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四季阡陌间 ( 罗柏励)
行走在四季阡陌间
作者:罗柏励
每每回忆山区插队那段艰辛岁月,总忘不了田间地头春耕夏耘、一年四季繁忙的劳作场面。
那年初到山区,正值春耕时节。山坡上、田野里,水牛套轭、人们扶犁吆喝、播种育秧……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
“出工啦!”生产队记工员亮开嗓子大声叫唤着。我跟随社员来到后山洋劈岸。这是片梯田,一小丘一小畦,顺着山脊,一层层直到树林边。梯田上下落差足有一人高,岸壁凹凸不平,长满山芼和叫不出名的杂草小棘。我站在田埂高处,弯下半腰,挥动岸刀。岸刀是当地锄岸壁草特有的一种铁打农具,呈上弦月形状,看似关羽的偃月刀。挥着劈着,“咣”地一声,岸刀劈到石块,擦出火星,手掌虎口顿时发麻。只见草丛处飞出二、三只马蜂,直扑而来,围在身旁、头上乱转,薄薄的羽翼不停地扇动,嗡嗡作响。“别动!”冯大叔一见忙喊道。我站在原地纹丝不动,吓得脸发青,连气都不敢喘,额头直冒冷汗。一会儿,马蜂朝山林方向飞走了。冯大叔说,这是几只零散的,要是真的捅到它们的老窝,就会遭到群起攻之,招来生命危险。沒想到出工第一天,马蜂立马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冯大叔做示范,教我们筑埂翻田。他除去田埂上和埂边杂草,一掘一大板块泥土,贴在田埂边,连续几板,啪啪啪,上头压平,里侧抹齐,新埂筑就了。我将泥土一放,滑了下来,泥巴半粘在埂边,再上泥土,靠也靠不住了。好不容易稀里糊涂筑了一段,宽、窄不一,高低不平。边筑埂还要边翻田,锄头一落一拉,下面土层翻身,田间散发出浓浓的泥土腐植的气味。看似简单,不一会儿,手掌起泡,泥水溅了一身。看人家挖田懒懒(闽南方言,轻松的意思),自己却挖得满身汗。冯大叔仰起黑黝黝的脸庞说,有力也要有势,久了,熟能生巧。
四月插秧忙。秧苗拔后绑成一梱梱,挑到稻田边。为方便插秧,人人备有轻巧的木制圆秧盆。地名叫东池的山垅里有片十来亩的大水田,是生产队的样板地,每年插秧都从那里开始,每次大队都会组织各生产小队来参观。插秧前拉麻绳分段分格,挑选几名插秧能手,一人一排七株,如排兵布阵。只见插秧者眼疾手快,左手分秧右手插,完成一步后退一步。秧丛行距、间隔均匀,秧苗直立,深浅适中,横竖一条线。队里大多是梯田、边角田和旮旯地,大如竹排,小如簸箕,什么形状都有。这难不倒庄稼人,他们顺着田埂边沿,转弯拐角,边插边添,行行秧苗就像刺绣般,针脚缜密,排列有序。几天功夫,把山岗、山坳、房前屋后点缀成一片片翠绿,宛如一幅美丽乡村水彩画。
三分种,七分管。秧苗移栽稻田后,很快分蘖发棵,杂草随之丛生,耙草成了当务之急。草耙有五个齿,五、六公分宽,生铁铸造,套上二、三米长的木把柄。小丘小垄田,耙柄触及得到,站在埂、垄上便可。大块稻田,几个人并排交叉,草耙在一行行秧丛中来回推动,左右环绕,杂草耙出后,深深踩入泥土里。除了耙草,还要拔稗。稗子的长相、颜色、个头与水稻差不多,混杂一块,沒有一定的眼力一下子难以辨认。小组里有位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跟在我后面,在我耙过的秧丛中发现几根稗草,手沿着草茎伸向泥土,将其连根用力抠出。拔了几根,扎成一团,弃之田埂上,让烈日暴晒不得复生。我自叹不如,稻稗分不清,难怪大麦看成韭菜。
转眼冬天,队长带我们一道去后山烧土粪。在山坳里找了块较平坦的坡地,割一大垛山芼,把周边的小杂木、野藤条也砍个精光,挖一层土皮,整出一块空旷地。烧土粪也有门道,先铺一层山土垫底,然后铺一层山芼,覆一层山土,多少芼多少土,全凭队长说了算。开始烧粪了,我们沿着圆圆的土堆,在周边点火,火光闪着亮光,噼里啪啦。一会儿,明火沒了,但火却沒熄灭,像地火在土堆里自行燃烧,土堆上方冒出缕缕青烟。队长说,至少得两天两夜的闷烧,其间还要经过刨边、开沟、培土,山芼才会化为灰烬,生土才会烧熟熏透。黑灰灰的山土和草木灰混合一块,带着热烘烘的地气,筛后伴骨粉或掺洋肥,可施于蔬菜果树种苗,经猪、牛栏垫圈后,是生产队农作物常年的主要农家肥料。
山里农户,不论大人、小孩下地干活,锄头不离手,担子不离肩。挑担,除了竹畚箕竹扁担,还带着一根竹“拄捶”。拄捶,一头削有半弧型凹槽,后头担子垂直着地,凹槽顶住前头扁担撑住担子,只要扶稳,途中便可随意随地站着歇息,省去放下、蹲起时消耗体力。也有人叫“顶担”,平时挑担时,拄捶搁在另一肩膀上,一头叉在扁担后段下方,手臂下压,撬起扁担,一步一翘,伴着节奏,双肩受力,轻快省力,被人称之为“第二扁担”。拄捶还可作拐杖,不论上下坡,可为身体提供支撑力和平衡点,挑担走远路尤其走山路离不开。人说挑担是“路头灯芯,路尾秤锤”,这话确是这样。初始觉得轻忪,还伊伊呀呀地哼着歌,慢慢地,双腿像灌满铅似地沉,脚步迈不开,气喘吁吁,好在借助拄捶,边走边歇。回到村里,夕阳西下,耕牛卸轭解犁,小村庄渐渐从暄闹中沉寂下来,各家各户点燃竹篾把、松油片,忽明忽暗的亮光闪烁在迷茫的夜色中。
吃过晩饭,直躺床上,吹熄煤油灯,早早睡下。周而复始,日复一日,队里农活沒完沒了,明天还得早起备犁套赶水牛上高坡……
如今,岸刀、秧盆、草耙、拄捶等农用具只能在积满灰尘的古厝老屋里寻得到。犁田、插秧、除草、烧土粪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耕作方式,大多被机械机器所替代。但,不管怎样,任何工作,如同种田种谷,不怕苦,学本事,勤劳作,有几分耕耘就会有几分收获。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
作者简介
罗伯利,笔名罗柏励,福建省泉州市人,1954年出生,上山下乡知青。曾长期从亊大型国企宣传、党务工作,政工师,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