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月随想(李秉宁)

李秉宁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1963年7月,我们在学习雷峰好榜样的歌声中结束了小学幸福的童年生活,从当时的城西中心小学(现为汶河中心小学)考进江苏省扬州中学,在扬中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16字校风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话剧“欧阳海之歌”,影片“青年一代”,“英雄儿女”中的英雄人物鼓舞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热爱祖国,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的理想。然而十年动乱,匆匆结束了我们撒满金色阳光,令人无比向往的中学校园生活,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无比眷念。


   涉世未深的我花了两毛二分钱到属地派出所把城市户口变成了农村户口,于1968年11月4日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怀揣着革命理想,稀里糊涂地来到兴化农村插队落户,却不知从此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是我以前在书本上读过的,而在农村却真真实实地体验了十年,并且在实际的农村劳动中,其艰苦程度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栽秧季节我们必须午夜一点钟起床,头顶着天上的星星下秧池拔秧苗,一直拔到天亮,然后从早上开始栽秧,一直栽到夜晚天上的星星出来了才收工,这就叫作两头见星。我们几乎累断了腰,双手连饭碗都端不动,洗脸毛巾都拧不动。


   夏天稻田的水被炽热的太阳光烤得烫人,我们仍要赤着双脚下去拔秧草,用双手当水草耙子在水田里打肉耙,富含有机肥料的稻田水腐蚀着肌肤,水蛇和长鱼肆虐地在腿边游来游去,蚂蟥趴在腿上贪婪地吮吸着鲜血,并且毫无顾忌地将它半节身子钻进肉中。虽然我害怕极了,但是还要壮着胆子用手指将它拽出来。


   冬天我们要顶着刺骨的寒风下田劳作,我们女生即使在公假期间也不能休息,仍然要和男劳力一样照常出工,当时的工分值是五分钱一天。我第一年到年终除了购买口粮外还分到十元余粮钱,我挺高兴,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劳动所得,我能自食其力啦!有的人不但分不到余粮款,还得从父母那里要钱来买口粮。


   记得宝应遭遇龙卷风袭击的那年,我亲眼看到天边的漏斗型风柱拔地而起,天边黑压压的一片,仿佛要将大地和世上一切生灵吞噬掉,恐怖极了。



   兴化发大水那年,河水淹到了我们知青住家的大门口,大水封门无法出行,外面是汪洋一片,道路与河水连成一体,分不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河流,为了维修住房我们撑船运土坯,我还从船上掉进了河里,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我们知青所受的苦遭的罪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对于调回城市,我们从一次次的希望到一次次的失望而告终。悲叹啊悲叹!我们悲叹自己生不逢时!悲叹命运为何如此捉弄人!悲叹老天爷为何对我们这样不公!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想当年我还是个清纯羞涩、十几岁的小姑娘,如今已是耳顺之年的老人了,令人无比感叹!


   1978年我随着回城大军又稀里哗啦地回了城,结束了十年的农村插队生活,进了扬州市无线电元件八厂当了一名工人。因为饱受了十年苦,能回到城里我已经很知足了。在工厂里我调进财务科工作,历任现金,银行,材料,往来,成本,总帐会计,并当上了财务科长。在厂里工作的几十年,我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实勤奋地工作,尽管如此,因受体制限制仍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十年动乱使我们这代多数人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不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此已成终生憾事!


   如今祖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就拿我们扬州来讲,建成跨江的润扬大桥,通上了火车,开通了飞机航线,世界瞩目的经济腾飞中国,彰显国力强大,欢欣鼓舞,民众个人财富迅速增长,幸福指数上升,大家安居乐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人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我深爱我的祖国,我深爱我的故乡——扬州。


   从农村回城后我仍然魂牵梦萦,时刻惦记着兴化农村,思念着那里的众乡亲,对于插过队的兴化—我的第二故乡,我是既牵挂又遗憾,牵挂的是,那里撒满了我们青春的汗水,那里有勤劳朴实的村民;遗憾的是那里埋葬了我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破灭了我的远大理想。


   回城后我曾回生产队数次,看望那里的乡亲,再次看看我曾经生活奋斗过的地方。那里还是那么贫穷落后,很多村民都因河水污染,被癌症先后夺去了生命,令我无比惋惜与伤感,由此我不禁想起著名歌唱家刘欢唱的“弯弯的月亮”这首歌的深刻含义。在农村十年的插队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磨圆了我的青春棱角,使我彻底认识了国家重视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刻意义。对农民我存有深深的同情心,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奢望,他们是那么的善良纯朴,他们才是最可敬可爱的人。


   插队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教育很深,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从农民身上我看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使得我在离开农村之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遭遇什么挫折都能泰然处之并且正确对待。我很珍惜这段历史,也时常回顾农村的插队生涯,常对我的下一代谈到当年在农村的经历。


   当我们再次回到农村遇到五十多岁的人时,他们都能一下子认出我们,还能叫出相互的名字,其情其景无不令人动容。当我们离开村头踏上归程时,与村民情不自禁地相拥而泣难以割舍。我们知道众乡亲一直惦念着我们知青,我们也忘不了在风雨中结下深情厚意的父老乡亲。这段历史不会终结,这份情意也不会中断,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还会再次来到第二故乡-兴化。



   虽然离校多年,但是我忘不了母校扬中对我的培养,忘不了德才双馨的那些老师,忘不了与我共度充满理想岁月的同学们。我为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而满足,为历经半个世纪而永不褪色的同学友谊而珍惜,今天我将以上经历和感想书于此,因为这些是我们这代多数人的亲身经历,酸甜苦辣都已载入我们的青春史册!、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作者介绍

李秉宁

1966年于扬州中学初中毕业。
1968年赴兴化农村插队。
1978年回城后,在扬州无线电八厂工作,任财务科长,总账会计。
1999年退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岁月随想(李秉宁)

李秉宁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