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勐龙河畔知青村(孙向荣)

孙向荣 知青情缘 2024-02-02











勐龙河畔知青村

作者:孙向荣



语音:原野

      2013年11月,由吴子牛执导的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关邓小平处理云南知青赴京上访和知青回城等问题的内容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勐龙河畔开拍。


  为拍好知青这场戏,该剧编导和美工跑遍了西双版纳,最后将云南知青在农场的生活场景拍摄现场选址在知青历史文化较浓厚的东风农场勐龙河畔。


  编导和美工认为拍摄场景要有成片的胶林、傣家竹楼、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峦、画面要有空间感、历史感和地域特色,要有利于叙事和剧情的展现。


  期间该剧组的编导何伯宁和美术设计常明光恰好住在东风宾馆我所住房间的隔壁。美工常明光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美专业的年轻人,30多岁。他从事场景设计已有七年,是位影视场景设计高手。搭建昔日勐龙河畔知青生活场景时他访问了我并参观了东风农场博物馆,参考了由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2001年出版的老照片影集《勐龙印迹——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2005年12月出版的东风农场上海知青回忆录《勐龙记忆——西双版纳知青生活纪实》、《勐龙在线》网、和陈列在东风农场博物馆里的《勐龙速写》等资料。

      摄制组搭建的知青村坐落在东风农场原一分场曼劳寨附近的勐龙河畔。搭建的场景有农场场部、农场部办公室、知青连队(生产队)、知青的寝室、会议室、食堂与伙房等,是昔日西双版纳农场知青生活环境的一个宿影。摄制场景的搭建从环境设计到室内陈设,从用材到道具造型较真实地复原了昔日版纳知青生活环境的原貌。


  此期间我正在农场参与东风农场小城镇旧区改造和知青文化旅游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我和宣传科长刁晓明一起去场景搭建现场拍摄了这些照片。


  我对刁科长说:场景复原得很逼真,特别是道具(生产、办公、生活等用品),就连一幅标语都还原得十分真实,富有历史感和现场感。希望电视剧拍完后,这些道具能由东风农场博物馆收藏,拍摄场景建议作为知青旅游文化元素保留。我也对该剧的美术设计常明光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常明光对我说:搭建知青村的场地是向当地傣族临时租用的,知青村的室内陈设和道具是向专业道具公司租用的,电视剧摄制完成后需归还。


  我回沪后不久听说剧组搭建的知青村场景拆除了,为此我深感惋惜。唯有当时拍摄的这些照片让我追忆五十年前勐龙河畔的知青岁月。

      云南东风农场位于西双版纳勐龙镇,创建于1958年,是个以种植生产天然橡胶为主业的国营农垦企业。据2008年12月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时统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有344名昆明支边青年来场。1965年重庆市516名支边青年进场。1968年2月首批55名北京知青上山下乡来到东风农场。自1968年至1971年又有13522名城市知识青年相继到东风农场落户,其中北京1525人,占11%;上海7937(其中1339人来自上海市郊区)人,占59%;重庆2937人,占22%;昆明1122人,占8%。至此东风农场共安置城市知识青年14382人。1979年至1980年知青按政策返城,留场的知青不足1%。


      1970年初东风农场改编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团,1974年10月恢复农场建制。1968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在东风农场的十年里,正值农场的创业发展时期。知青的到来给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的新生力量。十年间农场人口增至2.4万余人,农场编制由原6个分场扩建为15个分场,191个生产队。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10.5万亩, 橡胶开割面积由0.2万亩扩大到3.8万亩,年干胶产量从5吨增至2000多吨。


     知青来场时,除少数建场较早的连队橡胶林已开割外,大部分是以知青为主体的新建连队。在农场干部职工的带领下,知青在中缅边境的热带沟谷雨林里从事着开荒斩坝、开挖梯田、橡胶定植、幼林管理、割胶和橡胶加工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交通闭塞,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里,知青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4年3月,东风农场在勐龙河畔建起了占地百余亩的龙泉公墓,将下乡期间在东风农场去世的123名知青(据2018年12月东风农场建场60周年时统计)集中安葬于此。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深深地烙在中缅边境的红土地上,融化在勐龙河畔的胶林里,镌刻在纪念碑的碑文上,收藏在东风农场的博物馆里,让青春的记忆成为永恒!


▼勐龙河畔(学名南阿河,由南向北流经勐龙坝,在关累注入澜沧江)


▼勐龙河畔夕照,摄于2013年11月


▼勐龙河畔的知青村,2013年11月由摄制组搭建


▼知青村搭建在东风农场一分场曼勒寨旁


▼知青村内的篮球场,背景为成片的橡胶林


▼知青村入口,背景的大山背后是缅甸


▼树木搭建的边防瞭望哨,屯垦戍边,保卫边疆是当年知青的神圣使命。


▼竹子搭建的室外舞台也是知青露天集会时的主席台


▼用竹排和茅草搭建的农场部办公室外立面


▼伙房和食堂外景


▼知青住房外景


▼知青村一角


▼伙房(一)


▼伙房(二)


▼知青寝室外立面


▼知青村东望,远处山脚下是东风农场原三分场


▼连队(生产队)会议室外立面


▼笔者在知青村的留影(2013-11刁晓明摄)


▼农场部办公室(一)


▼农场部办公室(二)


▼农场部办公室(三)


▼农场部办公室(四)


▼农场部办公室(五)


▼农场部办公室(六)


▼会议室室内(一)


▼会议室室内(二)


▼会议室室内(三)


▼知青寝室室内(一)


▼知青寝室室内(二)


▼知青寝室室内(三)


▼知青寝室室内(四)


▼知青寝室室内(五)


▼知青寝室室内(六)


▼知青寝室室内(七)


▼知青的生产劳动工具


▼胶篓、胶刀、胶碗、胶桶、斗笠、锄头、砍刀、蚂蟥袜----

▼知青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向老人家早请示


▼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博物馆正立面


▼东风农场博物馆内陈列的知青画册和刊物


▼东风农场博物馆内陈列的知青实物(一)


▼东风农场博物馆内陈列的知青实物(二)


▼东风农场博物馆内陈列的知青《勐龙速写》


▼《勐龙速写-1》知青连队     作者:孙向荣


▼《勐龙速写-2》椰树下的营房   作者:孙向荣


▼《勐龙速写-3》原东风农场二分场七队                    作者:孙向荣


▼《勐龙速写-4》原二分场七队知青寝室                  作者:孙向荣


▼《勐龙速写-5》出工前夕      作者:孙向荣


▼《勐龙速写-6》知青物件       作者:孙向荣


▼坐落在农场部知青路与景观大道交汇处的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





来源:孙向荣的美篇

本文由《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在看”和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勐龙河畔知青村(孙向荣)

孙向荣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