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靖西壮族“中华巧女”,从8岁到73岁执着绣绣球!

2017-12-09 根贝侬



点标题下蓝字关注或

添加公众号根贝侬或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点右上角分享收藏本文。

报料投稿、侵权删除、合作调戏,找小编

发邮件:176435364@qq.com

粉丝Q群:374272504

加TA微信:gbn520zg


央视专题报道《记住乡愁》第35集—靖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77rlkmtu&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年73岁的黄肖琴是个绣绣球的能手,她会用古老的刺绣工艺——堆绣来制作绣球。在广西,会堆绣这门手艺的人仅有几个,她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绣球有12瓣,黄肖琴却用3年多的时间,研创出30瓣的绣球。30瓣的绣球工艺复杂,立体精美,黄肖琴也因此被誉为“中华巧女”



8岁时她就会做绣球了

    黄肖琴出生于广西百色靖西县旧州街,她的父亲曾是民间手艺人,会制作木雕、舞龙的龙头等手工艺品。


    黄肖琴的家乡有制作绣球的传统。在她小的时候,当地就有很多人会做绣球。耳濡目染下,黄肖琴8岁那年就会自己制作绣球了。

曾做过直径近两米的特大绣球







黄肖琴做的绣球比别人做的精美立体,因为,她用的是“堆绣”工艺。堆绣,是先将线编织成一条彩带,再用彩带编织成立体的图案,之后把图案绣在绣球上,有浮雕一般立体的效果,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有人向黄肖琴定制绣球。她当即组织20多名工人,精心设计了图案,制作了一个由30瓣组成的直径197厘米的特大绣球。这个绣球上,还挂有6个小绣球,并绣上“香港回归”等文字和龙凤等吉祥图案,表达壮乡儿女对香港回归的美好祝福。


传承工艺不想让堆绣失传

1994——“中华巧女”

在黄肖琴家门口,有一块“中华巧女”的牌匾,这得从1994年举行的全国妇女工艺比赛说起。当时,靖西县有一位干部找到黄肖琴让她参加比赛,她连夜赶制出一个直径为50厘米的绣球和一个用竹片和剪纸做成的走马灯,获得了由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亲手题字的“中华巧女”。

 2006年8月,黄肖琴被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一级民间工艺师。2007年6月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的大会上,黄肖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成为首批获得壮族刺绣类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的壮族人。

 作为传承人,黄肖琴更深感责任在肩。因为工艺复杂,加上老一辈手艺人的离去,“现在能做堆绣的人只是少数几个,就是黄肖琴和她女儿、儿媳。”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贺卡表示,堆绣因为工序繁琐,加上卖不出好的价钱,越来越少人学习,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贺卡和黄肖琴等关心堆绣的人在努力,想要让堆绣继承下去。

 10月31日,记者来到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之堆绣培训班开班典礼上,见到黄肖琴正在教学员们学堆绣。来这个培训班学习的学员是免费的,每个学员前面都有一个堆绣编织凳,有8个牛角钩钩着细线,用来编织彩带。

    堆绣是个细致活,1组线才2股,8组线编织成的彩带不到1厘米宽。黄肖琴手指飞舞,8组线有序编织。就算是熟手,4个小时的时间,也就只能编织1米长的彩带。彩带编织好后,再用绣针绣到绣球的绣片上,绣片再组合,才能成为精美的绣球。







“如果我不教,担心以后没有人会堆绣这个手艺了。”黄肖琴希望自己可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堆绣,做出有壮乡特色的精美绣球。


来源:当代生活报,部分插图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