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生涯】连队琐记二三事(史钦耀 )

知青情缘 2024-02-02











 



【知青生涯】

连队琐记二三事


作者:史钦耀 


01

语音:彬哥


  在我们连队的生涯中其实有许多苦中作乐,有的如今看来并不算苦的,有些如今想来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发生过。这是一个真实的青春岁月的生活。


    我们是在71年十月份下放到农场的,刚到连队不久后正好是九一三事件发生传达到连队的层面。我们连队的知青被集中到食堂然后关起大门传达了林彪事件。当时连队的宣传栏上还贴着林副统帅的大幅画像,会议结束后有知青路过宣传栏时指着林彪的画像脱口而出说这是个叛国者,由于我们的农场原来是个劳改农场当我们知青下放到农场时还有劳改就业人员在我们一个连队,所以这些人员听到有人在诬蔑林副主席马上就去报告管教干部,本来他们以为可以立一大功了,但是这次却没能得到立功机会。


    刚到农场时我们这些学生在早上是很难准时起床出工的,而那些管教干部由于管习惯了劳改犯所以在我们刚到连队不久连长也是拿着管犯人的方法来对待知青的,他会一个班一个班用脚踢门而嘴里则骂骂咧咧的嚷嚷着,都判你们小劳改。

    我们农场位于安庆附近是属于皖南地区,这兵团又是从劳改农场改变而来的,所以相对来说有一定基础还是很富裕的,而农场又是种植棉花的相比较种水稻而言还是没这么辛苦。食堂里的伙食也是很丰富的,尤其是一个生抄肉片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每当见到食堂的后门长凳上绑上了一头黑毛猪我们就知道今天有生抄肉片吃了,而这么好吃的生抄肉片一定不能晚去的,于是班里面总会派出一个人早早收工然后早早的去食堂排队抢着买。


    遇到国定节假日期间,食堂里的伙食就会大大改善,有油条有豆浆,还有各式糕点,当然这些都是凭连队发的票供应的。这时我们平时用的热水瓶就派上大用场了,我们用热水瓶盛豆浆,然后可慢慢的美美享受。


   每天出工在田里干活时我们都是穿着比较破旧的衣服,收工一回到寝室我们都会立即换下劳动时的服装,尽管收工后也就是在连队这个方寸之地转悠,但是爱美的我们还是不失时机的换上各式新的服装打扮自己,哪管刚换上天就黑了呢。当然一到了星期天连队放假,那可是另外一道风景线,整个连队知青们全都换上了干净漂亮的服装,平时下地劳动的球鞋也被湛亮的皮鞋所替代,尽管连队和通往农场外的道路都是奇岖不平的泥土路这些路最适合的就是球鞋可我们才不管这些呢。


   周日放假我们会去杨湾闸码头边的一个小饭店,他们有一个拿手好菜是安徽的名菜,粉蒸肉,一角钱一碗。我们经常步行若干公里跑去花上一二角钱美美的吃上一碗粉蒸肉,这几乎是我们的调节生活的常态方式啊。


   凡是连队在节日期间放假时,知靑们大都是会三五成群去买些各种酒类,然后上食堂里买上好几种荤素菜到寝室,大家将自己的箱子拼凑成一个桌子一边喝酒一边闲聊。


    记得第一年我们的春节是在农场度过的,每个班排都是买了好酒和食堂做的各式美食正准备好好的品尝品尝过一个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新春。


    正喝得高兴时,突然在前排女生宿舍传来一片哭声,有同室的班友去打听回来说前二排房女同胞们因为想家个别人先哭了起来立即传染到别的班,于是哭声震天。当时还有男排的知青前去劝慰但是这个想家的悲戚感如何能劝得住呢,特别是对一些才十七八岁的女孩在第一次远离家门在新年到来之际如何能止住伤心的眼泪,思乡情绪在春节越发浓烈,只一会儿这种悲伤的情绪像长了翅膀飞到了男排,不一会整个连队沉侵在一片悲怆的哭声之中。女生哭了就哭了,而男生们却是在一边喝酒一边悲从中来,加上酒精的作用这哭声可是更悲伤凄凉的。


    我当时刚读到过李商隐的一首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在这惊天恸地悲怆间,更由不得想起了,何日是归期?再话思念时,心中不由的一阵阵酸楚袭来。不思量,十年生死两茫茫,何处话凄凉!家,永远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地方,思乡之切,非经历者所不知也!


    在那个年代,联系家的方式只有一种,家信, 古人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一切娱乐活动都没有的枯噪乏味的年代,收工回到连队唯一能得到心灵慰藉的,能寄托人的思念,给予精神支撑力的只有一种,《家书》,我亲爱的战友们,不知你有过这个体会吗?当我们收工到宿舍后,千盼万盼的是家书,每当傍晚时,文书从场部回来就带来了一大包的书信,他会站立在文书房外喊着收信人的名字,这时的我,就会伫立在宿舍的门前静心听着文书的叫声,也有些时候是班长去取回本班的来信,随后叫着收信者的名字。这时候只要一听到自己的名字就知道远方来信啦,然后,我会一个箭步冲上去拿信,也有时几天甚至于一星期半个月听不到喊自己的名字心里别提多别扭了,一种忧伤怀念感从心底油然而生。真是解铃还须糸铃人,这种郁闷的心情一直要持续到再次收到来信了才会有所改善呢。信从远方来,信从家乡来,哪怕信里只有片言只字也是对游子的一个关切和安慰,更何况每封信都是充满着亲人们的亲情与殷切期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父母的真爱。


   如今,在高科技时代这种写信,装信封然后投进邮筒里的过程早就被即时媒体的快速便捷所替代。但是这种快捷的读信方式却已失去了我们当年由读信所带来的快乐与趣味了。没有了我们那个年代的思念远方思念亲人中的那种期盼,那种心灵的安慰,更没有了那种收到信的刹那间的激动。再也没有了那种捧着信纸读着那熟悉的字迹而热泪盈眶地湿润了信纸的亲切感受。而如今的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统一字迹不仅令人乏味更总让人觉得少了些许的韵味了。


作者简介:

  史钦耀  1954年4月出生 1971年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利新农场 三大五中队 1987年考入上海对外服务公司做翻译工作,1995年赴美国注册 :耀申企业美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现已退休。

作品荐读

【知靑生涯】连队的那口井(史钦耀)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好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青生涯】连队琐记二三事(史钦耀 )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