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知青那些事】我帮王丹凤带白糖
来源:《东方知青家园报》
2006年,我作为老知青被邀参加了西双版纳景洪农场50周年场庆,并在景洪城里的辉煌都畅大酒店入席了宴请。有人介绍说,这大酒店是你们上海电影明星王丹凤女婿开的。其实,王丹凤有3个女儿,我不知是哪个女婿开的,本想追根究底,但由于那天酒喝高了,忘了此事。去年在版纳又在这家酒店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顺便问了一位总管,听他说有此事,但也不肯细说。我听说,王丹凤16岁踏入银海,60岁下海经商,1992年踏上香港土地,并定居此地,当起了名闻遐迩的“功德林”素食餐馆的老板娘,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由于操作成功,财源滚滚。也许是对她在“文革”中受尽磨难、空耗岁月的一种精神补偿吧。这也可以说是王丹凤银幕角色的另外一种成功和辉煌。
那天,我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喝着喜酒,回忆起我在版纳当知青时,曾经帮王丹凤带过一大袋白糖的事……。
那是70年代,我在西双版纳当知青时, 有个表哥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跟嫂子上海延安医院内迁昆明, 他随家属从外交部调到云南省图书馆当翻译. 那时, 我每次到上海探亲、出差路经昆明,表哥家就是中转站了。在远离亲人的那个年代,表哥一家是离我最近,关心最多的亲人了。每次回上海,总要在那里呆上几天,叫上一些上海老乡陪我吃、喝、玩、乐。
王丹凤的大女儿柳启华从上海到云南插队,后又上调到昆明灯泡厂工作,平时,她常来在云南省图书馆的男朋友小徐家,这样与表哥成了好邻居。在那个物薄情厚时代,也许我与小柳都是老乡、知青、“可教子女”的原因,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说,你来我往,建立了“革命友情”,我们从老乡、邻居到朋友。只要他们有空,每次我经过昆明,就会来车站接送。只要我到昆明,表哥就会告诉他们,还请他们来作客。听我讲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和兵团的知青故事,我也听了许多关于王丹凤的故事。
王丹凤是上世纪“50年代最漂亮的女演员”,因在影片《护士日记》、《春满人间》、《女理发师》中任主演或重要角色而家喻户晓。上世纪四十年代,17岁的她在影片《新 渔光曲》中饰演女主角渔家女,被影界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里她唱的这首插曲,成为后来的中国人童年时必唱的歌曲,而电影朝气、娇媚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形象也因她的扮演格外动人。当年,影片上映后,许多男性找对象,都首选护士。她还是唯一一个参演根据大文豪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应邀参加美国总统里根就职典礼的中国籍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前往加拿大拜访昔日电影皇后胡蝶的著名女明星。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王丹凤和上影厂所有被批斗的所谓“牛鬼蛇神”,通通被赶到上海郊区的奉贤县电影系统所组织的农场干校里去接受劳动教育和劳动改造。后来,女儿柳启华也响应“上山下乡”,离开上海,去云南插队当了农民,那是王丹凤家里最艰难的时期。
在与小柳聊天中得知,妈妈王丹凤最喜欢吃云南的白砂糖,在那青黄不接的年代,上海还需用糖票买糖,柳启华是个孝女,她知道妈妈在农场劳动是非常辛苦,能带点白糖去给妈,让她多喝点糖水,能保护肝脏,对身体有好处,因此,只要有人回上海,小柳总会托熟人带点白糖回去给妈妈。一次我探亲回上海,经过昆明,小柳跟我商量,能否帮忙多带点白糖回去上海,说妈妈要分点她要好的朋友们。对这种区区小事,我当然义不容辞的满口答应。
其实,那时我们知青虽然很穷,但每次探亲也总要帮大家带点什么笋干、红糖、花生、木耳等东西回去,知青人多,帮带的行李也会很多,有时还会超重。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的塞给检查行李的人几包烟,说尽好话,托关系,走后门。穷则思变,有时还让上海过来的列车员岀来帮忙带些上车。反正,毎次探亲带行李乘车,都是前背后驼,手提肩挑像逃难。
