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征文:男儿的不老情怀——记知青作家诸炳兴(毛祖蓉)
男儿的不老情怀
——记知青作家诸炳兴
作者:毛祖蓉
诸炳兴(左)、毛祖蓉(右)
在辞旧迎新的暖冬,知青作家诸炳兴迎来了人生的一件大喜事。2019年12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闵行区作家协会、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诸炳兴散文集《版纳记事》《多彩生命》签赠活动,在“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徐汇店)举行。
诸炳兴向知青战友、亲朋好友签赠新书
张刚(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与诸炳兴合影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知青作家叶辛,上海市闵行区作家协会会长、著名知青作家彭瑞高,著名作家、上海市闵行区文联秘书长、《四季》杂志主编宋海年,上海市妇联原主席、上海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张丽丽,著名作家、教授王晓玉,著名作家、上海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修晓林,知青作家凌进,上海知青知名人士朱克家以及知青战友、亲朋好友等参加了诸炳兴新书签赠仪式。
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知青作家)参加诸炳兴新书签赠仪式
上海市原妇联主席、上海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知青战友张丽丽参加诸炳兴新书签赠仪式
为诸炳兴新书写序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发来贺信:“炳兴先生这两部书的出版发行,既是他个人的重要事件,也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纪念。这些凝结了情感与心血的篇章,忠实记录了知青生活,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谱,是一个特殊群落的心灵史。我是这些文字较早的读者,被其真切淳朴的质地和一往情深的挚爱深深地打动。那片大地镌刻了他的青春,也成为他一生的眷恋。他是她的歌手,也是难以忘却的缅怀者和沉思者。他的书写必将汇入美好的文字之河,流向远方,润化无边的沃土……”
张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为诸炳兴新书写序并发来贺信。(右)
诸炳兴生于1949年10月,6岁起学油画,后师从著名画家陶烈哉。上海市虹桥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被单位聘用从事绘画。因出身不好,为了与其父“划清界限”,1971年,主动舍去工作,报名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景洪农场),知青13年。在农场先后任战士、班长,任营部宣传干事。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2019年加入上海市闵行区作协。
诸炳兴下乡西双版纳生产建设兵团时
我与诸炳兴的相识是在那次“知青·上海”掌门人承明过“五岁”生日的知青聚会上。我刚好与炳兴在同一桌,且对面坐。临近散席,炳兴从包里掏出一大包礼品分送给大家,我也得了一份——《能不忆版纳》光盘(由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冷暖人生”频道“滚滚红尘”栏目组、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眼界”栏目组对他的采访)。我由此记住了他的名字:诸炳兴。
2012年,我们作为知青代表,去太仓参加“知青时代·家园”的开盘首销活动,在太仓的郑和公园门口,见到了朱克家,我们几位云南知青,便与朱克家一起合了影。后来再见到炳兴时,他即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送给我——那张我们与朱克家的合影照,放大并塑封了的。我既感激又奇怪,感激的是他这么有心,奇怪的是他怎么会记得我?炳兴笑着说:我并非记得你的名字,却记得你穿的这件格子呢上装。此后,我们开始有了交往,共同的云南兵团经历、同属出身不好、爱好文学与写作,再加上炳兴的有情、有趣,我们成了好朋友。而我们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写作。
诸炳兴(左)、毛祖蓉(右)
《版纳记事》,是炳兴多年来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升级版,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与印在白纸上的黑字,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本23万多字的纪实散文,收集了作者知青年代的34篇,后知青年代的12篇,且每篇都配有作者的插画。一页页翻过,随着他的文字,进入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有哭泣和搞笑、有激情和无奈、有愤懑和爱怜……这就是作者的文风——情感充沛、粗细融合,刚柔并济。
文如其人,炳兴的文风,就是他的性情、他的做派和他的可贵之处。读他的著作,犹见其真人:
首先,作者的记忆超人。炳兴在云南西双版纳,生活了13年,亲历并见证了农场(兵团)的兴衰,以及知青在云南红土地上的足迹。与一般云南知青不同,他当年因有绘画的特长,很快被调到营部搞宣传工作,视觉比之在连队更见多识广,加之他以画画独特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那些典型的故事记录了下来。《版纳记事》中34篇知青年代的故事,虽已过去几十年了,可对他来说,往事并不如烟,记忆犹新,且对每一个情节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读来令人身临其境。
