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回城】我曾从事的布店行业

2017-02-16 作者:吴静怡 知青情缘


   

     79年3月份回到上海,我是作为顶替父亲回来的,父亲68年遭遇不幸去世,父亲原来是布店的会计,那我现在自然成了一名布店的员工,之前我对于一块布怎样成为衣服都不知道,对纺织品的了解基本是零,现要从事这个行业难度可想而知的。
   

     我的上班地点是在延安路河南路口的“红霞棉布店”,我清楚地记得我上班的第一天是3月22日,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月底,店堂内天天顾客盈门,忙得是五荤六素,后来知道了原因,上年的布票和专用券到三月底作废,所以,这珍贵的布票和专用券作废前要用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布店行业现已不见踪影,可在当时是个热门行当,每年的三月份是热销月,再有就是涨价潮的欣起,当时经常有涨价的传闻,一有风声就纷纷抢购被子单布,把店里的所有好看的,不好看的那怕是风迹斑斑的被单布购买一空,家里囤积的被单布可能现在还没用完,现在回想这些事真是不可思仪。


   

     我上班的第一天就是站在收银台后面粘贴布票和专用券,布店营业时间是9个小时,除去吃饭我站了8个半小时,因为布票和专用券是有价票证,不能离开这小高台上的“螺蛳壳”,那地方只有一个站位不能放凳子,一天站下来是腰酸背疼,比在农场劳动一天还要累,还有一整天都在这吵吵嚷嚷的人群中,对于从寂静的山沟里出来的我一天下来是头昏脑涨,真是换一个行业换一身筋骨。
  

      从学徒工开始做起,每天开门前练基本功:量布、卷布、抖布,还有算盘,以前农场做会计时用的是加法,现在是剩法,单价剩以数量得出钱和布票或专用券分别多少。更重要的是对店内所有商品知识的掌握,如:布的门幅、缩水率、几支纱、是否混纺,还要帮顾客算料。一开始站在柜台里面接待顾客时心里是慌的,谁知道这 48 31104 48 14940 0 0 3668 0 0:00:08 0:00:04 0:00:04 3668顾客会提出什么问题?万一我说错了或算错了人家来倒扳帐(现在叫投诉)怎么办?就这样战战兢兢,一边抓紧勤学苦练,三个月后基本能坦然面对客户了。半年以后,老师傅觉得我算盘不错就让我上那个小高台,一上班坐上高台,铁夹子就啪!啪!上来了,高峰时全线爆满一排铁夹子,老师傅的话我至今记得,他说:头顶上一排夹子,下面再催你也不要理会,专心你手上每一笔帐的核算。我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练就了处事不惊的状态,坐小高台那几年每天的差错率都在可控范围内,没出大的差错。


    

    1983年底我离开了布店、放弃了市中心的工作,到当时还是上海县的上海中学财务室工作。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当时黄浦区的布店要营业至晚上八点,各类晚上的文化补习班根本不能参加,我要读书的愿望不能实现,第二,离家太远不方便。
  

      布店工作了五年不到的时间,这是一段难忘的日子,非常辛苦。现在回想我从事的是一行濒临消亡的行业,现在大街小巷已难觅布店的踪影,现在的小青年也不知道布店是什么玩意,我今天就把传统的布店介绍一下,一定会引起我们同龄姐妹的共鸣。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服装店里的成衣不仅样式少,而且颜色差,心灵手巧的姑娘阿姨们便纷纷自制衣裳,而不会裁缝的,也是买布请人做,所以当时的布店生意格外兴隆。 以前的布店满墙满壁都坚直排放着各种布料,有的卷成圆轴状,有的是扁平状。排在上格的多半是靓丽轻薄的印花布、的确良和泡泡纱,排在下格的多半是蓝卡其、灯心绒和深色的毛料。 骆驼绒、芝麻绒一类的厚绒布总是卷成柏油桶一般,盘放在墙根拐角。柜台上叠放的则是一些最热销的布料,取其方便,免得老是搬来搬去。
  

      买布首先要看布。看颜色,看厚薄,看门幅,看平纹还是斜纹织法,看有无瑕疵,如果看了喜欢,继而就向店员问布。诸如几支纱?是否混纺?作为一个老练的买布者,缩水率不会不问,不能不问,不然原先连胖妈妈都能做的衬衫的一大块布料,入水收缩之后,就只能做两件宝宝衫。至于最终要买多少布,店员会为你做参谋。为了不浪费布料,有时他会建议你一块布料两人做,名曰套裁。而一旦你拿定主意,店员便将你要的那轴布在柜台上熟练地翻动起来,布料很快就松展开来,等到“抖擞满一大台面”,即拉过木尺按着顾客的要求开始量布。
 

     量布是买布的重头戏,也非常微妙。如果店员把布拉得过紧,九寸算一尺;便如果将布放得过松一尺算九寸。所以顾客在买布时与店员龃龉伤和气,也往往发生在量布一环。
  

      过去买布,结帐也有趣味。许多老式的布店,或是有个低矮的阁楼,或是在布店一隅围搭起一个小小的高台,老财务在这“螺蛳壳”:里挤得好苦。楼阁上像伞一般放出许多根铁丝,通向各个柜台,而每根铁丝上都有一个可以滑来滑去的铁夹子。顾客付账,店员便将钱和票据夹上铁夹,奋力投至小阁,财会纳之。用算盘噼啪一算,便迅速将找零和发票用铁夹投回柜台,至此买布事毕。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如今是个成衣盛行的时代,不知谁还在买布?


(文字来源凤凰网云南思茅五七农场,图片素材编者选自网络)


作者系原赴云南思茅五七农场上海知青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