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发明家李复生(王纪民)

作者 王纪民 知青情缘 2024-02-02


   知青发明家李复生


 作者 王纪民


----------


    李复生是青岛22中68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时正好16岁,和许多老三届学生一样,当时虽已毕业但仍留在学校,等待毕业分配和安排。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年全国在校的66届、67届、68届高初中毕业生大约有400万人左右,最后大部分去了农村。那时在学校里由老师做下乡动员工作,工厂单位做学生家长工作,街道家属委员会做家庭工作,同时已经下乡的少部分学生也回校介绍农村的美好发展前景。在开展的这场轰轰烈烈下乡动员运动中,他和同班同学刘宏亮、67届学生李鹏高3人,经过与各自家长协商后报名下乡。当时为了响应主席号召组织大规模下乡上山运动,青岛市采取由各个区对口到各个县的方式,他所在的学校在青岛老沧口区对口下乡到潍坊地区安邱县。安邱县共有24个公社,每个公社当时分配有下乡知青名额约40人左右,共有下乡知青近千人,每个公社安排了一名带队干部和一辆公共交通车,一辆行李卡车,组织10多天后,便开始奔赴农村了。


1969年春节回青过年青年组照相,后排左起第1人是李复生


上山下乡出发


   1969年1月9日,在原青岛市沧口广场举行了响应主席号召首批下乡知青欢送大会。那一天天气很冷,前来送行的同学、朋友和家人很多,他们坐在车内不停的劝告亲戚朋友快回去吧,随后约有50辆汽车开始向安邱出发,汽车开得不太快,有许多亲朋好友骑着自行车跟随汽车送行,他们班同学李延佐(下乡知青)的弟弟顶着寒冷的北风,一直骑车随行到郊区的青岛钢厂。中午时分,车队来到了诸城县与安邱县交界的景芝公社一带,由于公路上的一条漫水桥因天气寒冷积水结冰,汽车无法通过,因此车队停了下来,他们也下车走过来看一看发生的情况。很快,车队领导从当地农村找了四五个年轻农民带着工具过来,稍作商议之后,农民们便挽起裤腿,脱下鞋赤脚走进冰冷的水中,挥动镐头刨击冰块,干了20多分钟后,才打碎坚冰清除了路障,车队开始通过。穿着棉衣的他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天哪,他们不冷吗?”,这还没到农村,便看到了在严寒冰冻艰苦条件下吃苦耐劳干活的农村人。


   天黑时刻,汽车到了目的地安邱县石埠子公社驻地,他们要去的农村中头大队干部早已准备了几辆马车在此等待,到村里已经是6点钟左右,从青岛到下乡农村,一路上走了10个小时。村里安排他们住在村里唯一的砖瓦房,在村中心是村里的大队办公、开会地方,周围都是土房子。晚饭是猪肉炒芹菜炒芸豆和油饼,当时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认为吃了顿好饭而已,在以后的日子里才知道,当地农民一年到头是很少吃猪肉的,只是在过年时生产队50来户人家才杀一头猪,每家分分。当时吃的晚饭是当地接待饭食的最高规格。时至今日50年后回忆起来,他认为当地的农民对我们知识青年是很尊重和很认真的接待的。



参加农业劳动


   1969年春节过后,农村春耕生产开始了,他们知识青年组共12个人,有4个生产队。李复生和李鹏高(男)、王清平(女)3人分配在第一生产队,跟着社员一起到农田干活。干了10来天后感到明显的不适应,如锄草间苗,社员用的锄因使用时间长和经常磨锄,又轻又快,他用的锄是村里给买的新锄又重又不快,关键是不会锄,往往是草没锄掉反而把好好的庄稼苗子给锄断了,当时虽然周围社员看到了也不说,但他心里也很难过。在努力干了好几天也没长进后,他终于忍不住去找生产队长王兆明要求换活,“这样,你去推小车往地里送粪吧,这活没什么技术,有劲就行,”队长说。他当时16岁多,还不是个有劲的年龄,不过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10多岁就开始推小车运送少量东西,所以虽然自己从未推过小车,也没有多大劲,但也只好干这活了。刚开始推小车往地里送粪时,人家一车200来斤在农田松软的土地上一路直行看起来不费力,他一车才100来斤在农田地走起来动作歪歪扭扭很难看。在农田地里牵牛耕地的小孩在他身后吆喝道:“人家推车子都直着走,知识青年推车子扭扭着走,不像个干活的”,他一听他说知识青年不行,心里非常生气,你说我个人就罢了,你怎么能扯上知识青年呢,李复生认为。我们知识青年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农村的,能由你乱说吗?后又一想,他是个小孩子,不和他一般见识,也怪自己技不如人,他也想推车子起直线,可小车掌控不了怎么办,没办法,只好咬紧牙关继续干。功夫不误有心人,坚持了10来天之后,推小车送粪干活终于有了很大长进,和当地年轻社员干活差别不是很大了,如队长所说,这活出力就行。从此他在农村4年的劳动生活中,无论是送粪、推石头、送公粮、收庄稼等活,推小车成了他在农村的主要工作,推小车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农村盖房推石头和公社修水利推石头的重体力劳动中,每车推石头重量不能低于1200—1300斤,他都可以胜任的。




