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不离寒,冬病夏治关键在:祛寒
所谓「万病不离寒」。
而夏季三伏正是祛寒的好时机!
南怀瑾:夏天胃里是寒的,
所以要喝热的、吃热的
现在人是在冷气间里得病的,这里冷气可以很冷很冷,但是试了几天了,认为温度不能低于二十六度。冷气是给你凉快凉快,夏天要按照自然的规律,身体有一点微汗是最好,最健康了,贪着凉快会得冷气病。下午灯开多了有一点热,他们说要调一下。所以这里气温是控制的,不像一些地方,把冷气开着玩,冷得像冬天,那是死路一条,不可以的。像我坐在这里,背上在流汗,我还喜欢呢!如果不流汗,我的习惯认为生病了,那就不得了啦。
我以前同美国的教授谈,你们讲卫生是消极的,中国文化是讲养生之道,道家叫“摄生”,摄就是抓来,自己把生命控制住,就叫摄生。所以道书上叫摄生之道,这是积极的。
我现在不是讲西医,是讲中医第一部要读《黄帝内经》。其中第一篇就是说人了解阴阳六气,现在的人都不相信,学中医的也不肯读,认为是空洞的理论。阴阳就是正面、反面,阴阳两个字是代号,什么事都有正反两面,是相对的。甚至每天的气候,每件事情也都是相对的。整个宇宙大气层跟着太阳月亮的行度,十二个月当中有六种变化,所以说是六气。
哪六气呢?风、寒、暑、湿、燥、火。现在假设不开冷气坐在这里,或到外面晒一下太阳,是什么感觉呢?现在梅雨季节快要过了,马上到三伏天了,就是《黄帝内经》讲的燥、热、火这个季节,身上难受,所以梅雨季到三伏天最严重。这是讲身体外面的感受。
如果学医的就要知道,夏天身体里面反而是寒的,我们的胃是寒的;可是大家喜欢夏天吃冰凉的东西。以养生之道来讲,修道的人不干这个事,夏天反而要喝热的,吃热的。这里地球自然的物理,夏天手伸到井里去,地下水是凉的。
所以我们讲山西人不但会发财,还聪明;你到山西那个古房子一看,有地窖,还有冰窖呢。冬天把冰放到地窖,到夏天还没有化。我们夏天觉得热,因为受大气的影响,身体体能的温度向外发散,表皮上感觉很热流汗,内部就寒了,这是养生的道理。所以很高明的医师,有时候夏天的病,不是给你吃凉药,反而是吃大热药。
——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节气,所谓三伏天。这时常看到有些人去贴膏药治病。这时是阳气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
所以夏天我们体外感到很热,这是身上的阳能向外放射,而身体的内部还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以现代医学来说,夏天更多维他命乙的消耗,尤其在台湾为然,试以面粉实验,在台湾的夏天,面粉中的维他命乙挥发得更快,有时候我们觉得精神不够,心里闷闷的,实际上就是维他命乙不够,要注意补充。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么,要特别注意,像产妇在台湾要吃麻油鸡,在大陆有的地方要吃红糖、老姜鸡汤。
——南怀瑾《易经杂说》
身体寒气自测
身体的寒气究竟从哪里来的?
来源:《生命时报》
许多人知道,自然界的寒热是一个温度概念,它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其实,人体的寒热也与之类似,只不过中医认为,机体由气构成,这团气“动则生热,静则生寒”。身体有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活力不足的表现。
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寒气的来源有很多,总体可以分为内寒和外寒。寒的本质是气机静止,内寒就是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一般伴有虚证表现,如气短乏力,面色白等;外寒是由于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使机体内部的气机受阻,运行缓慢,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发展趋势:体质虚弱者会向寒的方向发展下去,而体质壮实者,正气会和外寒争斗,争斗过程中伴随气的运行加速,会表现出热象来,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寒邪“郁而化热”。
人体有一些部位容易受寒,需要多加保护。腹部是足三阴经循行的部位,对寒邪的抵抗力较弱,所以睡觉时应注意盖好被子,避免着凉出现腹痛腹泻。其次是下肢,足三阴经是从人体下肢内侧循行入腹的,寒邪可从下肢沿着经脉到达腹部。有些年轻人喜欢一年四季光着脚走路,这就给寒邪入侵提供了方便,应当注意避免。头部和背部是阳经循行的部位,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因为正邪在此交争,却容易出现头痛、发热等现象,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平时应注意头发吹干再出门,夜里睡觉避免头背受风。
内寒和外寒有不同的祛除方法,内寒要温,可将干姜、白术、人参等温中益气的药物煎汤服用;外寒要散,微微出汗就能把寒邪赶走,可以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散风寒,或将麻黄、桂枝、生姜等药物煎汤饮用。
本平台拥有如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以备不时之需! | |
医道易儒禅 中医/道学/易学/儒学/佛学 | 儒释道圣贤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圣贤教育 |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
王凤仪思想 传播王善人思想/家庭伦理道德 | well-doer 家庭伦理道德/公益活动通知 |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改变我们眼中的世界 健康是承载一切的基础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