经贸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开展经济脱贫理论研究,通过远程教学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培训领导干部和经济、金融等专门人才,把教育资源直接送到贫困地区,让知识在脱贫攻坚中直接发挥作用。同时,学校还认真落实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三支一扶”计划,积极开展研究生“扎根实践”活动,推动师生参与扶贫工作。
二、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贫困的代际传递来看,父辈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其家庭获得收入的重要因素,上一代所拥有的人力、社会资本可能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影响下一代。教育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纵向流动、阻断代际传递提供了可能。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通过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打破了贫困恶性循环的链条。为此,高校要落实好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使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能够进入高校就读;要千方百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通过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狠抓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全方位推进精准资助,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使贫困学生能有尊严、有底气的完成学业;同时,要格外关注贫困生的能力提升,从日常学业和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给予必要的帮扶和支持。
三、直接开展对口定点扶贫工作
教育部于2013年1月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推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支持定点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这种针对性的贫困帮扶,既发挥了部委直属高校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又充分考虑到定点扶贫县的实际情况,在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升级、支持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及提供多样化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首经贸按照北京市委的统一部署,与门头沟区雁翅镇太子墓村结成帮扶对子。多年来,连续选派素质好、作风硬、能力强的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从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等方面直接开展扶贫工作。2018年,学校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一书,分享与推广第一书记参与扶贫事业的经验,并向北京市对口援建的新疆、西藏、青海等7个省(区、市)捐赠2200余册,价值16.5万元。该书得到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一本书变成一套书的力量”。
北京政协
责任编辑:刘垚
近期要闻
● 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
聚焦北京政协工作|反映委员真知灼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尽在“北京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