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在小说《南腊河畔的青春.摇曳的凤尾竹》出版之际
作者简介:
徐建忠,笔名:海上清风,文学爱好者。1953年出生,1969年12月赴云南水利二团,1970年7月调至云南省政治边防和阶级复查工作队,1975年初调人民银行西双版纳中心支行工作,1979年回沪。在文化系统工作多年,1984年参加了上海市基层创作人员的编剧进修。期间,创作过舞台剧本、小说、故事和歌词。被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联合授于故事家。短篇小说《饭局》《古镇》《酒家》《戏说乾隆下江南》《猫耳洞日记》《小黑》《常回家看看》《寻父》和二十余篇绝句小说散见于《中国电影报》《中国新闻网》《华东文学》《浦东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杂志,故事《为什么不爱她》获上海市第八届故事会串二等奖,散文《拷浜头》获叶辛文学馆首届大型征文用文学留住乡愁二等奖。著有长篇小说《南腊河畔的青春》《摇曳的凤尾竹》(合集,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作家书系第四辑)和短篇小说集《酒家》(文汇出版社-长三角文丛)。目前是《华东文学》(小说)编辑,《浦东文学》(小说)编辑,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的长篇小说《南腊河畔的青春》(《摇曳的凤尾竹》《南腊河畔的青春》合集》)2016年8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国作家书系第四辑" 正式出版发行了。说实话,该书出版,我的心情早已没了当年写剧本时,剧团把我的剧本搬上舞台的那般激动,有的只是一种了却了一桩心事似的感觉,十分的平静,仿佛肩上卸下了一副重担似的,一身的轻松。
《南腊河畔的青春》和《摇曳的凤尾竹》写的是我们当初知青的故事。写这两篇小说时并不轻松,心情十分的沉重。毕竟那是在写我们那个年代我所熟悉的人和事。
《南腊河畔的青春》,是我们水利兵团当年的故事。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二连知青战友在高桥聚会,因为我在浦东新区文学协会任理事,喜爱码几个文字,所以有位战友建议,让我把水利兵团的人和事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写下来,以后也好有个念想。他说:云南西双版纳水利兵团四年的历史,在整个知青史上还是空白,我们应该留上一笔。当时,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不论怎样,在有生之年一定把水利兵团写下来。
于是,我一有机会就采访当年西双版纳水利兵团的战友,了解了不少水利五个团的人和事。可提起笔来写又谈何容易,先后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几年。回沪后先在文化系统工作,写了几章。后来调建筑公司搞管理,因为要考建筑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注册建造师,从文科跨行到理科,一切得从头开始,许多门课要学习,还要参加全市的统考。所以,那些年静不下心来写,期间中断过一些时日。直到退休,我婉拒了多家单位的返聘,用了二年时间,才得以静静心心地写完定稿,并分章节以六篇万字以上的南腊河系列小说发表在江山文学网,承蒙江山编辑的厚爱,六篇均获精品。
《摇曳的凤尾竹》,写的是插队知青的故事。七零年七月,我离开了水利二团二连,有幸调入政治边防和划分阶级成份工作队。四年多时间生活在少数民族山寨,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四同),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学会了傣族语言。在工作队期间,我还认识了不少北京、上海、昆明和思茅景洪的插队知青,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同时,也深深地被插队知青的故事所感动。但当时自己还没有写长篇小说的打算,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结尾,没法动笔。回沪以后,我把这些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写了一些回忆的小文。
2015年一位原籍上海宝山留滇知青从西双版纳回沪,打听到我在写版纳知青的小说《南腊河畔的青春》,便找到我,席间给我讲起一个上海五角场在云南插队知青的故事,让我一定想法写进小说中。原来,他们宝山当年有不少知青到云南插队落户,有的在山寨和少数民族成了家,其中既有男知青也有女知青。1979年知青返城,有位男知青为了回沪,把襁褓中的亲生女儿留在了山寨,自己回了上海。三十年后,他女儿找到上海。女儿就一句话,我们承包了橡胶园,不缺钱。妈妈不在了,我到上海只想见见亲生父亲一眼,毕竟他是我在世上的唯一亲人。可那父亲没有认这女儿,更没有见面。因为父亲自己过得并不好。最后,女儿万分失望地离开了上海。