承受了农村困难生活条件的磨炼


   刚下乡时前两个月,村里找了个人给李复生他们青年组做饭,大致来说就是粗茶淡饭能吃饱,他们感到挺满意的。但是春耕生产开始后,便开始由青年组里轮流做饭每人一天,轮了没一个月,便开始个人做个人饭或者是自由结合几个人做饭,从此吃不饱饭成了经常遇到的麻烦,也是在农村生活中最主要的困难。时间长了不吃饭就会头发晕,有种见了可吃之物就想吃的生存本能感觉。有好多次社员群众见他们生活困难,就叫上他们家去吃一顿饭,李复生当时也很实在,叫去吃饭就吃饱,因为当时吃饱饭就什么愁事也没有了,也不想家了。但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他去找大队干部刘俊家问问该怎么办,他说:“这个问题主要是农村太穷了,咱大队五保户张大爷,一个咸鸭蛋打个洞能吃5天。咱们按人分粮是公平的,但都不够,我们当地人有经验调剂计划吃,还能好一点,但你们年轻经验不足就差一些了。因此,一方面我们能帮你们多少就帮多少,另一方面还要靠你们学习生活经验自己调剂。”现在来看,他当时说的话是正确的,并且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大队书记刘玉田就挑着扁担掛着柳条筐,全村到处走并吆喝,“帮帮知识青年,给点咸菜”,每次出行总有收获,李复生他们也减少了用盐粒泡水当咸菜吃的日子,并开始增长生活的经验。总之,在经过了一年左右的艰苦生活之后,开始逐步习惯和熟悉农村的生活了。


   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炼还没结束,令人头痛的事情又来了,那是在1969年夏天麦收季节,别人割麦子,李复生是将人们割完的麦子装到小车上推回到生产队的打谷场,每天从早干到晚,累的要命,社员干完活可以吃饭休息一会,而他们都要抓紧休息时间做饭吃,比社员还累。一到晚上就想一觉睡到天明,但这是不可能的,躺下还不到10分钟,土炕上的跳蚤就开始了叮咬,咬的全身难以忍受,抓又抓不到,到半夜全身和头脑已经麻木了但仍睁大眼睛睡不着觉。后来李复生在炕上洒了六六六粉,从青岛托人带了敌敌畏,但都不管用。由于当时我们村是产棉区,大量使用农药,包括剧毒农药1059,“怎么办”他跟一个炕上的知青王玉水说:“我就是叫药药死,也不能叫跳蚤把我折腾死。”于是他从生产队拿来了大约300毫升左右1059农药,倒在脸盆里加水搅拌,把炕上的竹席掀开,用草棒将农药水溶液洒在竹席下的碎麦秆上,并将潮湿的地面也洒了一遍,最后盖上竹席并将门窗全部打开,他和王玉水在外面呆到约半夜左右气味消失后回来睡觉,一觉到天明,没想到真管用。从此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个跳蚤也没有,他当时感到真高兴,一下子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困难。当他过年回青岛和全家人在一起时,兴高采烈的讲述了一番此事的经过,家里人听了都很高兴,但他大哥李长生(在青岛市农科所干技术员,长年和农药打交道)在听他兴奋讲述的过程中却一直板着面孔并郑重的对他我说:“1059是一种剧毒农药,与其直接接触有生命危险,之所以没有出现意外,是因为一个细节起了关键作用,那就是你在洒农药时将竹席揭开了,过了一会才将席子盖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听到这,李复生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没有知识真可怕。