我要回上海探亲的那天,小柳告诉我,她会直接送到昆明火车站进站口,我约定时间,在火车离站一小时前碰头,我按时抵达,结果,在进站口等了半个小时,离火车开车才半小时了,却不见小柳身影,我怕误车,只能先进站了,刚检票进站上车,只听小柳在站口大声喊我,我放好行李,赶紧飞奔去进站口,只见小柳肩上扛了一个白色的大面粉袋,天哪,这是一袋白糖啊,那要多重?进站口检票处的人说什么都不让带进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进站口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广播里叫嚷着火车快开了,让旅客们赶紧上车,这让我急不可待了,不知从哪来的思路,我拉了一位值班的负责人,轻轻地告诉他:师傅,这是王丹凤的女儿,这白糖是带给她妈的。那人看看我,又看看小柳说:真像她妈。也许是王丹凤的追星族,也许是同情,那人马上给我做了个眼神,让我们从铁路职工的专用边门送上了车。这时,我心想:当名人真好。现在也许叫“名人效益”吧。
我到上海的第二天上午,骑着自行车,载了一大袋白糖,按照小柳写给我的地址:“上海陝西南路陝南村某弄某号”。从徐家汇一直向东骑去……。
不多时,我已到陕南村,眼前都是老公寓房子,几乎集中了现代公寓所没有的优点,四面空地宽敞,有水泥车道。并有花岗石砌筑的人行小道,纵横在绿茵草坪之间,形成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陕南村每个单元的小门厅很有特色,水门汀的地板,有马赛克镶出台阶的边缘,小小的公共空间也如此精雕细刻暗示了此处是高档公寓。房子虽是有点老旧,但仍是上海很高档的住宅区。
我来到陕南村大门口,刚进门有人问我找哪家,我说了门牌号,老先生就说:噢,是王丹凤家,他还告诉我主人可能不在家,她男人和小女儿在家,你右拐向前就可找到了,反正她家是有人的。我想这人也许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我递了根烟答谢后。顺着他指点方向找去,一下找到门牌,我靠边停好车,上前按响门铃,立刻有个女孩开了门,也许是小柳的妹妹,她隔着铁栅栏的防盗门问我,师傅,你找谁?我说明来意,将车上的一袋白糖扛上肩背进房间,抬头看见墙上挂了王丹凤、赵丹的剧照,家里闪闪发亮的柚木地板,装修精雕细镂,设备齐全,室内通风采光极好,配上落地窗门帘,美观高雅,一套大沙发摆设在客厅正中,让人感到文化人的摆设。房间宽阔,优雅,充满阳光,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姑娘招呼我坐下,我满身汗臭,红着脸正婉言告辞时,从房內走出一位瘦高挑儿的男人,我想,这肯定是小柳的父亲,他见我远道而来帮他家送这么一大袋白糖,也许他见我那惊惶不定的样子,就笑容满面地上前握住我手,一定要让我吃完午饭再走,我执意刚到上海,还有好多知青家要去,下次再来。寒暄客套了几句,转身走出了门口。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油然而生,今生第一次到了大明星的家,从紧张、拘束到如此平凡、可亲,心想:原来明星的家人也是平常人。
临别,我告诉柳叔叔,一个月后我回云南,需要给小柳带什么回去,到时我再来取。遗憾的是,这么一来一往,至今,我还没见到过小柳她妈——王丹风。
回城后,我曾几次路经陕南邨大门口,都会情不自禁地向里张望,总想能见到王丹凤老人的身影••••••,也曾想等启华从国外回来,能去她家拜访老人家,但始终没敢去实现,生怕老人回想起那伤心的年代,给她带来不必的伤感,还是把这愿望埋在心底,此文发出,期待勾起女儿们的回忆••••••。但我不能刻意去寻找她们,毕竟做了这点小事,不必再去提醒,让这些回忆静静地过去,让老人家安度晚年,长命百岁。
前久听表哥说,王丹凤今年已经91岁高龄,目前夫妇俩在上海居住,还住在陕西南路的那幢老房子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平时除了见几个老朋友外,基本闭门不出。老人爱看电视,也爱读书。性格开朗的她平时生活也很有规律,每天坚持晨炼,并保持素食的习惯。在故乡安享幸福晚年。
王丹凤和丈夫柳和清
王丹凤剧照
王丹凤剧照
陝南邨大门口
王丹凤的住宅楼
王丹凤教女儿弹琴(站在后的为柳啟华)
王丹凤家的全家福照片
作者在辉煌都畅参加宴会的餐券
西双版纳的辉煌都畅大酒店
再过几天,12月18日诸炳兴参加邮轮迎新嘉年华活动,将和知青年代曾经为她送去云南白糖而至今未曾见过面的著名演员王丹凤见面,请关注本微信平台的后续报道。