听到这故事后,我构思了个短篇小说《寻父》,写一个儿子为了母亲的遗愿,三十年后来沪寻找父亲,没想到父子相见之日却是父子的永别之日。短篇小说《寻父》先后发表在江山等网站上,《浦东文学》杂志也予以刊载,文汇出版社长三角文丛《酒家》(短篇小说集.徐建忠著)也予以收录出版。后来,我就用《寻父》作为小说的结局,构思长篇《摇曳的凤尾竹》。当然,长篇小说《摇曳的凤尾竹》除了《寻父》的素材外,还采用了水利兵团我们连的一位姓张的战友的素材,他离开版纳三十年后,在病重之际还想念那条难以忘怀的南腊河,坚持走上了重返第二故乡的路。回来不久,他就离开了我们。我把几个素材捏拢在一起,构思《摇曳的凤尾竹》,再把原先写的回忆小文穿插在小说情节中。从小说的构思开始,一直到小说的完稿,我的心一直被揪着,自己也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里,好像再次端起这酸甜苦辣酿成的酒,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这个中滋味只有我知道。在动笔的那些日子里,满脑子都是那难以忘怀的情景,即使在睡梦中,也是那条川流不息的南腊河,是寨边那丛摇曳的凤尾竹,还有那人,那事,那情,那景。醒来,却已是往日的岁月。说实话,这小说是我含着热泪构思,含着热泪下笔,含着热泪修改完稿的。小说完成了,可大脑也是一片空白,思绪定格在了那个年代,眼前闪烁的依旧是昨夜的星辰……
这两篇小说的创作,特别是小说《摇曳的凤尾竹》,得益于当初四年的边疆工作队生活、一年水利兵团和五年州机关工作的积累。所有傣族人民的乡情民俗都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有不少的场景情节,还是我的切身体会。两篇小说写好后,先发在自己QQ空间,引起许多QQ好友特别是同一代人的关注。我的战友"涛声依旧"还把两篇小说转至凤凰网的水利二团二连网站连载。我又先后征求过不少当年上山下乡知青、南腊河畔水利兵团战友和文学网站编辑老师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水利二团二连——我老连队的战友和思茅中学、景洪中学如歌、小草等上山下乡知青的肯定,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宽慰和支持,觉得自己的这份心血没有白费。
特别值得感谢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先生亲自为《摇曳的凤尾竹》题写了书名,浦东新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罗勇敢先生为《摇曳的凤尾竹》作序,中国林业作家协会朱华胜先生、河北省作协会员兼澳洲华人作协理事王若冰、齐齐哈尔作家协会绿绮细心阅读后撰写了《赏析》。其中,朱华胜先生的点评《凤尾竹摇曳痛暖人生》发表在江山文学网上,被评为精华。河北省作协会员兼澳洲华人作协理事王若冰老师的点评《摇曳的凤尾竹下,永远的青春时光》刊登于2017年2月3日《台湾好报》西子湖副刊和澳洲《联合时报》。互联网远东书讯作为重磅推荐小说推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浦东作协主席、《长三角文学》杂志主编王亚岗先生在我的短篇小说集《酒家》中,也对《摇曳的凤尾竹》作了肯定。同时,也感谢我的老伴,她也是我们水利二团的战友,曾经和我一起参加了民族地区的工作队,一起调入西双版纳州机关,又一起回到了上海。在我这两个长篇写作过程中,她承担了种种家务,默默地支持我的写作,她说,要支持我完成这个心愿。两本样书寄来后,她戴着老花镜仔仔细细地看着,她看完后,也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中。我知道,她也想起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当年有几位战友对我说过希望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把这段历史传下去。我承诺了,一诺千斤哪! 因为以前我在文化系统工作时,以写舞台剧本和故事为主,写小说不多,写长篇更少。今天,书出版了,我终于可以这样对他们说,虽然小说很不成熟,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总算没有辜负战友的嘱托,也实现了自己当初对战友们的承诺。
最后,还是用小说引子中的这句话,谨以此书(《南腊河畔的青春》《摇曳的凤尾竹》)敬献给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敬献给云南水利一、二、三、四、五团的战友。
2016年9月10日于上海浦东
2017年3月12日作者应邀参加了叶辛文学林的揭牌植树活动,上图在叶辛文学林石碑前合影。前排左起崔剑锋、叶辛、王亚岗、作者、宗廷沼、罗勇敢。
注:《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将陆续选编发布作者的作品、敬请广大知青朋友欣赏。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