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旅游散记之十四:进入枪手部落(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十四
进入枪手部落
作者:汪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没有之一;这是由于为了安全起见,我国对枪支管理一直很严格;除了军训以外,普通人可能是一辈子摸不到枪的,别说是枪,超过6厘米的刀,不托运的话也是上不了任何公共交通工具的。然而我国却有一个地方,那里却是全国唯一一处不禁枪的地方,并且是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至今可以持枪的部落。当地人可以合法持枪,部落里的男人可以人手一把,听着就很神秘。我就是从旅行社见到这样的宣传广告决定一去探个明白的。
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标志铭牌屋
岜沙铭石
这个号称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指的是岜沙苗族,岜沙苗语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它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这是一个有300余户、两千多人的纯苗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处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至今仍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位于深山之中,寨子里的村民们维持生计大部分依靠上山打猎捕鸟。而枪支则是保证他们捕猎丰收的最大“功臣”,同时在野外遇到危险也可以用它来保护自己。目前,岜沙人大多数已经是以耕种为主,主要就是种水稻以及一些政府扶持的果树等经济作物,也能够自给自足了,岜沙以前和外界的接触很少,成了旅游景点后才陆续有人前来。原来要到这里只能走公路,贵阳到从江耗时需要4-5个小时,贵广(贵阳—广州)高铁开通后,贵阳到从江高铁只要90分钟。旅游的开发让岜沙人逐渐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逐步富裕起来。
持有鸟枪是岜沙人民的特权,据说岜沙苗族先民是大迁徙的先驱者,几千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
大山村寨
四面环山
行走山间
接着山坡,乡人建起吊脚楼,既能避免雨水冲刷,又能构成水平屋面。屋与屋往往相连,屋檐衔接留出地面小路,也可遮风挡雨。
吊脚楼间
屋前屋后
小路少有人走,母鸡带着小鸡悠闲觅食,几只鸭子也优哉游哉逛游。
鸡鸭在途
路边顺势搭起了晒谷架,高高的可以分层晾晒谷穗。
路边流水
山道边随意放着的晾衣箩晒着筒裙,似乎也在宣示这里的民风淳朴,完全是一番道不拾移夜不闭户的景象。
我们到岜沙,其实很少见到当地的居民,好不容易遇上一个,要求留个影,倒是爽快答应了。岜沙有一块神秘的祖母石。此石苗语俗称“噎娥拱”,即祖母之意,相传为苗族古代掌管伦理道德的女祖先。祖母石是岜沙人的护寨之神,石面的凹痕能为村寨保水保财,周边的空地任何人不得侵占。
相传在安置祖母石的仪式上,寨老在石头前向众人讲述村寨苦难史,控诉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祈求祖母石保佑村寨平安,同时处罚不肖之后人,并带众人对石饮血盟誓。从那时起,岜沙人代代相传,害怕受到祖母石的责罚而牢记誓言,谁也不愿到祖母石面前喝鸡血发毒誓。一旦有争执,自知理亏的那个人往往就在发誓前先认错,村人也制订自己姓氏的家规来倡导良好的乡俗。
苗王方印三角裙
持枪人合影
祖母石
岜沙家规
整个村落大多数房屋还保持着农作的原始风貌,因是山区之中,又是各家各户的单干模式,所以稻谷都是带穗挂起来晒的,不像江南一带放在平坦的晒场上晒已经脱粒后的稻谷。在这里,我看到许多久违了的农村用品,如油榨(榨油机)、脱粒机、筛瘪谷的风车等,似乎让我找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插队落户时的感觉,我不知应该为几十年很少变化的乡村表示遗憾,还是为它能由于保存着这般原始状态成为旅游景点借以脱贫乃至致富感到欣慰。
但屋顶瓦上的卫星天线又告诉我,时代进步了,现代化已经迈入了这个古老又偏远的大山村寨。
脱粒机
油榨(榨油机)
表演
演出结束
偶遇骑车人
漫步推行
小路回首
卫星天线
作者简历
汪向明 1949年生于上海,高中68届,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江西万年垱下公社,直至1978年春入上饶师范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先在上饶市上饶一中、杭州市求是中学任教,后调回上海,退休前任上海《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责任编辑,主持学科复习版工作。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