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我的父亲》章节: 抗大二分校(陈志强)
摘自【我的父亲】章节
抗大二分校
作者:陈志强
1941年2月父亲离开作战部队,进入抗大二分校学习,那年他23岁。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北成立。1939年2月全校东渡黄河,到达河北灵寿县至1944年3月,在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四年多,培养出了66名将军。为抗日前线培养输送了万余名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其中有66人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抗大二分校因此被誉为“造就指挥员的摇篮”。该校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抗大二分校第一期于1939年3月开学 ,陈伯钧任校长,有学生1106名。第二学期1939年5月开学,有学生2327名。第三学期于1940年3月开学,有学生3526名。1940年7月冀中军区参谋长孙毅任二分校的校长。1941年3月第四期开学,学生为4200余人。后来学校又开办第五期。到1944年3月为止历时5年多,二分校培养抗日干部二万余名,有力的支援了抗日前线。
二分校自1940年年2月第三期开学时成立了特科大队,培训营、团级的现职干部。8月特科大队划分成高干科、上干科,训练(营团级)干部,属晋察冀以聂荣臻司令员为首的军区司令部领导。父亲是二分校第四期的高干科三大队学员。大队长陈彪,政委袁佩爵。袁佩爵1933年参加红军,诞生于少共国际师, 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建国后,曾任解放军第64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率部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4军副政委,少将军衔。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又遇旱灾遭大荒年。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却调集55万兵力到华北实行“大扫荡”, 到处修碉堡,向根据地中心地带步步逼近。他们采取“蚕食政策”“梳子战术”“铁壁合围”“三光政策”抢到的粮食能运走的运走,运不走的烧掉,敌人的蚕食活动越来越频繁,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疯狂进行扫荡、清剿、围攻、蚕食,使边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根据地失守后,二分校的粮食供应非常紧缺,几乎天天以黑豆和野草充饥。学校的处境十分困难,父亲从没有和我说起他在抗大时的经历,但我依然能够想象抗大学员在最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是如何又要政治学习和军事学习,又要行军打仗,打破日军的围剿。军事学习主要学习队列、刺杀、投弹等军事知识,军事教官为学员分析和日军作战的几次成功和不成功的战例,战略上和战术上总结和提高学员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斗素养。政治学习则由政治教官组织学员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1943年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归总校建制,父亲也随同学校去了延安,“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所“窑洞大学” 。毛泽东兼任这所“窑洞大学”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为学员们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哲学和军事课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定下的这“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深深地融入到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实践中。1943年3月党中央任命徐向前为校长,李井泉为政委,何长工为副校长。1943年7月父亲从抗大毕业,调到中央警备骑兵旅四连任指导员。
在延安的5个月军校生活每天抬头巍巍宝塔山,低头滚滚延河水,望不尽的黄土地,走不完的崎岖山路,住窑洞,吃小米,开荒种地,学文化学军事.空闲的时候,思乡心切的父亲就到南泥湾359旅718团即平山团的驻地,探望平山同村和邻村的老乡,互相打听家里的情况。后人熟知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就是平山团创造的奇迹。
父亲因犯错受处分离开部队进入抗大学习,实在是因祸得福。当时的国内,国民党有黄埔军校,黄埔学员在国民党军队内自成系统,骄横跋扈。共产党有延安抗日军政学校,学校学员皆是抗日精英,学校毕业后走上抗日前线,在所属部队里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主官,在华北抗日主战场上和侵华日军浴血拼杀。没有大批的共产党培养的抗日干部带领民众坚持抗日,抗战是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的话更能说明延安干部对抗日的贡献: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在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过,1955年授衔时,“抗大人”占88%。
以后父亲虽然因故离开军队到地方上工作,因有抗大学员的背景,一直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用,並委以重任。
图为抗大二分校1938年∼1944年灵寿县陈庄校址训练场,学员们在上课,沙飞摄影。我父亲一定也经历过这种训练。可能训练场上的战士里就有我的父亲。
抗大二分校第四期的毕业证书, 它的正面上印着二分校学员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枪上的抗大二份校的旗帜迎风招展,在画的下面印刷着‘毕业证书’四个大字。此证书的反面的右方是毕业证书,上面印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毕业证书,本校第四期等文字。并盖有红色篆文“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关防”的大印一方。校长孙毅并盖有他的红色私印一方。题写的日期为中华民国卅年十一月廿五日。它的左方是毛泽东的“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毛泽东。”的题字。
父亲的毕业证书因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没有保存下来。这张毕业证书是一个和父亲同期的叫刘斌的学员的证书,能保存到今天,实在是弥足珍贵。
父亲受癌症病痛的折磨,最后的日子里已骨瘦如柴,目光暗淡、当年的横戈跃马纵横杀场的英雄气概是一丝丝也看不到了。他也自知时日不多,默默地坐在院子里沉思,也许他在追忆当年烽火硝烟的战场上的那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战友吧。英雄暮年,徒奈其何。每念及此,倍感心酸痛楚,掩卷而泣。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