这是邮轮迎新嘉年华的组织者——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给天海邮轮知青韩日游佰瑞福领导的推荐信:高总:您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们原下乡云南的上海知青诸炳兴,他这次报名参加邮轮迎新嘉年华活动就是冲着要想见一见著名演员、曾经为她送去云南白糖而至今未曾见过面的著名演员王丹凤的愿望而来报名参加的,他希望我们能为他引荐和王丹凤见个面,让他实现几十年来未实现的愿望。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这次活动中可以报道的一个很精彩的事例。他还想和秦怡老师见个面,他下乡的地方又曾经是秦怡老师拍的一部电影的主人公的地方。具体请看下面转载的文章
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以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的原型
1960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在西双版纳拍摄了以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至今给我们这代人记忆犹新。影片反映了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米罕为反抗头人老叭的调戏,被诬为 “琵琶鬼”活活被烧死。十八年后她的女儿依莱罕长大成人,与翻了身的青年农民岩温相爱。老叭又重施故伎,迫使她与老父逃往他乡,老父死于途中。她无法生活又怕岩温变心,投河被解放军救起,在党的培养下成为傣族医生。这时岩温已做了副区长,依莱汗医好许多病人,并破除琵琶鬼的迷信,与岩温终成眷属的故事。
1958年后,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西双版纳废除头人制度,边疆的政治形势还不太稳定,电影《摩雅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摩雅傣》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傣族村寨美丽的景色和风土人情。电影中反映的故事,就发生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傣族寨子,这个原型就是傣族的一名女医生的真实故事。
2013年上海的暖冬稍纵即逝,人们迎来新一年初春的微风,又一个春天的脚步悄然与往常的美好,一切如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与叶辛、张炜、卢新华等三大作家和几位上海知青,应邀参加了万达在西双版纳举办的知青论谈。会议结束,在我临返沪的前两天,西双版纳州文联的李青姑娘非要为我踐行,傣家姑娘的真心诚意,让我无法推辞,她约定好在澜沧江畔的一家酒店,为我举办丰盛的宴请。景洪文化艺术界的几位同行兄弟频频举杯,为我写知青题材的《沙英不是孽债》一文,在版纳实地采访结束而洗尘。大家酒足饭饱闲聊中,他们向我介绍了坐在我旁边的傣家姑娘李青的妈妈,她就是电影《摩雅傣》的原型,这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美丽的邂逅,给了我最意外的惊喜。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激励着我叙述《摩雅傣》的原型——著名西双版纳傣家名医刀素珍。
那是一个明睸的月光之夜,我与李青妹相约在澜沧江畔的傣家楼,我们倘佯着江水浩荡,水面上泛着光闪鳞波,和风温煦,灯火阑珊。餐桌上傣味美食鲜辣爽口,佐之以老挝啤酒意境,让我聆听着李青妺给我讲述了妈妈过去的事情……。
作者(左)与刀素珍女儿李青(右)在版纳合影
在风光旖旎、优美如画的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人们传颂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摩雅傣”(傣语:傣族医生),有人跟我说:她绝对可让你“药到病除”!特别是家中有小孩治过病的,都称之为“神医”。她就是在版纳家喻户晓的74岁傣族医生刀素珍。她曾是西双版纳州医院副院长,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专家委员,并担任过州党代会、市人大代表、州十佳医务工作者等。在西双版纳傣族中,被评为最杰出的高级知识分子。
