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热点”建言资政重在“对话”凝聚共识 ——“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融媒体直播访谈活动纪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展现北京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同时落实好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办好政协提案、创新办理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等精神,8月17日至20日,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务服务局联合主办4期“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系列协商访谈直播活动。
本次系列节目,是继2018年、2019年之后的第三次“提案办理面对面”沟通对话实践,这种具有首都特色的提案办理协商形式的探索,切实让提案办理协商成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重要抓手,也使提案办理过程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
对话
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各位听友、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的是‘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节目,您可以通过我们搭建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在北京城市广播、BTV新闻频道、新华网、首都之窗、北京发布、北京时间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本期节目的主题是... ...”
17日晚,随着主持人久违的开场白,连续三年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北京市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阮培颖告诉记者,此次直播活动很早就开始筹备,受疫情影响,时间上比往年推迟两个月,活动主题上重点选择今年委员们普遍关注的系列重点热点问题。
“具体用什么样的主题去‘开局’,我们也进行了一番探讨。”阮培颖说,今年是如此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深刻地影响了经济社会以及每一个人的生活。自疫情暴发以来,北京市政协委员立足本职工作,从不同角度递交了大量关于疫情防控的提案,这或许是与往年最大的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月,北京市政协专门召开了2020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集中就与“健全公共卫生机制,推进健康北京建设”相关的15件提案进行协商办理。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是当务之急,更是政协及委员们跟踪建言的重点之一。再次就该主题通过“面对面”节目进行协商办理,是对建言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延续。
“我算疾控系统的老兵,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北京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诺如病毒,一系列重大传染病防控经历,让我们已经形成了职业敏感性。”参加电视直播“面对面”的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副所长黄芳委员,与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也进行了“正面交锋”,因此她在提案中呼吁要把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到迫切的日程,现场交流时,她再次提到,“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增强早期预警、早期监测、早期发现的能力。还有就是加强公共卫生的人才队伍建设,稳定队伍,提高能力。”
如果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研究,难题也会逐步变得不那么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点点头回应道,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北京市认真分析了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暴露出的短板、弱项甚至漏洞。市委在5月中旬专门召开了市委全会,研究如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体系建设。5月19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现在已经识别的短板和弱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加强,“所以黄芳委员提到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是呼吸科医生,参加了抗击SARS的老兵,也是援鄂医疗队的领队。
“去武汉援鄂抗疫,对武汉的情况了解多一些。因为疫情暴发,很多病人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和医务人员感染。咱们国家重要的制度就是分级诊疗,怎么利用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哨点,对发热病人进行很好的甄别和分流,通过氧饱和度监测把轻症和重症区别开来,形成很好的缓冲带,未来这可能对整体防疫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李海潮说。
雷海潮对这个看法非常认同,据他介绍,《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热哨点建设,建设200多个规范性的发热哨点,把社区看病的有可能是传染病的患者能甄别出来,把他们第一时间转诊到三级医院,使他们得到及时诊断和良好的治疗,社区和后续的治疗是支持补充,让大家发挥不同的功能。
从“预防”到“诊疗”,从硬件到软件,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落地,委员们与“一把手”之间的交流探讨还在继续。
对话
筑牢抗击疫情的基础防线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疫情防控的基层基础工作是重点,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是亮点。
“筑牢抗击疫情的基础防线”话题就是从社区开始的。
“社区是老百姓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社区防控是阻断疫情的一个根本措施。”谈及这道“基础防线”,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回顾整个社区防控,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动员了5.8万名社区工作者,40多万在职党员,10万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下派社区干部,60多万志愿者,将近20万社区物业保安,真是人民战争,全民总动员。
