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蔡趣事】日满队长(谢波夫)

谢波夫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西蔡趣事

               ——日满队长

                   

 作者: 谢波夫


         西蔡大队位于兴化县林潭公社西北角,只有四个生产队,是个小村庄,当地称蔡家舍。我们班八名男生分在西蔡二队。

  

       蔡家舍不大,名气却不小,尤其二队是全公社数一数二的富队,据说队集存款有一两万元,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西蔡二队富就富在有一个精明强干的队长蔡日满,又称老日满。

 

       老日满其实一点也不老,四十多岁,中等个子,瘦精精的,喜欢戴一顶草编礼帽,见人满脸堆笑,嘴一张,露出一颗闪闪发亮的大金牙。他年青时在上海跑过单帮,是这一带出了名的能人。初次见面,只见他面露狡黠的微笑,左手脱帽放在胸前,微微一欠身:“鄙姓蔡,名日满," 活生生一副电影里反派的模样。

  

      老日满的厉害,我们很快就领教了。那时实行大寨式评工分,上工先记出勤,一个月评一次工分,队长主持,队里大大小小劳动力全部参加。第一次评工分,轮到我们时,老日满发话了:“插队的刚来,是学着干农活的,干哪行都有学徒嘛”。调子定了,我们便升始享受农民学徒待遇,平时跟小伙子一道干活,只能拿小姑娘的工分。当时为了表现好,我和几个同学参加了杨庄挑河工程。一个月时间,和壮劳力一样干,百、八十斤的担子从早挑到晚,现在却不能同工同酬,心里十分委曲。老日满毫不在意,拍拍我们肩膀笑道:“慢慢来,你们到农村就是学着干的。放心吧,饿不着,队里场头上扫扫就够你们吃的”。我们还能怎么办?寄人篱下,只好忍着。后面发现,老日满的承诺绝非空话,每年无论工分多少,口粮照分不误。唉,早知对我们实行供给制,还计较工分干什么?

  

      那年代,各类物资都紧缺,农村尤甚。大的不说,农村连肥皂都买不到,大妈们洗衣服只能用稻草灰。知青的到来,似天降神兵,如此良机老日满怎能放过?

  

      凡有差遣,老日满便会笑眯眯地找上门,总是先问:“想不想家去望望?”明知鱼饵不好吃,恋家的我们每次总会上钩。只要答应,老日满便大气地拍着胸脯:“顺便带点东西,不叫你们吃亏,路费队里出”。他要的东西从来不简单,从农机配件、铁丝、农膜、到水泥船,什么生产资料都有。回到城里,想方设法,千辛万苦完成任务,还得感谢他给的探亲待遇。有一次,兄弟生产队想买水泥船,请他找我们帮助。三方对面,老日满笑嘻嘻地数着手指,路费、误工费、各项补贴等等,一五一十报了一串,硬是替我们挣了个採购员待遇。这个老日满,他什么都明白啊!

 


       那时农村是集体经济,分粮、分草、分蔬菜,什么都靠分。最令人期待的,是每年中秋、春节两次杀猪分肉。照例,队里每次杀一头猪,肉切成大块,肥瘦搭配,每家按人口分;猪头、内臟、蹄爪等下水煮熟了一勺一勺按家分。队里的贫困户,一年到头难得见荤腥,全指望这两次分肉加油水了。现在好了,一下子来了七、八个知青参加分,硬是要从各家的碗里舀走几块肉,谁心里能痛快?在分肉的现场,如果眼光能伤人,我们的身上一定是千疮百孔了。不过这点小心事哪能瞒过老日满的法眼?他依旧面露微笑,拍拍我们肩膀,以示安慰。他站到高处,大声宣布;“今朝分肉,瘦肉给插队的,再加一付猪肝,猪杂就不分了,大家看行不行?”那岁月,农民个个都缺油哇。老日满话未落地,欢声顿起,气氛和缓了许多。我们也在心里喝彩:好个老日满!

 

       对知青,老日满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如草不够烧,可以到大场草堆去取;青黄不接的春天,沒菜吃时允许掐地里的油菜叶和豌豆头。我们常常一边干活一边摘豌豆头,收工时,两只衣袋装得满满的。农民可没这待遇,羡慕得直啧嘴:“下辈子一定要当知青”。


        现在想想,在老日满心里,我们从来就是客人。在朴实的农民心中,宁可亏待自己,也不能怠慢客人。他虽然坚信知青一定会回城,但时候却无法预测。因此,他这个队长定要拿捏好分寸。队里的资源就象一块饼,多几个人分,农民自然吃亏,他要安撫好,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庇护我们,让全体社员从心里接纳我们,让西蔡二队真正成为我们的家。。


                       二0一八年七月于南京


日满队长,93寿星


  作者謝波夫,江苏省扬州市人,扬州中学67届初中毕业,68年11月插队兴化县林潭公社,西蔡大队。

本文 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蔡趣事】日满队长(谢波夫)

谢波夫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