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回忆】勐 润 初 夜

2017-06-08 作者:顾冬梅 知青情缘



   作为一名69届初中毕业生,在那个“一片红” 的特殊年代,我和千万名知青的命运一样,“自愿报名”奔赴云南边疆。69年12月20日,这个极其平凡的日子使我终身难忘。我和龙华中学、东安中学的88名同学一起聚集在上海老北站,含泪告别父母和亲友,乘上上海—昆明的知青专列向西南边疆进发。

   一路上,经过了3天2夜的火车,再经过5天的卡车颠簸,我们于12月30日到达云南省勐腊县城。在县城住宿一晚后,听说再乘上3个多小时的车,我们的目的地就到了,大家兴奋起来,期盼着早点与第一批先期到达的老同学相聚。

   第二天,两位年龄和我们相仿,自称是上海知青,上个月才到连队,讲着满口普通话的男女青年(后来才知道男知青是我们十一连的副连长侯建国,女知青是三排长张理竹)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奉命来接我们去水利一团三营十一连。得之这个消息,人群立即象炸开锅似的沸腾了。大家一起叫喊着,不去十一连!在上海出发之前明明说好是去十三连的,怎么会变卦,改去十一连了呢?何况我还帮十三连的同学带了好多日用品呢!十三连有我许多熟悉的同学,所以我更愿意去十三连。又听说去十一连,行李要靠自己搬回连队。哎哟,十三连的好同学不来接我,这么多行李我一个人怎么能搬得动呢?思前想后,顾虑重重,满肚子的不愿意。任凭2位来接应我们的男女知青好说歹说,大家僵持着不愿意上车,后来俩位又做了许多的思想工作,大家才极不情愿地上了车。说实话,不上车又能去哪里呢?这就是所谓命运的安排!

   我和大家一样,挤在大卡车里,看着远处重重叠叠的大山,满腹心事,无心观赏山青水绿的风景。卡车大概开了三个多小时,停在了一条大沙河边。由于河面上没有水泥桥,车不能开了,过了河再走上一段路就到达目的地了。我们的行李被同学们从车上卸下来,我看着那条河,河面很宽,河底尽是卵石。河水不深但很清澈,水流很急。不远处的河面上用树藤缠着竹片,悬空架起仅供单人行走的吊桥。我看到同学们走在吊桥上,吊桥摇晃得很厉害,胆小的女生小心翼翼地走在桥中段,不停地发出恐怖的尖叫声。

   我隔河观望,看到河对岸走动着许多手拿竹竿、绳子的年轻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十一连的战友,是上个月到达连队的第一批上海知青。他们是来帮我们搬运行李的,终于看到男生帮助我把行李拿走,悬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硬着头皮,放大胆子走上吊桥,手拉着藤条,摸索着一步步地走完了摇摇晃晃的吊桥。看着第一批战友肩挑手提拿着我们的行李,加上第二批同学的加入,浩浩荡荡的队伍形成了一条长龙。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长着齐人高的野草(飞机草),人群不时淹没在野草中。我手提着行李跟随队伍走,不一会儿,穿过傣族村寨,首次近距离看到傣族人的衣着打扮,感觉挺好奇,顿时兴趣十足。

   到达连队,才发现连队的房子是四面用竹篱笆围成,上面覆盖着茅草的草房。中间是一个大操场,地上还残留着一些树根,坑坑洼洼的,一看就是一个新建的连队。根本不像在上海时听说的,住的是有电灯的大瓦房,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手扶甘蔗、摔了一跤还能抓两把花生。这天,连里为了欢迎第二批知青的到来,特意安排伙房给我们烧了苦瓜炒肉片,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能吃上肉片算是很不错的伙食哦。我们经历了10来天的旅途颠簸,又累、又饥、又渴。到达连队后精神都放松下来,大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勐润老连队


   晚饭后,各自打点自己的行李准备搬入寝室,那时还没有分班排,乱哄哄的,我看到同学们都把行李搬进寝室,开始整理了。满怀希望地一连看了好几间房,人都住满了,竟然没有空床位了。这下我慌了,哎哟,我该怎么办?今晚去哪里住啊,我又愁又急,很是无奈。

