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回忆】在瑶区的日子里(三)

2016-12-12 作者:王国兴 知青情缘




如果说《走进瑶区的一天》心情是多么沉重,一路上坎坎坷坷。那么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瑶区以后1600多天的日子里,生活其实更苦涩、更艰辛,可谓“万事都要靠自己”。而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留守”学校时,却倍感寂寞和孤独。看似“自由自在”我却无一点高兴愉快之意,相反感到十分惆怅。而最让我担心是边疆缺医少药、交通又不便,害怕自己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所以常常惶惶不安,从而感觉瑶区的日子真是特别,特别的漫长……



 

在瑶区与傣族经常接触后感觉傣族是一个非常纯朴的民族,对于我这个上海知青,他们象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你,傣族学生也受“大人”们影响,常常“注意”老师的油瓶,米缸。当时瑶区老师的生活非常清苦,除享受“国家”的半斤油、一斤肉的待遇外,基本再无其他特殊待遇。而我身居纳卓交叉路口,免不了常有瑶区或勐伴的朋友去县城时路过学校需休息吃饭。“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但也常常“捉襟见肘”愧待朋友。幸亏傣族学生有时会在老师做饭的地方悄悄放上一把菜,或两、三个鸡蛋。比较贫困的“墨江”孩子偶尔也会带来一只已帮剥好皮的新鲜小鸟给老师换换口味(他们也是自己舍不得吃而省下的),勤快的李老师更是经常下河捕鱼以改善伙食。当时我们这些生活“条件”可能比远在几十公里以外连队(已转为农场)战友有时要以“盐巴汤”度日子的“窘境”也许是强了好几倍。


 傣族学生对老师的关心更多还体现在“带饭”上。(因纳卓到县城需走8小时的山路,途中既无饭店也无商店可购食品充饥)每次听说老师要去县城时,一清早就会有学生送上一包包刚出笼还热呼呼的糯米饭并夹带了一些酸笋,鱼干等,让你在路上慢慢吃。而此时,你如只拿其中的一包,那么其他的学生就会不高兴。有的学生还生怕老师不方便拿饭包,特意将饭包用傣族的小花包(傣族称筒包)装好,但这种小花包太“耀眼”我实在不好意思背着在勐腊的大街上行走,所以一般都放在学校里而不带于路上。


  其实在傣族寨最热闹的是每年4月15日的傣族过年,这一天,傣家人在路口摆开用藤条编制的小园桌,放上各种好菜,凡路过的人,不用客气,不必掏钱,就可坐到圆桌旁,享受傣家丰富的美味佳肴,(剁得细细的牛肉末拌香菜和香喷喷的米干,辣鸡块等),共享傣家的喜庆。如桌上碗里菜没了,旁边自然会有人不断添加。(这种情景倒象现在的大街上,小贩经常吆喝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酒足饭饱后还可以观看傣族的放“高升”节目(近似烟花),所以,每年的傣年也是我比较高兴的一天,这一天,我们作为村里的一户不但分到了“年货”而且随时都可去路口的小园桌上品味。当然这一天,你也逃不脱傣族姑娘热情的泼水、为你带来滚滚“财运”,不过,傣族姑娘(包括我的学生)对我还是手下留情,泼水只是“瓢勺细雨”而李老师却不断遭遇“倾盆大雨”这一天衣服几乎没有干过。作为礼节,你也可以毫无顾忌地用水回泼任何人。




作者王国兴系赴云南水利二团上海知青,请关注近日发布他在瑶区生活的作品:六集《在瑶区的日子里(四)》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