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回首——我的插队经历 (罗金友 )
暮年回首——我的插队经历
作者:罗金友
(原广西玉林县二中65级 68届 55 班 )
五十年多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旷日持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所有亲历者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尽管千千万万知青各自的家庭背景、性格志向、生活环境,乃至后来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灿烂、最该用来读书深造的青春年华,撒落在了田间地头和荒山沟壑。
人的一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滴水,渺小而短暂,但在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却是涓涓细流,在人的一生中能称的上难忘的事情说实在的不多,而知青生活的经历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每当回忆那难以忘怀的三年半下乡插队的蹉跎岁月,许多同学和插友都说我是千万插青中幸运儿和成功者。
这并不是说我有多能干,有多优秀。而是在那艰苦岁月里,我敢于拼博,勇于奋进,善于观察,勤于耕耘;在那平凡而单调的农村生活与劳动中,我的艰辛付出不一定比别人多,只不过我所做的是一些不被人关注,没人愿去做,没人想去做的小事而已。
我所幸运的是,我却被当地党组织树为榜样和典型,使我受人瞩目,把我推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舞台,让我有机会在这个舞台充分演绎自我,成为成功者。
我出生于印尼邦加岛一个有着客家人传统礼教,习俗的穷困矿工家庭。1960年印尼当局大排华时,我跟随父亲,六姐和七哥四人于8月1日回到了祖国。那年我不满13岁。我们被安置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广西博白县茂青华侨农场。我自幼受家庭严格管教与影响,以及长辈的言传身教,我身上流淌着客家人奋斗图强,不畏艰难的血液,秉承着客家人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铭记着客家人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的祖训。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我的家境绝对不允许我在人生的旅途中随波逐流,甘做平庸之辈。我必须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枯燥的农村生活中,为自己闯出一条理想而光明的前程。
学生成农民 青春吐芳华
知青,是人生的一次海上远航,那波涛汹涌、激流暗礁、惊涛拍岸、我们都曾经历过。插队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68年12月,我初中毕业时,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按照国家政策,我可以不用去插队,由政府安排工作的。但我毅然放弃国家关照归侨子女的这一政策待遇,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决要求报名到农村插队。
1969年2月3号上午,我背起行囊,随同我们学校65级68届一共4个班的大部分同学一起,踏上了广阔天地的插队征程,开始了走向社会,接受人生旅途的磨砺和捶练。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作出的大胆选择。这就是我倔犟的性格,也是我爱党报国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坚定不移的真实体现。