在农村生活中未能忘记写作


   下乡农村的劳动与生活虽然很艰苦,与农民一样整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毕竟是从城市来的人,仍然保留着爱好音乐和写作的习惯。每当有知青从青岛探亲回来,总要教唱一些青岛流行的歌曲,如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喀秋莎》等,李复生唱最多的是阿尔巴尼亚电影歌曲《游击队之歌》,歌词大意是: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里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战斗生活象诗篇。我感到歌词内容和现实生活很贴近,每次唱完后就感到心情比较放松和兴奋。他偶尔也写一点短篇文章和笔记,如前几天找出保留多年的笔记本,上面有他在1970年写的短文,文章如下:

金色的梦


   天,一直是阴沉沉的,上午推了几车土以后忽然下起了小雨,于是停下了干着的活,回到了宿舍。当我躺在那舒适的被褥上后,连累带乏使我有点迷迷糊糊的了,挂在墙上的蚊帐,仿佛在转……。


   突然,一道金色的阳光,使我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慢慢来到了一个迷人的世界,看那:蔚兰的大海,美丽的山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啊,这不是我的家乡青岛吗?“哥哥”弟弟从一座楼房里高声笑着迎了出来,到了家里只见桌子、椅子等家具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哥哥、二哥在微笑瞧着我,“怎么才来”母亲在一旁爱怜的说,三舅坐在桌子旁也在笑。桌子上放着一盒海滨牌香烟,有一支放在外面,雪白的烟上镀着一道金边,“是给我预备的吗?”拿起来点着,顺手推开了窗户,啊,窗外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碧绿的草滩,一条小河在静静的流着,妹妹和邻居家的几个女孩在愉快的玩水,天空中五颜六色的彩虹闪烁着迷人的光辉,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的、金色的……”


“上坡的走了”,突然,一个粗大的声音惊醒了我,睁眼一看,原来雨早已经停了,人们吃完晌饭开始下坡干活了,“天哪”还没做饭呢,急忙跳下炕来,匆匆走了出去。


      一九七0年八月二十日  于安丘县石埠子公社中头大队


上面是李复生18岁那年在农村劳动生活和想念家乡的真实写照,手稿一直保存至今。


李复生被评为安邱县五好下乡知识青年


参加安邱县化肥厂会战


   1970年安邱县筹建县化肥厂,村里生产队长王兆明通知李复生 ,去参加石埠子公社民兵连到安邱县化肥厂出夫,他因为从未当民工出过夫,于是就到公社驻地找水利部门程主任(全公社民工出夫都是由他负责),了解一下具体准备事项。和程主任谈完有关事情后,他说:你是中头大队青岛下乡知青,组建公社民兵连缺一个副连长,你来干吧。李复生心里想,我还没出过夫呢就安排职务,还好是个副职,于是就说:服从领导分配。


   第二天和村里的其他几位民工坐公交车来到了县化肥厂(从公社到县城有60多里路),见到了公社带队干部赵助理员,只是互相认识打打招呼,没谈事情。但在随后召开的全连民兵大会上他宣布;由于公社民兵连孙连长(复员军人)因家中有事,不能来化肥厂参加会战,由李复生副连长代理连长,负责所有工作事情,随即全连100多人包括20多名正副班排长,一齐将眼光盯向他,似乎要认识一下李复生。他当时感到头有些发晕,从未干过出去工作还要担当主要责任,事先也不打招呼告诉一声,但是在这种场合不能提出反对意见,只能接受并尽力去干。


