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摆脱贫困》有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再读《摆脱贫困》有感
马新明
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
近期,再读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写的《摆脱贫困》一书,又有了全新的感受。全书收录了1988年至 199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 29篇讲话和文章,主要围绕闽东如何摆脱贫困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读后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这份精神财富,经过30年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再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主要体会可概括为“民、深、实、敢、创、恒”六个字。
▲马新明(左一)走访慰问贫困群众
“民”就是为民情怀、人民至上。摆脱贫困谋的是中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出路问题,干的是解决最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为民情怀、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书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两方面都要求我们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让我深刻意识到,领导干部要有水平,这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实践中。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放下架子,除掉官气,多些民气,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自觉做到爱民为民利民,满腔热情地为民服务。
“深”就是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摆脱贫困,就要找对路子,就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解剖麻雀,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走遍山山水水,走进千家万户,访贫问苦,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找准问题症结,破解问题之源,探求解困之道。他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在总结六个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工业,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这正是深入调研、深入思考的结果。
▲马新明(前排中)调研产业扶贫情况
“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在经济落后地区工作,不是追慕自身的显赫,而要寻求点滴的进取,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他告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 ;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扎实推进打基础、利长远工作的作风,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秉承的精神。
“敢”就是敢为人先、敢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要克服怨天尤人、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等靠要等意识,敢于冲破束缚,敢于创造条件,敢于争取胜利。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摆脱贫困,就要担当作为,勇字当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大胆突破,快马加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首先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摆脱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创”就是创新思路、创造经验。在摆脱贫困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径。他大胆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和方法。闽东地区能够率先摆脱贫困,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创新行动,靠的是勇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形成了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等精准扶贫方略,引领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恒”就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对那种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感受到那种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他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思想精髓和精神财富,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凝聚起磅礴的共识和力量,动员全社会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北京政协
来源:《中国扶贫》
近期要闻
● 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
聚焦北京政协工作|反映委员真知灼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尽在“北京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