我被安排在新桥公社阳岗大队最偏僻,最贫穷落后的十队。这是一个由两个自然村,只有20来户人家组成的生产队。这个队虽然地多人少,但土地贫瘠,因缺水灌溉,几乎百分之五十的土地靠天吃饭,只能种红薯和花生等耐旱作物。整个队不通电,别的队都通电了,都有最初级的所谓机械化的手扶拖拉机,打谷机了,但我们队一样都没有,仍然是传统的农耕方式。我落户到下屋村生产队长家。我的插队生涯和人生挑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我落户的第二天,因天下着毛毛细雨,生产队没有安排出工干活。吃过早饭,我就觉得无聊,就冒着小雨,独自一人跑到村子后面的五岗岭闲逛。当我来到岭下的草地时,忽然看见我户主的爱人老甘披着挡雨蓑衣,正在冒着蒙蒙细雨,在山下放队里的两头耕牛。我即刻跑过去,对她说:“老甘,你回家休息吧!让我来!”我还没等她回应,就一手抢过她手中的牛绳,牵着那两头牛往山脚下的另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去了……。
过后不久,在大队部召开的生产队干部汇报插青安置工作和插青情况的会议上,大队党支部书记梁世堂在大会上特别点名表扬了我。我想,我上山放牛的小事肯定是生产队长和指导员向大队党支部书记汇报的。我插队不到一个月就第一个受到大队领导表扬,心里乐滋滋的。我给大队领导留下了良好印象。
此后在队里,我和我的插友一起,天天起早贪黑,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处处带头出工,苦活累活脏活样样抢着干,从来不落后于任何人。晚上,我们4个插友轮流当起毛泽东思想宣传辅导员,教跳表忠舞,教背毛语录,出版报,写标语,把整个村庄搞得有生有色,热闹非凡,连隔壁村的年轻人都过来凑热闹。
三月的初春,天气依然十分寒冷,北风夹着细雨在不停的飘。
一天早上,因没有听到出工哨响,我还在被窝里睡懒觉。约8点钟左右,我的户主~生产队长却把我叫醒,安排我和六个青年基干民兵上午去把泡在村子后那大水塘里的黄麻捞上来。我即刻跳下床,穿上外衣,来到那泡黄麻的大水塘。不一会,我们六人全部到位。大家你看我,我望你,个个把双手插在裤袋里取暖,没有人带头下水。这时,队长过来了,他看到没有一个人带头脱裤子下水干活,就转过头瞟了我一眼。此时,我已心领神会队长的意思了,就一边脱下长裤,一边走向水塘边,一步步慢慢地走下有齐腰身的水中。这时,插友梁光辉和另一个社员也下了水。就这样,我们三个人一起,我们三个年青人泡在冰冷刺骨的水塘里足足干了一个多钟头,终于把泡在水塘里的黄麻一梱一梱的捞出水面。
当我们上来时,我冷得浑身起满鸡皮疙瘩,不停的打哆嗦,双脚已冻得麻木,没有知觉了,上下牙冷得咯咯直打响得不停。好心的队长早已把一壶刚熬好的,热气騰腾的姜汤水提到我们跟前。我赶紧拿起碗,斟上满满一碗热乎乎的姜糖水,咕咕咕连喝了两大碗。
一年后,为了让我便于工作,公社安排我转插到离公社最近的五金垌心大队卫东生产队,还特别安排我落户到该队一个光荣军属家。
我转插的这个生产队是大队的先进队,土地肥沃,水利灌溉通畅,有名的丽江就在村边流过。交通非常便利,通往玉林的x406公路就从村口经过,距离三日一圩的新桥圩镇仅500米,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然而,这样条件优越的生产队,经济作物和农副业比较单一,农民的分值和年终分红远不及附近的生产队。已经历练了一年多的我,已十分熟悉农村的现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研,我对改变这个生产队现状和面貌充满信心。于是,我就向生产队长提出发展农副业的实施方案。方案主要有:一,利用公路沿线的交通便利条件的农田种植产值高的玉林罐头厂大量收购的,制作出口罐头的四季豆和西红柿;二,利用适宜烧制砖瓦的荒坡泥巴开砖瓦窑;三,利用农闲时间,疏通丽江沙滩,把建筑用沙子采挖出来,然后挑到公路边销售 。我没想到,我这三个建议既然得到了他们的爽快赞同。在队长的带领和我的积极参与下,砖瓦窑立起来了!四季豆和西红柿种下了!丽江沙滩的沙场开挖了。接着,我踩着队长那辆经常掉链的老掉牙自行车,来回奔波几十公里路程,到玉林地区罐头厂联系收购四季豆和西红柿,在我的多方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拿下了订单。接着,我还是踩着队长那辆老“宝马”自行车,带着刚出窑的砖瓦样板,到城里学校、工厂去推销。在我不辞劳苦的多次来回软磨硬泡恳求下,我终于说服和感动了玉林东方红小学购买部分所需红砖。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玉林化肥厂基建科负责人知道我是插青后,为我不辞劳苦,为集体利益如此卖力的举动而深受感动,最后答应收购我队所有砖瓦。