现场播放的短视频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的整个防控工作,规范化非常强。全市3000多个社区、3000多个村,防控标准、防控等级、防控内容全一致,没有例外,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那么疫情过后呢?社区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还会持续下去吗?庄文静委员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对面的李万钧。
“精细化管理一直是我们努力在做的一项工作。”李万钧解释道,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把工作重心再缩小,缩小到楼门院。针对一栋楼,确定具体负责的楼长、物业、保安、保洁等,包括一些楼门院文化的弘扬,这样的管理服务更贴近老百姓。
参加直播节目之前,朱良委员专门去了安华里小区调研,发现小区的信息化建设搞得非常好,相比之下,有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滞后。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尤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借助信息手段解决问题也逐步成为常态,怎么能让更多小区和居民搭上信息化的“便车”呢?朱良委员也一直在思考。
李万钧透露,现在市委、市政府正在总结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20项基层社会治理措施,已在全市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初步设想是建设一库两平台。一个基础信息库,包括流动人口情况、房屋出租情况、辖区内单位、学校、商店等情况,把这些数据推送给社区使用。另外还要为社区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搭建起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李万钧说。
对话
加强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
垃圾分类,其实并不是个新话题。
据了解,北京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是国内第一个以立法形式规范垃圾处理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首都垃圾分类也迎来“提档升级”的新契机。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这100多天的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和难题?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毫不避讳,因为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正好与疫情撞个正着,全市精力都在疫情防控上,但市委、市政府决心坚定,要推进垃圾分类不动摇,我们就硬着头皮鼓足劲头冲上去,“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市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大事’,是小中见大的事情,不容忽视。”孙新军说,通过100多天的努力,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都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实际操作中,确实还有一些实际困难。
关于垃圾分类的困难,经常在北京卫视等媒体上作公益宣传片、被观众称为“牛爷”的郝金明委员深有体会。他自己是老北京人,又专门针对垃圾分类去进行了蹲点调研。“您想,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2000多万人的超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大,仅朝阳区,我去调研发现,每天的垃圾生产量达7000吨,什么概念?是十几层楼高的一座山。”郝金明一边感慨,一边询问孙新军,这么难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在孙新军看来,垃圾要减量,需要从源头上分类。
“为此,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行的同时,《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同时出台,互为补充促进;再就是坚持服务端发力,理性分类,因地制宜;强调源头治理,重视治本;问题导向,急症先治。”孙新军说,通过这样环环解扣的措施,捅开瓶颈,疏通全流程。
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此次的“面对面”活动还邀请了市民代表来到协商现场,让更多公众“走进”参与政协的提案办理协商。
“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的一名学生,像我就在家里准备了好几个垃圾桶,经常会和我的父母一起进行垃圾分类。但是具体到分的时候,有时还是搞不清楚。”孩子的问题也是不少市民的困惑。
孙新军笑着当起了垃圾分类“指导员”。他说,其实垃圾分类很简单,你只要花几分钟,就能学会。北京现在实行的是垃圾“四分法”,就是把垃圾分成四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厨房产生的,像菜叶菜头、剩饭剩菜。可回收物就是纸张、玻璃、金属能卖钱的。有害垃圾是对身体和环境有害的,比如说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三类之外就是其他垃圾,比如说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
解释完,孙新军重点教大家最简单的“分类一招”,“你只要把瓜皮菜叶、剩菜剩饭分出来放厨余,其他的搞不懂,举棋不定就放在其他垃圾桶,就能得80分以上了。”
直播现场大家会心一笑,垃圾分类,其实并不难。
对话
稳就业、保民生、精准帮扶中小微企业
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以及复工复产遇到一定难题,随之而来,今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熙介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企业复工复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系列帮扶政策,为企业减免800多亿元社会保险费用,返还26亿元的失业保险费用,与企业一起渡过难关。
对此,来到现场的3位中小微企业的从业者最有体会。
一位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IT教育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坦言,企业正是在政府一系列返免还政策帮助下渡过难关的,他还想当面咨询,后续有关部门在帮助复工复产上还有什么具体举措?或许,这个问题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小微从业者们想问的。
