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海月浦攻坚战纪念碑 铭刻着72年前那场殊死战役(陈党耀)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农场知青网
上海月浦攻坚战纪念碑
铭刻着72年前那场殊死战役
作者:陈党耀
一封倡议信那年,老战士们在参观宝钢时,在一座座残存的碉堡旁,大家建议应建一个纪念馆;随后在与宝山区党史办、《宝钢日报》采编人员座谈时,也有人提出将战斗中牺牲的29军259团团长胡文杰、253团政治处主任王里等近两千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实物和纪念文章,收集存放于馆内,作为永久性纪念,成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基地。这个建议后来一步步转化为实质性的倡议。郑竹波是攻打月浦时的258团政治处主任,也是建月浦纪念馆的最早倡议者和组织者。2001年4月,他嘱咐老部下袁海云(解放月浦时任259团5连指导员)和宝山区党史办一起落实建馆事宜,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随后,郑老又联络原29军参谋长梁灵光等8位当年攻打月浦的29军仍健在的团以上领导,一起草拟了一封倡议信。其中萧卡是攻打月浦时的260团团政委,离休前为上海市委秘书长,也是倡议信的最后定稿者,并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将信送交上海市委主要领导。
两个上海兵月浦攻坚战纪念碑揭碑后,我特赴南京走访了几位参加解放月浦的老同志。当年前仆后继的英雄,说起激烈的战斗仍记忆犹新、声音洪亮。华杰,时任259团宣教干事,火线上接任营副教导员,离休前任某军分区副政委。“我是上海人,阿拉三营几任教导员都是上海人。”他和袁海云又一次说起团里谁是上海人,谁是怎么牺牲的,谁负伤残疾了。华老说,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是“小开”(富家子弟)出生,在学堂受进步同学影响参加解放军,我一直为能参加解放家乡的战斗而感到很光荣。
和华杰一样,袁海云也是上海人,打月浦时当指导员,离休前是解放军总后后勤学校参谋系副政委。说到当年的情景,袁老异常激动:我们攻打敌军的地方是通往吴淞口的要道,所以敌人拼命地抵抗。当时敌人四辆坦克开始反攻。我们扔出集束手榴弹,一辆坦克被炸中后,其余的都逃走了。战斗结束,我们突击连一百多人,就剩下13个。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攻到敌堡前,敌军子弹打到铁丝网,发出“”的声响。当时一个小战士同我一起卧在战壕里,我俩头靠头。他还瞅机会端起冲锋枪射击,可突然一下就中了弹,头垂下去了。战士们就地挖坑,含泪掩埋牺牲的战友……一口上海方言的袁海云十分遗憾,1999年5月,他因手术没能随老战友参观宝钢。他还拿出碟片,让记者看新闻媒体那天在病床前采访他的录象。后来,年近八旬的袁老和老伴多次自费来到宝钢和宝山,热心为扩大纪念碑的影响奔走呼号,令我十分感动。袁老还历时两年多,亲自编撰了《月浦攻击战》宣传册,印制千余册,发放到原参战部队。有人问他图个啥?他感慨地说:“那么多牺牲的战友太伟大了,有的连名字也没留下,比比他们,我算得了什么。”
与渡江战役等势如破竹相比,为什么攻打月浦会如此惨烈?采访归来,记者试图从相关资料中找到答案。时任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后来回忆:当时研究了三种作战方案,其中第三种是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封锁其海上退路,诱歼守军主力于市郊。由于月浦是吴淞、宝山的重要屏障,敌军为保证海上退路的畅通,在此筑起密集的钢筋水泥地堡群,易守难攻,我军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可使市区少遭战火破坏,并阻击敌军从海上逃走。经再三斟酌,29军毅然选择此方案,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战略战术,先后在月浦、宝山、吴淞地区殊死奋战,攻克了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海陆空立体防线,为解放全上海作出了特殊贡献。
1949年5月12日晚, 29军260 团冒雨快速插到月浦镇北端。在夜幕掩护下挖掘工事,直把交通壕、掩体挖到离月浦街七八十米处。此时253 团在奔袭途中从俘虏口供中得知敌军在月浦镇没有多少工事,便乘夜大胆向前穿插。当晚部队进入月浦街旁的一片“坟地”,在细雨中发现“坟头”一个挨一个。253 团就地待命,团指挥所就设在“坟场”中部。
天亮了,“坟包”变成了一座座钢筋水泥碉堡。这让指战员们大为震惊,团领导赶紧组织部队撤离,但为时已晚。“坟头”变成了恶魔,喷射着火焰。指战员们两次突围,都被敌军多层火力阻止,伤亡重大。此时260 团也遭飞机轰炸和军舰炮击,匆匆挖起的工事大半被毁。敌军火力封锁了通往月浦的各条道路,我军前进道路受阻,前冲的战士纷纷倒下。政委萧卡向后续部队高喊“停止冲击”!但声音被炮火声和呐喊声淹没,部队一次次冲锋,都被强大的火力网阻挡……直到14日晨,我军终于以很大的代价占领了月浦镇,260 团最后只剩下64人。时任29军参谋长的梁灵光后回忆:“这种不怕强敌、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曾多次提到月浦和高桥两场决定上海战役胜负的攻坚战,认为上海解放战役堪称“万众同心,杀敌气壮”。
作者简历
陈党耀,出生于上海的50后,17岁到奉贤星火农场当了九年知青。文革后考入复旦大学分校,毕业后分配到宝钢。1997年获聘新闻系列高级职称,退休后喜读书健身。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