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历史之金元四家

文化治要 2020-09-19

金元时代战争频繁,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医学产生了各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产生了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四大医学流派,分别是补土派、河间派、滋阴派和攻下派,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张从正。


李东垣(1180~1251年),名杲,字明之。金元间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善温补脾胃之法,后称之为“补土派”。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很快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科。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李东垣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药象论》、《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因长年居于河间,故称“河间先生”或“刘河间”。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立志学医。他初曾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候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创新的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主要著作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等,其他托名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发奋学医,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学了五年,便能临证。为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四十四岁时又从师罗知悌。罗是当时名医,世称太无先生,其学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学说。丹溪尽得其学,并有机会吸收三家学说之长,融会自己的心得,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自成一派。朱丹溪因而非常重视养阴,创立了“滋阴派”学说。朱丹溪一生所创立的养阴派学说及其著作,大大丰富了中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处方用药的内容和范围。丹溪之学,其学说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阐明相火的生理与病理,探讨了相火对人体的重要性,并说明相火妄动的危害;二是在相火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强调“养阴”在养生和治疗上的重要性,因而创立了“滋阴派”;三是在杂病方面,阐明了气、血、痰、郁等病机理,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关于对相火的论述,朱氏学说主要有两点:其一,强调相火为人身动气。其二,强调相火妄动,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医学发明》、《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素问纠略》。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兴定年间(1217-1222)曾被召为太医,但不久就辞退,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与刘完素是同时代的人,但年龄较小。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张从正精于《内经》、《难经》、《伤寒》,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强调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创立了“汗、吐、下”攻下法,并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张从正“汗、吐、下”攻下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所谓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所谓吐法,不单指摧吐,凡豁痰、引诞、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所谓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因此,张子和归纳的“汗、吐、下”祛邪法,实际是“扶正祛邪”大法中以祛邪为主的这部分内容,他认为治病必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则正自安。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他弃官之后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书中记述了他的主要学术观点,该书收载多是辩论性的文章,象《高技常孤》、《群言难证——谤吐》、《谤三法》、《谤峻药》、《同类谤才——群口诬戴人》等。可以看出,当时他在学术上的处境十分艰难,因为他敢于直言当时医界妄用温补的弊端,触动了许多不学无术者的利益,因此他们嫉妒他,怨恨、围攻、嘲笑,甚至诽谤他,但他从不妥协,刚正耿直,并以精深的学识力辩群医。



 儒释道圣贤文化 ( 微信号  daodeism )

儒释道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根本,本论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共建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大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