“保企业、扩渠道、提技能、促匹配、兜底线。”这是徐熙介绍中政府作为的几个关键词,“同时我特别想说,此次很多企业的自救行为对稳定就业起到了关键作用,很多企业也在倒逼自救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徐熙认为,复工复产与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就政策层面,赵莉委员本身来自餐饮行业,对该行业遭受疫情的冲击感同身受。经过调研,她特别关注,政府是不是能出台差异化政策扶持北京市住宿和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
徐熙认为,除了返免还,政府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培训、提高技能,“培训是提高从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既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又能提升生产效率,从长远来看,体面劳动就是实现个人劳动价值。”
谈就业离不开每年的就业大军——“高校毕业生”,现场的热烈互动也感染了来到现场的模拟政协的大学生代表们。
“我是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有些企业倒闭了,还有一些企业在缩减员工,感觉今年的就业形势似乎格外严峻,对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们,政府部门能提供哪些帮扶措施?”大学生们的提问中透着一丝“担忧”。
徐熙坦诚回应道,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在北京发展,在北京创业,在北京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如何留住这些大学生,徐熙介绍,今年突出几大“鼓励”,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拿出招聘岗位面向大学生,鼓励优先上岗再考试。
“同时我也跟大学生交流一点,希望大家能转变就业观念,尝试去中小微企业,鼓励大家看长远待遇。希望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通过灵活就业先探索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逐步找到自己稳定就业的岗位。”徐熙说。
如同一场没有距离的“谈心”,坦率而真诚,相信大家都能从这样的交谈中,增强信心,收获前行的勇气。
+
记者手记
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多层次立体式协商平台
尽管有所推迟,但并没有缺席。8月17至20日,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务服务局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以下简称“面对面”)系列协商访谈直播节目再一次连续4天为大家带来了4场高质量的协商议政直播节目。
从2018年第一次“面对面”活动,使得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让更多群众了解政协,了解政协工作,到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面对面”直播节目更加成熟完善,更加自信达练,也让更广泛群体走进直播间,现场参与并感受政协协商民主的魅力,用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的话说,真正构建起更加开放的多层次立体式协商平台,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也是对落实协商职能、完善协商机制、丰富协商形式的有益探索。
此次直播活动,共邀请8位市政协委员、15位市民代表、9位参加“模拟政协”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与4位市政府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间”协商对话。尽管节目仅有四期,但期期关乎政协委员高频提案、关乎群众普遍关切、关乎首都时政热点。从市政府系统承办的1200余件提案中,精选重点提案,展开真诚沟通,共商解决方案。
为了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深度听取意见建议,让协商内容更加贴近百姓心声。政协委员和部门“一把手”紧扣全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地后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基层调研,节目还首次邀请市民代表、参加“模拟政协”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走进“直播间”,首次新增新浪微博意见征集渠道,话题累计阅读量3733.8万,大数据分析问题建议,形成群众关心热点排行,精准制定民生议题。同时节目精心摄制发布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力求运用耳熟能详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对白、深入浅出的分析,传递政协履职、议政协商、提案选题等群众平时很少听到的委员心声,讲述政府决策思考、政策出台背景、政策执行效果等群众平时不易看到的幕后故事。广大市民通过全媒体渠道与政协委员、部门“一把手”实时互动交流,提出建议,留言评论,有效提高了协商知晓度、民生契合度和群众参与度。
参加“面对面”节目的郝金明委员直言对协商过程以及结果非常满意,“通过搭建政协委员跟政府部门面对面的沟通协商平台,直接听到‘一把手’的现场回应,看到协商民主机制更加完善和丰富,更有助于达成共识。”
4位部门“一把手”则认为,“通过这样的沟通平台,将政协委员的好建议切实转化为有力工作支持,同时把政府部门的工作现状和困难挑战坦诚与市民交流,充分接受社会监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在王兰委员看来,在“面对面”活动中,既能建言献策,又能凝聚共识,是一个双向发力的过程,“对话协商使我们也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既参政议政又辅助治理”。
首次参加直播节目的“模拟政协”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通过现场观摩,则通过提案办理协商认识到协商民主的价值。
“面对面”已经形成为具有首都特色的提案办理协商品牌。据统计,针对该节目的北京电视台直播综合收视率达9.2,再创历史新高,北京电台收听逾210万人次,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直播观看人数1100余万次,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2500余万次,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认识政协、熟悉政协。
北京政协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包松娅
近期要闻
● 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
聚焦北京政协工作|反映委员真知灼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尽在“北京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