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坐车.背米》
思绪中泛起一朵朵记忆的小浪花,我随手托起一朵。
轻轻拂去蒙在记忆上的尘埃。
40年前的往事,有些已经模糊,有些依然清晰如昨:
版纳的雨季,天天下雨,即使今天艳阳高照,但保证会下至少一场以上的雨,老天爷绝不会辜负雨季这个名号。
这几天已经淅淅沥沥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团部警卫班前的场地进出的人多,已被踩踏得泥泞不堪,走路一步一滑,稍不留神就会摔成泥猴。
团部机关的大米快要吃完了,必须要到勐腊粮食局去买大米了。
这天一大早,我扛着一捆麻包,在小红桥边上机务班的位置等候团部的卡车。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要去勐腊。
卡车已经先从机务班出发往二、三营方向去了,待会儿会返回来,再往勐腊方向去。
不多时,几公里外传来汽车马达的轰鸣声,等候的人群开始燥动不安起来,谁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搭上车,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不要紧,实在搭不上车,明天也行。
可连队的知青好不容易请假出来的,今天要是搭不上车,去不成勐腊,这假是白请了,这一天的时间也浪费了。
马达声使得男生们摩拳擦掌,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扒车。可好多女生对扒车则是无可奈何。
小红桥的地理位置是扒车的理想地段,这路段很像一座驼峰,团部后勤组和团部邮局是驼峰的两个峰顶,汽车爬坡到达坡顶时,必须松油门换档,这时汽车会有瞬间的滞速(俗称减速,实际上不是减速,只是滞速),滞速的瞬间是扒车的绝佳时机。有扒车的理想地段,有扒车的绝佳时机,男生们成功率是很高的。
很多男生会预先埋伏在邮局和六连的隐蔽处,利用车辆滞速的瞬间,纷纷扒上车辆,带着胜利的喜悦扬长而去。来不及扒上车的只能望车兴叹,他们并不责怪汽车开得太快,而是归咎于自己的扒车水平太臭。
当时的安全意识已被生存需要排挤的无影无踪。知青们是可怜还是可悲?这段历史留给后人评判吧。我的感觉我已懒得参与当年的是与非,我只是回忆当年,还原历史。
如果哪天汽车开到小红桥,驾驶员能把车停下,让搭车的人都能上车,这个驾驶员的口碑将会非常好。
那天汽车从二、三营返回,途经团部时看到我扛着麻包,知道我要去勐腊买大米,于是停了车,准备扒车的男生、企盼停车的女生,都高高兴兴的挤上了车。这是一次很顺利的搭车。
车到勐腊,买好大米,装入麻包,我是一个人去的,当时会有很多人来帮忙,他们都是要搭车回二团的知青。
当时的车也很会忽悠人,忽东忽西,忽早忽晚,搭车的知青们真够苦的,很多人饭不吃,水不喝,苦苦守候,眼巴巴的等啊等,一旦等到了车,爬上了车,便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管车到哪,东也好,西也好,早也罢,晚也罢,总得回二团吧,爬上了车就等于回到了水利二团。
我一个团部司务员,在粮食局买大米,当然粮食局便是知青们搭车的绝佳地。
车来了,几乎不用我费力,很多知青帮我把近20麻包的大米装上了车。
回到团部已近傍晚,车停在当时工程组的位置,卸车时要从团部警卫班和炊事班的宿舍前穿过,距离是60~70米,停车位置到下面还有近2米的一个小坡。
平时卸车会有警卫班的弟兄帮忙,偏偏那天警卫班没有一个人在家,我们只能自己卸车,管理员和司务长在车上,我和另一位炊事员在下面背麻包(具体是谁记忆有些模糊了,反正是龚建国和黄爱章中的一人)。
这里要说明的是:标准的麻袋装大米是200斤一袋,我们用的不是麻袋,而是麻包,类似于上海农村以前装棉花用的麻包,比国家标准麻袋大很多,只装半袋就已有150~160斤了。国家标准麻袋200斤一袋,因是满的,扛在肩背上是扎实的,不会往下塌滑。我们用的麻包从一上肩背,就开始往下塌滑。
麻包一上肩背,刚下完近2米的小坡就开始往下塌滑,10米20米以后,重心逐渐滑到背部,一步一滑,一步一滑,五个脚趾拼命抓地,尽最大努力不滑倒,随着距离的缩短,重心也逐渐下滑到腰部了,为了减缓重心的下滑,除了两只手在头部两侧拼命抓住麻包,还必须尽可能弯腰,腰弯的越低,麻包往下塌滑的速度越慢。可怜我们的腰啊,像煮熟的大虾。
如果当时的天气晴好,地面是干的,情况就会好很多,最起码走路不会一步一滑,走的速度可加快一半以上;最起码在实在背不动时,可以放下歇息;可那是雨天,地面一片泥泞,麻包是绝不可能往地上放的。那一刻,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帮忙,可是没有。
每次回到车边,管理员司务长都会问:“小徐,行不行?”
“行,没问题。”
渐渐地回答有了变化。
“行。”
“再 坚持 一下吧。”
“坚 持 吧。”
每次背到仓库,都是连人带麻包一起栽下去的。
短短六七十米的泥泞路,总共20多包的大米,前后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卸完了。这个经历,在人生道路上,短得不能再短,事情小的不能再小,只能用“一瞬间”来形容。可就是这极其短暂的一瞬间,我却刻骨铭心,那一刻的无助,我永生难忘。
如果那年我28岁或38岁,或许我已将它淡忘。
可那年,我18岁,一个尚未发育的孩子。
回忆往事,除了心酸,鼻子也酸,眼眶也潮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们知青,谁不是从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熬过来的,只是具体状况略有差异而已。
我们知青,吃得了那样的苦,还有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对付不了。
财富,这样的经历,是我们知青的财富,从这意义上来讲,我们知青都是富翁。
记住我们的人生经历,它将无人比拟。
(作者系原水利二团上海知青)
和作者合影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欢迎知青朋友们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欢迎朋友们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