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我看到点火烧窑,炉堂里的火光把周围的夜空照亮,村民在热情欢呼的那个热闹场景,当我看到队里妇女们吃过晚饭,争先恐后的到江边沙滩挑沙子那热情高涨的场面,当我看到社员在公路沿线地里把那挂满红彤彤的小西红柿和一串串新鲜的四季豆采摘下来,装满一筐又一筐,然后装上玉林罐头厂的大货车运走的那一刻,当我看到玉林化肥厂的解放牌卡车把第一窑的砖瓦一车车运走的那一刻,我那喜悦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这时,我才真正的感受到我的艰辛付出终于换来了今日的成果。年终分红时,当我看到村民们兴高采烈的把分到手的一沓厚厚的分红钱数了又数时,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的体验到两年多下乡插队的人生价值所在。
激情在燃烧 岁月当如歌
知青,是一首壮丽的诗歌,曾经纯洁的心灵、纯真的笑靥、弱小的身躯、在祖国的山川平原、草原和边疆,烙下知青的脚印,抒写下雄壮的诗章。
1969年8月某日的深夜,村民已进入了梦乡。那晚天气十分炎热,尽管如此,劳累了一天的我,睡得像死猪一样沉迷。
忽然,宁静的小山村被一阵阵的狗吠声打破了。不一会,屋外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和插友梁光辉从梦乡中惊醒。我即刻从床上爬起来,随手拿起放在床头的手电筒,穿着裤衩,匆匆跑去开门。我借着手电筒的亮光一看,原来是隔壁的抗战老兵,老复退军人梁三叔。他说,他媳妇快要生了,必须尽快把她即刻抬到离村里有10公里远的大牛窝工区卫生院去待产。我和插友梁光辉同学二话不说,拿起一条粗布披肩,再叫上隔壁的两个年轻的基干民兵伙伴,一共六个人,用一把竹椅扎上两根竹杠后,抬上在痛苦呻吟的临产孕妇,在崎岖不不平的小路上,直往卫生院疾奔。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把产妇送到了工区卫生院。经过一番折腾和医生的忙碌后,终于迎来新生儿降临的佳音,我们这才如释负重。我们拖着那疲惫不堪的身躯,又匆匆赶路回村。
1970年8月的一天,我受队长指派,到城里购买生产队所需的生产用品。办完事后,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踩着队指导员那辆半新28寸自行车慢悠悠的行进在回队的路上。
当我到玉林铁路机务段那铁路口时,我看到一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约七八个月的男婴,哭泣着往铁路医院方向跑快步走去。我急忙过去问那年轻母亲,原来她小孩发了高烧,她是铁路机务段家属,丈夫今天跑货车没在家,只好自己带着孩子走路去医院了。我二话不说,叫她坐上我自行车的后座,快速往铁路医院奔去...。由于及时把小孩送到医院,经医生的全力救治,孩子终于安然无恙了。当我告别小孩母亲时,她双眼流着感激的泪水,紧握着我右手连声说道谢。她还要我告诉她我的名字和插队的村名,以便日后报答我。我只说:“我是新桥知青”。她还从钱包里抽出两张伍角钱纸币硬往我手里塞,我婉言谢绝后,急匆匆的拉起单车离开了卫生院。当我回头往卫生院望去时,我看见她还在不停的抹着眼泪 ,右手在不停的向我招手道别。我就是这样一个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的古道热肠的人。
自那以后,我在本村和隔壁村,不论是红白喜事,还是打砖起房,只要村民有求于我,我都毫不犹豫的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我们队仓库保管员梁二兄是原国军抗战老兵,广西解放后他复退回家务农。她老婆患有严重胃病,久治不愈。她听说在城里有一个名中医对治疗胃病妙方但不懂得这位名医住在哪条街。于是,她请求我带她去寻找并去求医,我爽快的答应了她。我用她家的自行车搭她进城并找到了那个名中医。从那以后,我不辞劳苦的,隔三差五的搭她进城看病取药。我还帮她寻找在解放前失散的堂哥。经过我的努力和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她那个唯一的亲人。当我看到她们兄妹久别重逢,相拥相抱,大声痛哭时,我也被这感人情景落下了热泪。我的热情与乐于助人的品德深深打动了梁二兄漂亮大女儿的芳心。逢年过节,她总要喊我到她家去吃饭,如果我不去,她就会趁我一个人在房间时偷偷把粽子,糍粑等食物拿过来给我吃。看得出来,她在默默地暗恋着我。也许她就是我的第一个“小芳”。不过,在那个前途未卜的岁月,我哪里敢也不敢有任何非份之想?我只能把她的这份爱深深的埋藏在心底。
