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等进远中学建校80周年!创始人曾任敬德县长,提议向都、镇结两县联办一所中学

2017-09-21 根贝侬



点标题下蓝字关注或

添加公众号根贝侬或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点右上角分享收藏本文。

报料投稿、侵权删除、合作调戏,找小编

发邮件:176435364@qq.com

粉丝Q群:374272504

加TA微信:gbn520zg

相关阅读:

天等岩造,广西人口最多的自然屯之一

小天等出了30多名大博士,这个姓最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96aylpd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旧片:进远乡和平村上念屯“春晚”


【精彩回放】09月19日《天等新闻》(天等电视台)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522di4f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根贝侬 微信公众号网络配图: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田园。(via.新华网)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现在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的进远中学,创办于1937年,已经走过了整整80年的历程;又有多少人知道,进远中学是由两个留学日本的进远人创办的,而且,他们两个还是同屯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进远中学的首任校长,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复旦大学毕业生;直到现在,进远中学建校时的学校大门还保留至今,这在我县的各个学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进远中学建校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建成后在当年可是名声显赫,影响力十足的名校。


两个留日生创办了进远中学


建设进远中学必须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是农成模。农成模是进远巴发人,此人早年留学日本,攻读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知识渊博,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敬德县(今属德保县)、同正县(今属扶绥县)当县长。


他虽然出身大地主家庭,但他体恤民情,同情劳苦大众,办事公道,为官清廉,得到老百姓的拥戴。他不奉承上司,不钻营投机,因此也开罪上司,被非难被排挤,他愤而辞掉县长职务,专心于发展教育,改任广西教育厅督学。


1937年初,农成模和向都县县长农树芬(农树芬也是进远巴发人,他也留学日本,也攻读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还有向都县地方代表杨逢旭、黄清琪商议,提议向都、镇结两县联办一所中学。建校申请报告由农成模草拟,并负责向广西教育厅争取,经不懈努力,获得省教育厅批准。


校址选在镇远街也就是现在进远中学所在地,校名定为“镇向联立国民中学”,简称“镇向国中”。农成模亲任校董主任,负责建校,招聘校长、教师等工作。


农成模毕竟留学日本归来,思想比较开化,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有民主精神,很重视教育,办这个学校,目的就是培养家乡人才,为建设家乡,为振兴国家贡献力量。他学成归国,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他反对蒋介石反动派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镇压共产党的行径,他同情共产党,同情劳苦人民,希望通过开办学校来教育民众,开启民智。


他当了镇向国中校董后,立即着手建设校舍,他仿照日本建筑风格建起了一座教学楼,楼址也就是现在的学校旧楼所在地。教学楼为上下两层,有八个教室,还有数间学生宿舍,还配套建设一个礼堂,可容纳一千人左右。这个教学楼于1957年被拆掉,在原址建设了保留至今的新教学楼,说它“新”,也有60年历史了。


学校建好后,农成模亲自到南宁聘请陈军国(复旦大学毕业生)来担任学校校长,聘请黄本椿担任校训导主任,还聘请周实先等人来任教员。建校后首批招70多名学生。开学时,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农成模还请来了南宁粤剧团演出了两个晚上,轰动一时,影响波及周边各县各地区。


后来外县、外地区很多学生纷纷来到学校报考就读。由于宿舍有限,大部分外地学生只能寄宿在进远街、巴发、农屯群众家里。学校校训是农成模定的,为“严格、求实、科学”六字,含义为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为人民效力。


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数学,理化,历史,音乐,劳作,乡村建设等课程。从学校创建到1948年,学校共招了23个班,其中两年制初中班10个班,三年制初中班10个班,两年制师训班一个班,三年制简师班2个班。学校毕业生有1300多个。学校历任校长是陈军国、李家风、农成模、关宝荫、宁开运、党宝岑,共六任。

根贝侬 微信公众号网络配图: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田园。(via.新华网)


南宁女子中学曾搬迁到进远中学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打进南宁,南宁女子中学为了躲避战乱,把学校搬迁到进远中学,借用进远中学场地进行教学,学生吃住在附近村屯群众家中,南宁女中的学生知书达理,课余时间和群众一起劳动,帮助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很受群众欢迎。两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处得很融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1年元月,日本军队退出南宁后,南宁女子中学奉命退回南宁。离开进远前,女子中学校长卢永铨题字,并请工匠将题字刻在学校后山石壁上,题字为“邕管重光”,并在下面刻有碑文,希望镇向国中和南宁女子中学的精神永放光芒。


根贝侬 微信公众号网络配图: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田园。(via.新华网)


