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知青插队:四十五年前干沟村的那些事(朱思泽)
再说知青插队:
四十五年前干沟村的那些事
作者:朱思泽
延庆东北,红旗甸上,白河投影,聚焦西梁;四十五载,岁月沧桑,知青往事,不断回放。人生如梦,仿佛又走在了去干沟村插队的路上。
1976年3月23日早上,我们告别父母,带好行装,在清华附中师生“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和锣鼓声中,启程开赴延庆山乡。
车一路驶向塞外,也不知远方会咋样?过刘斌堡进入深山,感叹九里梁险峻;到河口村弃车步行,体会河滩路漫长;经六道河又走许久,终于看见了群山环抱的干沟──延庆县红旗甸公社(现为千家店)的一个小村庄。
名叫“干沟”,实则有水,一条白河,村前流淌。小庙无神,老井灵光,横竖街巷,虎皮石墙,筑定前村后窑,二十几户老乡。
村里的男女老少跑出院门,都来“瞭瞭”知青一个个都是啥“机密”小样儿,咱的心头立马“唰儿”个暖洋洋。
(当年的照片,后排中间者是我)
一张草席,八人同炕,你挤我靠,抵挡夜凉。山里早春,鲜菜断档,或食野菜、或喝咸汤。啃上贴饼,填塞饥肠;咬碎虱子,阻断瘙痒。
最高指示,念念不忘,安下心来,干在山乡。社里选派的头头和几位老农也到了我们身旁,召集四十几个新来知青,创办红旗甸公社知青农场。
西梁整地,北梁开荒,敲土坷垃,疏松土壤。挑粪上山,争先恐后,趟趟往返,日日繁忙。农场初建,没有牲口,人拽犁绳,全把牛当。撒下多少汗水,播种多少春光。
虽说整日里灰头脏脸,一身破旧衣裳,满嘴棒茬子话,已是土掉渣样,只要有我们这一群知青在,满山满村都是青春景象,一草一木和咱一起生长。
老茧在手,不过是普通男儿;百斤上肩,方可称铁姑娘。挺直腰杆,撑起农场天地;磨练身心,才知庄稼份量。锄头锄地,挥落毒辣日头;收工收队,顶着弯细月亮。
(我插队时用的木箱,至今还在家中)
管它劳累困乏,老痛新伤,纠缠白天,纠缠晚上;盼着苞谷快快长,就天天进入挥汗如雨的青纱帐。
我们这些知青干得有模有样:挑水抗旱成能手,稻田插秧有内行;牛倌羊倌、赤脚医生、拖拉机手……,还有一位女货郎。
夜捧家书,眼望窗外南方,思念亲人,增添几分惆怅。灯火照亮年轻脸庞,影子投向斑驳土墙:一半是平静的暗黑,一半是闪动的泪光。
秋来,盖起知青宿舍;暮归,告别老乡土炕。母鸡几只,悄悄忽悠进屋下蛋;光棍四条,统统一块堆睡新房。
心头惦记,雨后疯长的山蘑;舌尖吧嗒,父母捎来的黄酱。邻队苹果,偶尔成就一次夜袭;本村杏仁,早已弄得满口清香。
同在干沟村插队,同在广阔天地上,同为沟友,同行同往。繁重劳动中,齐心齐力;艰苦日子里,互助互帮。一条白河,勾来一帮哥们赤条条裸游欢畅;半场篮球,就让山里“干沟”在县城赛场叫响。
男女乐呵呵,搞起玉米杂交;父本爽歪歪,窜行母本称皇。结缘棒子,一株一叶总关情;育出种子,每颗每粒皆金黄。农场田地,可算有了收成,知青人儿,能否配对几双?
忙到年底,工分结账:十分劳力,一天一角七八;其他人等,也就一角大洋。不管多少,都是口粮,端起酒碗,一口闷光。
“文革”结束,天清气朗,恢复高考入学,城里招工进厂……,大家都要离开这地方。务农三载,告别老乡,身后几许田野辛酸,怀中一块贴饼焦香。
活在乡间沟里,仰仗青山绿水;遇到艰难险阻,依靠生存欲望。庄稼离不开雨露与阳光,咱的命中有蹉跎岁月的土炕,有播种青春的村庄。
无论是延庆还是干沟,无论是白河还是西梁,无论是穷乡还是僻壤,无论是公社还是农场,咱都来到了这个地方。
无论是挑水还是背柴,无论是耕地还是放羊,无论是抽穗还是插秧,无论是辛苦还是顽强,咱都干在了这个地方。
无论是老屋还是土炕,无论是灶火还是烛光,无论是野菜还是贴饼,无论是酷暑还是严霜,咱都活在了这个地方。
无论是捉鳖还是抓獾,无论是吆喝还是瞎唱,无论是裸泳还是咋滴,无论是夜里还是后晌,咱都耍在了这个地方。
无论是山青还是水秀,无论是热闹还是安详,无论是贫困还是疾苦,无论是淳朴还是善良,咱都了解了这个地方。
(2016年我们在村口的插队纪念碑前)
无论插队多遥远,仿佛背架始终在肩上。无论分别多少年,好像沟友一直在身旁。无论是否白发苍苍,也许乡亲们还能认出咱模样。
四十五年过去,已是2021年3月,往事如昨,值得思量。我写过不少有关插队的文章,今又提笔写下了上述回忆与感想。
好想好想结伴再去看看干沟,登上难忘的西梁,寻找往日插队时光。群峰起伏,绿草茫茫,野果清香,何处农忙。闲了闲了,让未老之心,在大山深处尽情吸氧,尽情吸氧!
作者简介
朱思泽 ,男,1957年10月出生,七十年代,在北京延庆县红旗甸公社干沟村插队务农。曾在财政部、中国三峡总公司、全国总工会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知青插队你我同在》(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版)、《青春在西梁》(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版)等书。还有诗文和摄影作品在报刊发表。
本文由作者授权《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