韶华虽易逝 记忆永难泯
知青,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我们在峥嵘岁月里青春激荡,历练了我们的勇敢和坚强,铸造出了我们的坚韧和顽强。
我的插队经历,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温馨也有苦涩,有欢乐也有忧愁。
1971年6月,玉林遭受了一场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大暴雨而引发的洪水灾害,我们新桥公社地处南流江的各大队都被洪水淹没。
我们大队基干民兵接到县武装部的命令,火速开拔,跑步赶到水灾严重的大娄(已记不清楚具体地名)大队去救灾。当我们赶到时,那里已经是一片汪洋,许多村庄已被洪水淹没,大部村民在洪水到来之前都已撤离了,转移到安全地带。但还有的村民舍不得家里的猪狗鸡鸭,还守在家中,被困在洪水中。那时,农村的房子都是泥砖起的,一旦被水淹上个把钟头房子就要倒塌。随着南流江水的不断上涨,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也越来越多了。因此,县武部给我们下达了任务后,各单位民兵迅速行动,有的撑着竹排,有的划着汽车轮胎,进入村里高声纳喊,一批批的把守家的,被困的村民救出来。
我和我村的大队民兵营长洪德初在一组,他是部队复退老兵。我们俩一共来回几次进入村里搜寻被洪水围困的村民,先后把10几个守家的村民用竹排送到安全聚集地。到午餐时刻,我们顾不上休息吃饭,随手到饭桶里抓了两把米饭,捏成饭团,放在口袋里,边走边吃。当我和营长最后一次进入村里搜查还有没有尚未撤离的村民时,危险在一秒一秒的向我们走来。我们撑着竹排,正把村里最后一个60来岁的村民救上竹排,准备撑出村里的巷口时,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一座泥砖房倒塌了。这时,离我们竹排左侧的只有五米近的另一座泥砖房的一堵墙正对着我们倾斜了,屋顶上的瓦片倾刻间花啦啦的掉了下来,溅出的水花打到了我们身上。洪营长大声喊道:“泥砖墙要倒塌了!快跳下水,潜水到竹排下面!”。我反应敏捷,在我跳下竹排的一瞬间,随手用力把竹排往前推出了三米多远,洪德初营长在竹排上用竹篙使劲的撑了一杆后后才跳下了水。我们二人都把头躲进竹排下,只听“轰隆”一声,那幅墙倒下来了,砸下来的泥砖打在竹排后面的水面上,发出巨大的响声,水花四溅。啊!好险啊!我们三个终于躲过一劫,快速撑着竹篙,把那被困的最后一个村民安全送到了聚集地。当我们回到抗洪临时指挥部时,天已黑了,集合哨响了,营长带着我们这帮已疲惫不堪的民兵,离开了抢险灾区。
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后,中苏边境冲突不断升级,战争一触即发,全国已进入“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仗”的紧张时期。我们大队成立了反空降民兵营。我有幸成为我们生产队武装民兵排唯一的知青武装民兵。每个月县武装部均派教官进行反空降的军事训练,对空打汽球,甩手榴弹,卧式,站姿射击和拆装枪械等基本的战斗训练和战地救护等军事知识。有时还举行野外拉练,抢占山头等等……。
我们生产队处于公路边,军用电话线路就从我们队的田地穿过,村前还有一大粮库。因此,我们武装民兵排接受军用电话线路和粮库的保卫任务。白天除了参加队里劳动外,晚上8点开始,我们队的武装民兵还要安排军用电话线路的巡逻和看守粮库的任务。每次值班我都抢着值晚上12点到天亮的大夜班。因为这个班补贴高 粮库还供有肉的夜宵吃,队里还记10个工分。
在那段时间里,我不仅学会了许多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国防意识,还萌生了立志参军,保家卫国的“梦想”。这年8月,县武装部长下到我们生产队“三同”,他和我同住同吃。他发现我是块当兵的料,就鼓励报名参军。我也把我的“梦想”跟他表白了。我望眼欲穿的等待终于来了,11月招兵动员大会召开了。在那冲动情绪的驱动下,我咬爆手指头,激动得在一张信笺上写下了坚决要求参军的血书。第二天一大早,亲自把这份充满激情的血书交给了武装部长。结果令我大失所望,体检过关了,我却落选了。原因是我是归侨,有海外关系。我的参军报国梦从此就这样破灭了。至今,我还为我没有实现当兵梦而感到终身遗憾!