   陶连长正在每个房间巡视,听我反映情况后安慰我说:“不要着急嘛,前面还有空房呢,可以临时住一晚,明天安排住进班排”。我焦急不安的心情得以缓和,随后跟着陶连长走向另外一排房。这排茅草房确实有几间空房,是留给营部用的,当时营部的领导还没有来,房空闲着。陶连长把我领到屋子前,说有事就匆匆走了。


   我进屋一看,惊呆了,房间里有4张竹子搭的床,地上长着齐膝盖深的杂草,稍不留意,碰到树根差点摔跤。天哪!难道今天我一个人就住在这里吗?当时我非常苦恼,后悔自己不灵活,没长心眼,没能尽早地抢个好床位。想想同学们集中在一起,叽叽喳喳互相帮助多热闹。自己孤苦伶仃,独住空房,这一夜该怎么熬呀?顿时茫然,自责、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天渐渐黑下来了,我闷闷不乐地把行李搬上床铺,默默地坐着,不安地想着,傻傻地望着门外发愁,真是越想越害怕。

   夜色降临了,我愁眉苦脸地坐着发呆,过了会儿听到外面有说话声,原来也是因连队住不下又送来一位我们龙华中学的同学陆雅美,我并没有因有人作伴而显得高兴。屋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外面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虫鸣叫不停,我和雅美两人心情烦躁、委屈、害怕得直想哭。



   突然,外面进来一位素不相识的女生,她问我们屋里这么黑,怎么不点灯呀?因为不认识她就没有搭理。她接着说:“我帮你们拿个灯来吧”。果然一会儿,她回来时手里拿了一盏用一只玻璃瓶做的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她的身影映在茅草屋上显得特别高大。我终于看清是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女生。她笑嘻嘻地安慰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来陪你们说话”。我望着黑漆漆的门外没好气地说:“怎么不害怕?初来咋到,人地生疏,这屋子连扇门都没有,怎么让我们安心睡呀?”她马上表示,今晚陪着我们一起在这屋子里休息。当时我很感动,也挺感激她的。她不但为我们在黑夜中送来了油灯,带来了光明,还甘愿留下来陪夜壮胆,心里顿时觉得踏实多了,对即将面临的知青生活增添了些许信心。

   这一夜,其实我们都没有睡。由于行李没有打开,因此只能倚靠着行李聊天。她告诉我们她也是知青,是浦东三林的。是11月17日离开上海,到这里才一个多月。她开导我们说,我们第二批的算是幸运的,房子虽然是茅草房但已经盖好了。他们第一批到达连队的知青情况可凄凉多了,当领导把100多位同学带到这里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十一连的驻地时,大家都震惊得傻眼了,就看到一片灌木丛,只有几位傣族人在帮助砍坝,有几位用竹子搭建房子,我们当晚就睡在新搭建的竹房子里,竹篱笆墙四面通风,茅草顶都还没盖,也没有门,睡在蚊帐里可以看到月亮和满天的繁星,有人半夜起来想小便,一不小心就被地上的树根绊倒摔跤了,身上还留着一块块的乌青,有的睡到半夜翻下身床就塌了,哭声,埋怨声不断。早晨起来外面是漫天大雾,把挂着的蚊帐都打湿了,到这里才一个月,四根树杈用来支撑的床架已长出了嫩叶······

   这就是我来到水利兵团一团三营十一连驻地勐润曼贺南的初夜,是我与陆雅美、汤晓海在畅谈中度过的漫漫长夜,也是我终身难忘之夜。46年过去了,每逢我想起勐润的那个不眠之夜,瞬间感觉晓海—您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非常高大。谢谢您,战友汤晓海,患难之交的朋友,雪中送炭的友情,这珍贵的友谊将永远埋藏在我心中,永不消退!
 

1971年,作者在勐润十一连留影


 2017年,作者在勐润,曼贺南村留影



作者系赴云南西双版纳水利一团三营十一连上海知青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