刀素珍1942年10月,岀身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允傣族寨子。她的小名叫“玉“。小玉十岁那年,西双版纳刚解放不久,云南省派了一个医疗队和民族工作队,到西双版纳景洪县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工作队的驻地对面,有个傣族寨子,住着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其中大部分是被诬害为“琵琶鬼”的贫苦农民。寨子里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傣家小龙英(傣语小姑娘),她头发紧盘头顶,圆圆的脸上,显示着大大的眼睛,让人一看非常精灵,她就是“玉”——刀素珍。
有一天,小学刚放学,小玉就跑到工作队,天真地对医疗队说:我要跟你们学医,做一个“摩雅”(医生)。医生摸着她的头,笑着告诉她:小龙英,你现在年纪还小,先要好好读书,将来学好医,一定能成好“摩雅”。好说歹说,小姑娘性格倔强,说什么也不肯走,医生们费了好大劲才把她说服,然后送她回到家去。
小女孩的举止话语,真让医生和工作队琢磨不透。后来,工作队专门派人去寨子了解:这个姑娘叫玉,她的母亲玉婻罕二十二岁的时候,小玉才七岁,就因为家里欠了邻寨一个汉族财主的五十块半开,无力偿还,被财主强行拉去抵债,她又不愿嫁给头人做小老婆,被诬为“琵琶鬼”,按照旧社会的规矩,“琵琶鬼” 被认为是傣族社会里最凶恶的一种鬼。这种鬼会附在一般人身上,而被它附身的人也就成为“琵琶鬼”,他们会危害村寨,带来事端,历史上被指认为“琵琶鬼”的人,轻则逐出村寨,重则连人同房屋全要烧毁,长辈成了“鬼”,还要传给下一辈,世世代代都是“鬼”,是傣家卑贱的人。
小玉当了长工,负担了生活的重担,尝受着被煎熬的痛楚;狠心的财主像对待牛马一样地役使她,每天挑水、砍柴、烧火、煮饭、喂猪、背娃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没吃过一顿饱饭;晚上,牛马有圈安身,可是她,夏天靠在门坎边,冬天就蜷缩在火塘边睡觉。最后来到景洪县曼允寨,在路边用竹子和茅草搭了个工棚住了下来,平时就靠乞讨和打短工过日子。就这样年幼的小玉度过了近十四年颠沛流离的日子。她受不了这样的折磨,常常哭着地偷跑回家去。妈妈看到女儿瘦骨嶙峋,浑身是伤痕,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爸爸妈妈无力偿还财主的债务,妈妈紧紧抱着女儿,泪如雨下说:“孩子,这是命运啊,全怪阿妈命不好。穷人受苦,是命里注定的。”她只好怀着恐惧的心情又回到财主家里……。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解放了!不再当财主的长工了,刀素珍回到了阿妈身边。共产党派来了教师。工作队又为寨子开办了学校,她盼来了到学校去读书认字,但是,即使穷孩子勉强进了学校,也常常受到歧视、打骂。阿妈也怕老师像过去一样,把女儿当“琵琶鬼”打,不敢让她上学。因此,她常常悄悄来到学校,在外隔着竹笆墙向里观望,想了解一下学校里的情景。看到老师象亲人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傣家孩子讲话,从不打人骂人。妈妈这才放心下来,连夜替她缝了新书包,进了学校,从此,小玉背起书包,开始读书、学习。
她刚读到三年级,这时,县里缺少卫生人员,她被送到思茅专区,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分在区卫生所工作。当上了新一代的“摩雅傣”。但是由于自己技术水平的限制,遇到复杂的病症,无法处理。在汉族医务人员像亲姐妹一样的帮助她,生活上关心她。为了让少数民族医生更快提高业务水平。一九五九年十月间,她和另外两位少数民族姑娘,被送到昆明云南省卫校读书。她高兴得夜不成眠。
来到学校上学后,学校党组织和教师十分关怀少数民族同学,学校专门为他们开办了文化补习班,帮助他们补习文化。班主任搬进了学生宿舍,跟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这一切,都使刀素珍深受感动,更加感到党对少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她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党和民族的希望,要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摩雅傣。
刀素珍(左)为傣家儿童看病
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她克服了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她各个学期的成绩通知单,从第一学期所有的学科成绩都保持了五分,年年被评为学校的学习标兵和五好学生,出席过昆明市优秀学生代表会。担任学校共青团委员会委员,和班级的共青团支部书记。
