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一张照片所想到的往事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父子俩在水库中划竹排的照片,这照片中的景色,勾起了三十多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
三十多年前,我是云南思茅五七农场基建队的一名知青,有一次农场要在山上的六连建造一个茶叶的粗制车间,需要木料。在农场的时候,一般造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六连是一个茶叶生产连队,周围都是茶山,除了茶树之外没有木料可采,但在六连的旁边有一座水库,水库的对面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因此我们决定到水库的对岸去采伐,我们到对岸把木料给砍了下来,但运输是个问题,如果从陆上走的话,需要修一条路,兜一个圈,很不合算,最省力的办法就是走水路把木料给运过来,当时我们想法很天真,因为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木头在水中是浮的,我们只要把木料赶到水中就可以把它运过来。
那天,我们几个带上斧子和砍刀,来到了水库的边上,会水的脱了衣服,不会水的在岸边望衣服,就这样我们游了过去,可在游过去的过程中却发生了意外,一个带斧子的知青在游到一半的时候不行了,一把斧子在水面上乱舞,情况十分危急,看到这情况我们都急了,叫他把斧子给扔了,可怎么叫他,他都不理,也许他把斧子当做了救命稻草,舍不得丢弃,也许他认为这把斧子是国家财产,不能随便丢弃,这时,我们中间一个水性很好的知青,迅速向他游了过去,悄悄地从他的背后把斧子给夺了过去,斧子一接走他就恢复了正常,继续往前游,虽说是虚惊一场,但总算还是安全地游到了对岸。
到了对岸,我们清理了山坡上的障碍,没费多大劲就把第一根木料从山坡一滑了下来,到了水中,只听见“咚”的一声就不见了,我们在岸上等了半天也没见木料浮起来,怎么回事,下去摸摸,这水库深的很,哪儿摸得着,我们又滑了第二根,和第一根一样也不见了踪影,我们再也不敢滑第三根了,认真的分析原因,我们发现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所谓的生活常识是有条件的,当时是十月份,刚过雨季,山上的植物是吸足了水份的,刚砍下来的木料重的很,放在水里它是根本浮不起来的。既然它不会浮,那么我们只能另想办法,这样我们就想到了竹排。
第二天,我们带了一些工具上山,准备自己动手扎竹排,从来没有做过竹排的我们,兴趣很高,砍竹子的砍竹子,扎竹排的扎竹排,一会儿功夫竹排就扎好了,我们将扎好的竹排扎往水库中一放,马上就有几个人跳了上去,可还没跳上几个人,就发现载人的地方在往下沉,几个人都想往还没沉下去的地方跑,这样一跑竹排就翻了,跳上去的几个人全都掉了下去,我也是其中之一,论水性,我还是可以的,当年曾横渡过黄浦江,可这一次差点要了我的命,我当时穿的是运动衫和运动裤,脚脖子上有收口,腰间有罗纹口,下去之后被水一灌,重的很,两条腿象灌了铅拟的,跟本就游不动,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游到了竹排的边上,抓住了竹排,但抓的人一多,竹排又翻了,没办法只能朝岸边游,就几米远的地方,我感觉游了好长的时间,等游到了岸上,我已经是筋疲力尽,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这一天我们又无功而返,觉得非常的沮丧,很显然这样的竹排是无法承担运输木料任务的,回到宿舍之后我们又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竹排上人站的多了会沉下去,说明竹排的浮力不够,关键在于如何提升竹排的浮力,最后有人想到了双层竹排,其灵感来自于电影《金沙江畔》中的一段情节,这个方案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成。
第三天,我们又带上工具上山了,按照昨天商量的方案重新做了一个竹排,将两个竹排重叠后,用铁丝把它们绑在了一起,绑好后再放入水中,我们几个人又跳了上去,这时竹排并没有沉下去,我们发现我们成功了,就这样我们把木料安全地运了过来。
作者系赴云南思茅五七农场上海知青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