   当时由于县城工厂很少,公社民工以前主要参加兴修水利工作,对工厂机械设备、工作环境和要求并不熟悉。李复生于1967年在青岛四方机厂沧口分厂学工时干了好几个月,对工厂设备并不陌生,与技术人员、工人打交道也不困难,只要认真去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公社民兵连是可以为化肥厂会战作出贡献完成任务的。问题是他从未干过管理工作,公社带队干部只负责民工住宿、伙食,班排长们和他不认识也不知道要怎么干,工作并不主动。结果开工前3天,100多民工白天上班时出工不出力,他去说说有的人还和他当面争吵,李复生也管不了;很多民工没到过县城,下班后便成群结队去县城周围游玩,有的民工甚至白天请假逛县城。为此化肥厂工地会战总指挥王路方(兼任安邱县公安局长)批评李复生说:你们石埠子公社民兵连领导太弱了,象一盘散沙,你看人家白芬子公社民兵连,集合出发分配任务干活、工作井井有条,人家公社带队干部以前是副社长,经验丰富并直接抓管理工作,你们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李复生感到压力太大了,但是个人管理经验和能力不是一天二天可以提高的,那么为什么不依靠大家的努力呢?于是他召集了全连干部会议,共有6名正副排长、18名正副班长参加。他说:工地会战指挥部要求我们组织政治学习、加强纪律性,从今天起每天晚上由各正副班长组织政治学习,写会战宣传稿件,白天工作分工由班长直接安排,各正副排长负责检查督促,我负责宣传栏的布置及稿件更新和与会战指挥部各部门沟交流工作协调。没想到,班排长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各负其责尽心尽力,民工们也接受他们的领导,白天工作不出力的现象少了,晚上大家在一起学习不出去游逛了,工地会战指挥部对他们工作比较满意,看来工作方向的正确很重要。


   历时50多天的会战结束后,由于他们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会战工作任务,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被会战指挥部评为先进工作民兵连,回到村里以后,公社、村里领导也很满意。在1971年召开的安邱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上,李复生被评为安邱县五好下乡知识青年。




知青经历学会按摩和钳工技术



   从1968年(阴历11月)下乡在农村干了4年,1972年在当地安排当工人到1984年32岁时回青岛,知青的经历给李复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回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养成了顽强向上的精神,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二是学会了宝贵的按摩和机械钳工两门技术,至今仍是我生活与工作不可缺少的技能。他16岁时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干活时不小心扭伤了腰,一位农村老大娘通过推拿按摩竟然治好了我的腰伤,从此他对按摩这一古老的医疗技术产生了兴趣,至今仍在研究,并于1988年10月参加中华针灸进修学院的按摩大专函授班学习,通过答辩获得了毕业证书。他在安邱机械厂工作时,当钳工班长,自我总结认为最宝贵的工作经验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上的每一个标注符号都必须搞清楚,才能保证质量加工安装好每一台机械产品,由于工作态度认真,我在机械厂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并于1983年参加由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组织的安邱县车工、钳工、电工等各工种考试,获得安邱县钳工考试第一名,晋升一级工资并颁发山东省机械工业厅奖状。




知青经历成为精神支持和前进动力


   李复生父亲于1986年患胃癌,两年后因癌扩散转移去世,在患病期间他跑遍了青岛市的许多医疗单位,也没打听到治疗癌症的好方法。最后他找到青纺医院(后改为青岛市中心医院)的刘院长,他是业务院长,1986年为他父亲开刀治疗胃癌,医术很高明,据说还曾在日本工作过。李复生问刘院长说:“我父亲开刀两年多了,现在住院病情很重,你们怎么每天只给吃点消炎类药物,”刘院长说:“患者胃癌已经扩散转移,肚子里快长满了,你叫我怎么治?”对此他无言可答。亲人的离去对他震动很大,他自以为看了很多医书,最后竟然对治疗癌症无能为力,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今后应当以治疗癌症为目标,“即便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也可以把科研技术公开,为社会提供认识和借鉴,那怕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不停止。”在这样的人生奋斗目标指引下,李复生开始踏上了漫长的研发路程,搞科研工作最大压力是精神压力,由于他在农村下乡期间经受了严格锻炼,帮他克服了这种压力,若是没有知青经历,他是不会几十年在这孤独的研发路上走的如此之远。搞研发需要资金,他是工人身份收入一直不高,因而搞发明主要是爱人的钱(爱人杨晓梅也是下乡知青,当年22中同学,回城后是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退休后仍在外工作),同时国家也补助一部分。申请一项日本发明专利要花6万多元人民币,申请一项美国发明专利加上实质审查答辩费需10万元人民币左右,即使翻译一份资料,也要一两千元,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幸爱人支持,全家一条心。