先苦后才甜 苦去甘自来
1970年7月我被大队推荐当选为大队插队知青“活学活用毛著积极分子”,出席玉林县活学毛著积极分子先代会。自从被大队党支评为“先进代表”后,我多次被大队评为“活学活用毛著积极分子”并荣幸参加了玉林县知青先代会。玉林城区许多中小学还邀请我给学生们介绍我插队的生活体验。同年8月,公社把我从阳岗大队抽调我到公社筹备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选任我为公社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还聘用我为公社广播站业余通讯员。
来到新的大队和转插到新的生产队后,我的责任更大担子就更重了。晚上闲暇之余,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我把了解和采访到的先进事迹写成通讯稿,然后投送给广播站播报。有时,为了赶稿,我经常通宵达旦的熬夜,还经常跟随公社主管知青的陈育诗副书记,深入各队进行调研,访贫问苦。农闲时,我还得组织宣传队员们到公社大礼堂排练节目,我们宣传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有功底的各大队的文艺骨干。因此,我们排练的的节目都是反映农民喜闻乐见的,原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小品短剧,以及当年必跳的,必唱的歌颂领袖的歌舞。我们经常深入到各大队,到各厂矿去巡回演出,我们宣传队几乎走遍了全公社的边远村寨和其它公社。
1971年夏季,我们宣传队还参加了玉林地区文艺大汇演。汇演后,许多队员都被公社推荐上中专,大学,有的被招工进厂当工人或被文工团招进当演员了。唯独我还继续留在农村。看到插友们一批批的回城当工人,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但我坚信,我总有一天一定会走出来的。忙碌的工作使我得到了锻炼,我的组织能力,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大队和公社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1972年7月,一眨眼我插队差不多已三年半了。这一年是我人生旅途的转折点,也是我人生新的起点。一天早上,公社文书赵晋章骑着自行车来到我住处找我,通知我已被大队党支部和公社党委推荐上大学。我听完赵文书的话后,真是欣喜若狂。我简直就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终于“笠帽穿窿~出头日子到了”(玉林歇后语)。
8月28号上午,阳光特别灿烂,村前屋后树上的喜鹊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告别了曾经与我朝夕相处,待我像对待自己亲儿子一样的好户主一家,告别了曾经和我一起捶练的插友,告别了三年半来一起和我春种夏收,共同分享丰收喜悦的贫下中农,告别了我熟悉的,洒下辛勤汗水的田野……。别了,我曾经为你而歌唱的丽江!别了,新桥公社!别了,曾经养育我的父老乡亲……!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弹指一挥间曾经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转眼已经半个世纪。当年的老三届现在都已年过花甲,有些已步入古稀。随着岁月流逝,知青的年代与我们渐行渐远,很快就将没入历史尘封。
然而,那种对“青春原乡”的怀旧情结却至今无法散去,依然缠绕在我们心头。知青,这两个滚烫的字,将载入史册,在历史的长河中,彪炳千秋,千古流芳。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