历经近80年时光,“邕管重光”四个字还完好无损地保留在进远中学后山石崖上,似乎在无声诉说当年那段充满传奇的历史故事。也有人这样解释“邕管重光”,说“邕”为南宁,代表南宁女中,“管”为笔,代表文化,“邕管重光”四字,表达了南宁女中感谢镇向国中的接纳,让南宁女中的文化教育活动在这里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发扬光大。也有人说是卢校长听说日寇退出南宁,学校即将迁回故地,书写“邕管重光”四字表达学校重返南宁,得于复课的喜悦之情。各种解释,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些领导都出自进远中学


进远中学老前辈的校友人才辈出,很多人在解放后都担任党和政府处级以上的领导职务,如黄保尧(驮堪人,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副主任)、李杜林(宁干人,曾任百色市政协副主席)、陶子权(巴发人,曾任桂林市政协秘书长)、农天职(进结隆凤人,曾任天等县县委书记)、莫大凛(东平文雅人,曾任天等县县长)、赵玉芬(女,巴发屯人,曾任解放初期天等县副县长)。还有的当工程师当教授的,进远中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各行各业都大有人在。



进远中学的变迁


1948年,我们镇远地区成为革命斗争游击区后,伪镇结县政府强令把镇向国中搬迁到镇结街,进远群众纷纷抗议。




解放后,1950年春,进远人民群众提议在原镇向国中校址上续办中学,县、区领导听取了群众的意见之后,决定先办民办的镇远人民中学。1950年秋,百色地区专员姚冕光来到学校视察时认为学校办得很出色,便指示县政府把学校改为公办,命名为“镇结县第二中学”。1957年,学校又改名为天等二中(镇结中学为一中,向都中学为三中,龙茗中学为四中)。


1962年,学校又更名为天等县进远初中。从1950年到1968年,学校生源主要来自进远地区及东平、驮堪、田东县等地。历任校长是农成模、赵封帝、赵玉洋、季宜蔚、张仕俊、陆雄才、汤中平、李坚、黄震。


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县里撤消进远中学,把学校全部动产及教学设备搬到把荷中学,进远中学只留下一个个空教室。


根贝侬 微信公众号网络配图: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田园。(via.新华网)


到1977年,天等师范学校迁到进远初中校址办学,两年后,即1979才搬回天等县城。


1979年原进结公社革委会在进远中学校址办进结初中重点班。


1985年取消公社建制,执行乡镇建制后,又开始恢复进远初中。恢复办学后历任校长是赵旺、李春达、梁志香、农加琪、隆永荣(现任校长)。


解放后,进远中学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人才,有很多老校友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任职,如黄绍鼎(岩造人,曾任天等县县长)、何光爱(文雅人,曾任天等县县长)、农元恒(曾任天等县政协主席)、黄侃(东平人,曾任天等县副县长)、黄奇志(东平冬屯人,曾任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副厅级)。还有很多的正副处级干部,正副科级干部等等。

时光飞逝,转眼间,进远中学已经走过了80历程。80年前,前辈们以超前的眼光和谋略,以过人的智慧和担当精神,建设了进远中学。8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做出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前辈们办学兴教,振兴家乡,报效祖国的功勋也将为我们永远所铭记,他们的精神也将为我们所继承。


 来源:黄绍记看天等

根贝侬微信公众号编后

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能否展开,起点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给一个人提供最初的翅膀,他的生命是无法展开的。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人受到的中小学教育,足够给他这样的翅膀。所以,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它的高等教育,而是基础教育。如果一个时代只有那些有名的大教育家,那个时代的教育还不一定就有多好,只有出现大量不太有名的、普通的,具有教育家气质、能力和情怀的人,这个民族的教育才是真正值得肯定的。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撤校并点,中小学数量特别是小学数量迅速减少。应当说,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是切合实际的。 但近年来,随着校车问题、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问题的出现,国家强调要办好村小和必要的教学点。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校布局调整的出发点应该在哪里? 过度撤并学校带来的后果是由教育为社会服务,变成社会为教育服务。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背井离乡,带着孩子到城镇租房务工。这无形中加大了孩子的教育成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乡村开始变得安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走了大批学龄儿童,也带走了原本属于乡村的琅琅书声。 消逝的乡村学校,曾经是很多人精神的家园和梦想栖息的地方。

学校更是一个村庄的心脏,一个没有学校的村庄是没有生气的村庄。曾经的乡村学校一直都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乡村文明的高地,它让孩子们认识自然,记住乡愁,学会道德约束,承袭传统文化……

那么,曾经名声远播的老牌中学——进远中学,她今后会消失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