   从1989年至今,李复生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奔走了近30年,耗资百万,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吞咽。但是最终科研结果令人满意,特别是当年与刘院长那番令人无奈和伤心的问答,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1、采用机械、物理、化学因素相结合共同作用的整体技术,可以对癌转移中的实体肿瘤结构进行治愈性治疗,缺乏机械因素是目前现有技术只能进行辅助治疗,姑息治疗的主要原因。2、癌转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放化疗后不马上进行恢复功能为主治疗,针对死亡病因进行治疗,患者虽病重但不会死亡,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在这段时间里,我和青岛各大医院许多专家教授合作,在治疗重大疾病、常见慢性病领域,共获得了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8项PCT国际专利申请。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搜索,可获取我们所研发的所有专利技术资料,在网页www.wipo.int/pctdb输入PCT申请号或WO号码可以观看PCT国际专利申请资料,如“癌症疾病治疗器”PCT申请号是:PCT/CN20071003135,国际公开号是WO20081058452,从而做到对社会充分公开技术。


   癌症扩散转移是人类攻克癌症的最大障碍,目前90%以上的癌症晚期患者死于癌症扩散转移,其中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重点癌症占到了癌症死因的80%。我与爱人杨晓梅在2011年成立了“青岛安平癌症治疗器研发有限公司”,后注册在青岛高新区,研发的“心脑血管病治疗器”、“癌症疾病治疗器”(获日本发明专利)、“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肝癌转移治疗器”获中国发明专利,“肺癌转移治疗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乳腺癌转移治疗器”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共有4项癌转移治疗器专利技术申请美国发明专利,已在美国公开并进行了实质性答辩,与美国医疗界认为癌转移不可治愈、癌转移患者死亡不可避免的传统观点有着根本的区别和不同。首项专利《癌症疾病治疗器》在美国公开后,出现了大量的类似技术原理报道,而在日本,则没有进行实质性答辩,直接批准授与日本发明专利。共有6项癌转移治疗器进行了PCT国际专利申请,国际检索均属首创,其中“胃癌转移治疗器”,“癌转移透皮给药治疗器”于2018年1月收到PCT国际检索报告,认可技术首创性,实施该专利技术,可以替代目前让患者无法承受的全身静脉注射化疗给药。他们研制的系列发明专利产品是高性能医疗器械,属中国制造2025计划范围内。2015.5.5的《青岛日报》用1/4的大报篇幅,刊登了李复生进行发明创造的图文报道;2016.4.20的《大众日报》首页报道了李复生公司进行创业创新的文章,题目是“青岛高新区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发明专利产品治疗仪已生产三千多台,在青岛市立医院、海慈医院、中心医院、肿瘤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和国内各地应用,治疗常见病、慢性病和癌症患者进行康复共上万例,疗效良好。


   李复生的好几个知青朋友正在遭受癌症疾病的拆磨,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他不能对他们进行救治,为此感到不安。当看到《青岛早报》在2018年3月22日刊登《2020年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10%》,青岛市编制起草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时,李复生立即以青岛安平癌症治疗器研发有限公司的名义,整理材料于2018年4月8日按要求寄到青岛市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希望与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努力,来显著降低癌转移、急性心梗、心衰患者死亡率,为许许多多的重大疾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李复生虽然已经60多岁开始奔7了,但是提高健康医疗水平是符合百姓大众迫切需要的一项工作,科研成果最终要转化实施,特别是在目前许多关键技术急待解决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停止下来。作为当年的老三届下乡知青,他最愿意参加知青的各种活动和聚会,最近正和当年的知青战友李庆国(原青岛水泥厂副厂长)在一起筹备庆祝知青下乡50周年,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高高兴兴,感到自己一点也不老还有动力。这些年来,看到自己的一些医学理论和专利技术在美国、日本遭到疯狂“模仿”,而这些发明却没有在国内得到普及和推广,李复生就不甘心”。愿知青发明家李复生事业有成,他的发明成果得到国内外普及和推广。




作者简介

王纪民,长期从事企业文字宣传工作。八小时以外,致力于报纸的搜集与研究,藏报18000种。通过收集与研究报纸,已在《人民日报》等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500余家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200余万字。著有《当代集报风采》《孟子故里纪事》《我的父亲和母亲》《收藏报纸的故事》等专著。作品与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当代散文精选》《新视野经典文集》《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东方之子》《世界人物辞海》《中国收藏名家大典》等典籍辞书。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在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青发明家李复生(王纪民)

作者 王纪民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