其次,作者的真情表白。《心灵的告白》、《那夜,我不敢哭》等,叙述了对父亲既爱又“恨”的真情。在那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年轻人无法超越自己的局限,为了自己的“前途光明”,不惜与自己最亲的人“划清界限”,但最终又回归到人性的本真,含泪写下了心灵的告白,以聊补自己伤痕累累的心灵。作者心灵的告白,是那个年代所谓出身不好的知青心灵畸形的缩影。读来感同身受。
其三,作者的刚正风骨。《阿妹堕胎记》、《她在大返城前离去》、《阿慧的冷暖人生》、《“表妹”的坎坷人生》”等,以当年真实的悲剧故事,鞭挞了那个年代对人性的玷污,对人的尊严不屑,尤其是对女知青的摧残。读来催人泪下。
其四,作者的古道热肠。《沙红不是孽债》、《女儿,你在哪里?》等,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骨肉分离故事。作者在记叙故事的同时,在网络上发表,以寻求线索,并联系中央一台“等着你”栏目及各方,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母亲”找到失散的女儿,最终以喜剧结尾。读来令人感动。
其五,作者的男儿情怀。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作者确是极易动情之人,所闻所见之事,都会融入他的心血,酝酿时日,便化作文字,表述出来。《弟弟找哥泪花流》、《深情探望“老反”》等,都是他情之所至、文之所及的代表作。读来令人钦佩。
自左向右:修晓林(原上海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作家)、毛祖蓉(本文作者)、王晓玉(著名作家)、诸炳兴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版纳记事》,我想引用以下几位曾有知青经历作家的评述:
张炜(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在他的序言中说:“《版纳记事》其实就是一曲激越的青春之歌。把四十年前的人物与故事作还原式的描述,如此逼真动人,催人泪下,实不多见。”
刘晓航(教授、作家)在他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炳兴的著作与众不同之处,是他没有去刻意放大、渲染曾经经历过的苦难,更没有‘为苦难加冕’、唱‘青春无悔’的高调,他是以一种淡定的心态,客观地描述南疆红土地的风土人情,蛮荒的边陲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差异,知青们与边陲边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文化冲突。”
著名作家刘晓航(左)与诸炳兴合影
修晓林(编审、作家)在他的序言中提到:“他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好奇敏感、喜怒哀乐坦诚地写出来,很有几分痛快淋漓尽致,他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所接触的人,观察之细致,文笔之畅快,让我感动与兴奋。……细读这些文字,从中可见到鲜活个体生命的深切体验背后,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一位普通知青生活经历所依托的时代变迁与进步。读到会心处,又让人生出许多联想与感慨。”
臧建民(上海作协原秘书长)在审阅书稿时如是说:“炳兴的作品打动了我。我觉得他的作品不能单从文学性上来评价,如从史料性和文学性的结合上来评价,就显出其价值来了。很多文学作品,经不起历史长河的洗刷,他的作品不同。”
诸炳兴与知青战友
正是丰厚的男儿情怀,使炳兴成了高产作者,往往听他一说:我要写XXX,不出几天,便会有一篇新作出笼。《版纳记事》出版后,炳兴又马不停蹄地整理新的文稿,又于2019年8月,再出版散文集《多彩生命》。可以说,《多彩生命》是《版纳记事》的延续或升级版,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多彩友情”,记叙了他与张炜、叶辛、卢新华、刘晓航、修晓林、王晓玉、阿城、朱克家、孙澄、陶顺良、沈石溪、徐保满、刘平、毛祖蓉、顾世雄、张永明、陶烈哉、李连儒、孙建东、华一志、刀洪勇、何贵等22位知青作家、知青画家、知青友人的结识和友情;第二部分“青春印迹”,记叙了知青年代的20篇精彩故事;第三部分“屐旅苔痕”,记叙了作者后知青时代生活等28篇。《多彩生命》内容更宽泛、故事更精彩、情感更丰富,可读性更强。让我钦佩和感动的是,炳兴作为一位曾经的知青,悲悯社会和人生,利用自己能写会画的特长,写出了散文集《版纳记事》和《多彩生命》,却不为稻粱谋。他是在主动承担一种社会责任——留下知青年代的真实经历、丰富情感和生动故事,并让后人与之评说!
毛祖蓉(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毛祖蓉,1952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西吉安。出身书香门第,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曾任企业报编辑十多年。1970年曾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新鲜早世界FM电台《男儿的不老情怀——记知青作家诸炳兴》地址链接(复制地址链接,涂黑后,选择“打开链接”或者“复制”粘贴到地址栏打开):
http://www.xxzsjfm.com/index.php?g=App&m=Index&a=index&pagetype=Productshow&pid=35193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知青网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