要学习医学,对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刀素珍来说,毕竟是一件相当吃力的事情。但她想到过去想读书也不能读,现有了读书机会,又有老师的帮助,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早上天还未亮,她就轻轻地溜到宿舍外面,蹲在路灯下复习功课。晚上,同学们都去睡了,她还留在教室里做习题。为了弄懂一个问题,她常常深夜披衣起床,去敲老师的门。夜深人静,同学们还常常听见她在睡梦中背诵公式和口诀。刀素珍是个非常要强的姑娘,有一次,她在医生指导下做一个外科手术,手术结束缝合时,打结老打不好,后来,医生插手才结束了手术。从那起,每天中午,趁同学们都午睡了,她就独自坐在床上,把一根毛绳栓在被子上,左手拉住线头,右手反来复去地在线上学习打结,夜深了,她还坐在床上,双手练习打结。就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经成千上万次练习,学得滚瓜烂熟,她的手指一天比一天灵活了起来,掌握了单手和双手打结法。最后,她很快掌握了外科手术打结技术。受到了医生们的赞扬。
1956年底,被分配到景洪嘎洒卫生所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又被调西双版纳州医院当儿科医生。1965年11月,23岁的刀素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被派到北京医科大学进修。几十年来,她为版纳治好了数以万计的患者。在这期间,她还写下了《336例新生儿住院病例分析》、《223例“小儿贫血“临床分析》分别发表于1988年和1990年《全国新生儿杂志》和《西双版纳医药》。为我国研究儿科医学和西双版纳医疗事业作出了贡献。
我小心翼翼打开刀素珍那泛黄的笔记本,读着这些几十年前的工作日记,那一行行工整秀丽的文字,行内字间散发着药味的清香,我的心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在旧社会,一个二十二岁的妇女被诬害为“吃人”的“琵琶鬼”,受尽人间的凌辱;今天,“琵琶鬼”的女儿,这株饱受风霜摧残的幼苗,在党的阳光和雨露下,成长为傣家人尊敬的医生。
我们祝贺她的成长,祝贺她实现了当医生的愿望。这时,她的眼里渗出了晶莹的泪花,双手激动地抓住胸前的衣扣,感慨地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哟!从小看见医疗队的医生,每天背着药箱到寨子里给乡亲们检查身体,免费治病,是我懂事以来最初遇到的好人。那时,想起旧社会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多么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当医生,为多病的阿爹阿妈治病。”说到这里,她突然变得不好意思起来:“你们瞧,我想的多么自私!后来,我知道了自己肩头上担了重担,不光为阿爹阿妈治病,要为所有过去和自己一样受苦的乡亲们解除疾病的折磨,摆脱封建迷信的束缚,永远过健康愉快的生活。”
医德与医技跟年龄无关,珍视现在恰恰是因为经历过苦难。守望灵魂,守望青春。退休后,刀素珍放弃了所有的光环,凭着专长儿科急症及肾病的治疔,仍在不辞辛劳,为人治病,为民解忧。她对患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诚恳待人,在版纳人民中广为流传。2006年,刀素珍失去了老伴。但她不畏孤独,为了发挥余热,为他人治病,她开起了诊所,每天病人来来往往,骆驿不绝。但她还从不服老,一空下来她就学习泰文、学弹琵琶、学吹葫芦丝、学吉他……她象个老小孩,精神抖擞地去了很多地方旅游,享受着夕阳的美好时光。
秦怡在《摩雅傣》中的剧照
秦怡在拍摄《摩雅傣》的过程中,听了刀素珍这样傣族的生活遭遇后,非常感动。提及秦怡对少数民族的印象时,秦怡用一种很怀念的语气说:“我在傣家人的寨子里体验生活时,体会到他们的感情十分丰富,他们充满了真挚的感情,那种感染力实在太强了,傣族人民很淳朴,有着一般汉族没有的那种单纯、丰富和浓烈的感情。
著名电影演员秦怡
如今已93岁高龄的秦怡回忆起《摩雅傣》时说:“通过电影,我
们可以看到历史,看到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里活生生的人”。
(以上相片除秦怡之外,均由景洪市影协主席朱敏供稿,在此致谢。)
附电影《摩雅傣》(转腾讯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0187ymoum&width=500&height=375&auto=0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