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4年后,再看西双版纳……(黄镛)

黄镛 知青情缘 2024-02-02







34年后,再看西双版纳……


                                          

  作者:黄镛




    1975年9月,我作为上海市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慰问团西双版纳分团橄榄坝小组的副组长来到西双版纳,当时我仅27岁,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月。


    时隔34年,我因公差又来到了第二故乡西双版纳。短短的2天时间,我去了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到了西双版纳傣族园,游了森林公园,看了野象谷。我感到西双版纳的变化太大了,已经变得我不认识了。山更美了,水更甜了,姑娘更漂亮,小伙更帅气,波涛、咪涛脸上的笑容更多彩。 



    我下飞机后乘中巴进景洪市区,沿路高大挺拨的椰子树,亭亭玉立的槟榔树矗立两旁,景观灯、霓虹灯交相映辉,豪华的大巴、漂亮的中巴、高档的轿车川流不息。马路宽阔,高楼林立,宾馆酒店随处可见。尽管已经晚上12点多了,街上的行人还是熙熙攘攘,吃夜宵的,喝普洱茶的、看夜景的、谈恋爱的……这里到处是花的世界,人的海洋,比上海的南京路还要南京路。今天的景洪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当年边境小城允景洪的痕迹已经很难找到。 

    第二天,我们去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导游告诉我,车程只需四五十分钟,我一听就呆了。当年我们去勐罕看望一个上海知青代表,从景洪出发到勐罕差不多花了半天的时间,光从景洪到勐养,30多公里要转300多个弯,一般司机到了勐养都要小憩一会后再赶路。我们从昆明到景洪得坐4天的车。导游说,您这是老黄历了,您都快成老古董了,现在昆曼大通道打通后,从昆明到景洪一般只需8个小时。



    一出景洪,我切身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路确实变了,变短了,隧道多了。过去那种高低不平,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车在路上走,人在车中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西双版纳建了民航机场后,交通更方便了,现在上海当天就可以到西双版纳了,上世纪70年代从上海到橄榄坝要走10多天的故事,永远地成为历史。 

    西双版纳是一只美丽的绿孔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招商引资,各族人民经过这几十年的开发整合,旅游景点已联成片、连成线。从植物园到傣族园,从森林公园到野象谷,把山、水、花、草,动物、植物有机结合起来,把西双版纳民俗风情、热带风光,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地展现在世界人民和全国人民前面,成为大家日夜向往、流连忘返的地方。今天,绿孔雀的开屏是更加多姿多彩,鲜艳夺目,绿孔雀真正的美丽在今朝! 



    两天时间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人的变化,不管是傣族,还是基诺族、哈尼族、汉族,不管是小伙子还是小姑娘,波涛、咪涛,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会心的笑,他们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他们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植物园的导游依腊告诉我:她家在景洪,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以种橡胶为生,一年割胶收入几万元,家里盖了楼房出租给做生意的,一年租金收入也有好几万。我们的中巴驾驶员陈师傅,湖南支边青年的子女,原在景洪农场四分场工作,他说这辆车是自己花钱买的,一年的收入不菲。期间,我们也应邀去西双版纳傣族园的一家人家作客,我发现,他们的住房是砖木结构的,落地是水泥的,旁边一家的楼前还停了二辆汽车。我想西双版纳人真的变富了。 


   橄榄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为这里的巨大变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相信西双版纳明天的变化一定像澜沦江里的龙舟越划越快,像原始森林里的大青树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我相信美丽的西双版纳一定更美丽!




(此文刊登于《西双版纳报》2009年10月16日第八版;2016年入《西双版纳报》副刊作品选《绿宝石》汉文卷下)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34年后,再看西双版纳……(黄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