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被反鸡汤霸屏!这部8.8分的电影是最极端的

2017-01-18 郭连凯 相雨 电影烂番茄


番茄君按:《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推出后,一直好评不断!番茄君一向推荐的大多数是影迷能看到的电影(你懂的),因为这部电影已经成了一个现象,所以番茄君特邀美国的郭连凯先生和相雨小姐撰写了这篇影评。


《海边的曼彻斯特》



IMDb给出8.5的高分




烂番茄新鲜度96%




豆瓣:8.8分




波士顿邮报:


如同精心编织的折纸一般,《海边的曼彻斯特》缓慢又精细地为我们揭示内部美丽的结构,带给我们本年度最具情感震撼力的观影体验。卡西·阿弗莱克终于等来了生涯最具突破性的角色,他用静谧又张力十足的表演将这部坚韧、温柔、令人心碎的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震撼十足。


初听这个片名,不免让人想到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队曼彻斯特联队。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片,“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小镇的名称,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口总数只有5136,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边小镇。




本片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编剧出身,曾凭借《纽约黑帮》和《请在靠近我》两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他第三部剧情长片。颇为低产的他锁定了这部2014年便上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的作品。


制片人马特·达蒙一度想要自导自演,最终因为档期问题(不是长城吧)将它交给了罗纳根。




事实证明肯尼斯·罗纳根没有辜负一个好剧本,踏踏实实的讲了一个好故事。



(罗纳根与一众演员们)


正如马萨诸塞州极寒的冬天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


影片以一串平实的生活开始,我们看到这个名叫李的中年男人,做着普通的蓝领工作,修马桶、修水管、铲雪。


他没有家庭,收工之后就前往酒吧喝闷酒,沉默寡言,但一点就着,怒火瞬间就能出膛而出,随时扣动扳机。




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医院的人通知他,他的亲生哥哥因心脏病去世,李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前往海边的曼彻斯特。


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没有眼泪。沉默是李唯一的表态,即使走进停尸间,看到已经冰凉的哥哥的遗体。


随后乔16岁的儿子派翠克出现,同样的冷静、寡言,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李还要短。




“好的,推回去吧”,同样的镜头,画面很短,这便是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这也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最大特点,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将剧本中的悲痛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因为男主就是一个默默舔舐伤口的人。




李冷静地处理着哥哥的后事,直到哥哥的律师告诉他,乔将派翠克的监护权给了他时,李强烈地表示无法承担起这份责任。


原来他曾为人父,他曾犯过无法原谅自己的错。


曾经的李家庭幸福美满,因一次忘记在出门前盖上壁炉罩导致家里失火,除妻子兰迪外,三个年幼的孩子全部丧生火海。




一夜之间,李失去了一切。无法面对现实的李甚至试图偷警察的枪自杀。


凶手和受害者都是自己,李不堪折磨,离开了伤心地。


在李眼中,人生只剩下时时刻刻的痛苦,自己应该承受煎熬,孤独终老。




然而,哥哥乔始终没有放弃让李回家。甚至在死后的遗嘱中也安排让李搬回小镇成为派翠克监护人的计划。


如父如兄的李在与派翠克的相处中,好像无奈接受了监护人的身份。


假装坚强的派翠克在冷藏柜前崩溃了,与失联母亲的尴尬重逢,以及与女友互动的有趣日常,让李渐渐的找到了参与感。




他一直都强硬地灌输让派翠克去波士顿,也慢慢地试图在小镇找份工作。


眼看着故事要朝着温情的方向发展,一场意料之外的来自前妻兰迪的告白让李意识到,在内心的最深处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他破碎的心永远不会复原。




最后,他将监护权转让给乔生前的好友,自己决定重新回到波士顿,继续一个人离群索居的苦行生活。


对于观众来说,这结局来得突然却不突兀。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哪怕是只出镜几秒的路人也真实饱满。


没有来自亲友的鼓励宣言,没有冰释前嫌后的皆大欢喜,没有叔侄之间的温情。有的只是现实生活中一地鸡毛的家常。



卡西·阿弗莱克奉献了可能是从影以来最好的演出之一(和《神枪手之死》中的表演相媲美),这个长相中就带着一丝懦弱与失败的男人和自己的哥哥本·阿弗莱克截然不同。


在大本哥穿上蝙蝠衣,却因为面瘫一般的演技饱受诟病的时候,卡西阿弗莱克却持续在小成本文艺片中磨练自己,逐渐积蓄能量。




《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他爆发的时刻。在片中,他没有太多肢体动作,仅靠一张脸就将李的悲痛与愤怒演绎的淋漓尽致。


《海边的曼彻斯特》成就了他,同时,没有他,这部电影就根本立不起来。


肯尼斯·罗纳根将故事中最悲痛的情节,和最戏谑的笑点紧紧的编排到在一起,观众还没有从上一秒的沉重中走过来,便被下一个镜头猝不及防的逗得大笑。




尤其是倔强的李和青春期的派翠克各种互动,逐渐建立一种类父子关系的过程中,两人的矛盾、尴尬和无所适从让观众们忍俊不禁。


这些笑点平淡且不做作,是寒冷故事中偶尔飘来的温暖。


克劳迪亚·玛丽”号一直是串联起这个故事起承转折的一个重要存在,它代表了李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渔船“克劳迪亚·玛丽”这个名字其实是船主人已逝女儿的名字。




船主的妻子说,父母最大的恐惧是除了自己,没有人记得你那早逝的孩子。


作为遗物留下来的船因为马达坏了,李一开始考虑放弃这艘船,但在派翠克的坚持下,李想到了拯救它的办法。


而对于李来说,最大的恐惧是他无法说服自己去追求幸福,他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成为任何人的父亲。




一次瞌睡导致了烧冒烟了的平底锅警报,半梦半醒中的李恍惚中看到死去孩子的责问:


“爸爸,我是烧着了吗?”


有人也许会责怪李不够勇敢,不够坚强,无法重拾希望,重新生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的阴影和看不到未来的恐惧中。




这早已经不是一个给人们画饼的电影时代了。


残缺不如意的人生与永恒的落寞悄然占领了银幕。


三年前奥斯卡提名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还能在废墟中挣扎地开出爱情之花,而去年大火的《夜行动物》和今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却秉承着一丧到底的原则,决绝地把希望掐死。


导演、编剧和观众逐渐接受了:


在每个人都觉得身体被掏空且累觉不爱的世界里,“只要努力就会幸福”的童话式白日梦终究会碎成渣。


电影完全不为观者心理健康考虑,不期冀人们能得到治愈,也丝毫没有预谋让观众痛快地哭一场。


画面颜色寡淡,人物对白平静克制,将电影内外的人深深地困在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沼泽里。




影片于主角李和侄子派翠克坐在重新修好的“克劳迪娅·玛丽”号渔船上的一双晃动的背影嘎然而止。


身边的朋友一脸懵逼:


“所以他就是抛下一切不管了?这就是结局?”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人们不得不对同伴挤出一丝不愿被看破的微笑,拉高衣领沉默地走入熙攘的冬日街头。


电影就是这么不顾你的感受。






需要电影的可加番茄君微信号:gudajun888

欢迎你在下面评论留言,老司机番茄君带你撸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