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六祖慧能传》

文化治要 2020-09-19

 点击上方"圣贤治要"可关注我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27mp2a4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能大师在黄梅住了八个月,跟五祖只见过三次面,不是常常见到。分配到哪里去了?分配到碓房、柴房。五祖这个道场很大,每一天客人很多,所以斋堂就不小。所以他是斋堂后面的后勤,在里面舂米、破柴,干这个活。到黄梅,跟五祖见了一次面,五祖问他,里头最重要的,问他:你到这里来,想做些什么?他说:我想来做佛。这一句话就很不容易,大概五祖一生也没听说过,他来做佛的,他不是来干别的事情。这个一听,五祖心里就有数了,叫他到柴房工作,在那个地方去修行。怎么个修法,只有惠能大师自己知道,五祖知道,这个道场里面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修行确实在生活上。修什么?把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修这个。恢复清净心、恢复平等心、恢复觉悟,“清净、平等、正觉”是总纲领。我们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心不善,不是真心,妄心。真心是“清静、平等、觉”;妄心不是,妄心里头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不平等。要把这个东西修得干干净净,清净心修出来了,平等心修出来了,然后你就会觉悟了。


  五祖把他放在碓房里干什么?叫他修这个。他每天在那里干活,人、事、物就是围绕着他,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这就在这修行。顺境、善缘,不生贪念、不起情执;逆境、恶缘,讨厌他、看不起他的、骂他的,能忍辱,不生怨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一切人事物,把自己的清净心找回来、平等心找回来,清静、平等,久而久之自然就生智慧。他在碓房里用功,五祖在那里等着,等到八个月,差不多了,功夫成就了。也就是说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也放下了,这叫真修行,不在讲堂,不在禅堂。黄梅这个道场里头有讲堂,一天没去过;有禅堂,也没去过。他很老实,他不乱跑,他心是定的。所以这个道场里面很多地方他没去过,他只知道山门、大门、大殿,再就是他的碓房,别的地方不知道。我们从什么地方晓得?五祖下令,叫大家作一首偈送给他看看,神秀那首偈子是贴在墙上的,他听到大家念,听到了,跟别人讲,请他带路,我也到偈子那个地方去拜拜,去结个缘。这就说明他对于这个道场不熟,说明这个人老实,不是天天逛逛、了解环境,他不知道。所以文章从这个地方看,看出他的老实。那么他把神秀大师的偈子改了,这惊动了五祖。五祖赶快脱下鞋子,把这个擦掉,告诉大家没开悟,大众心就平了。为什么?怕人嫉妒,伤害他,这保护他。所以接着他就巡寮,实际上就是去看他。单独看他,目标太明显了,引人注意。巡寮是整个寺院都看一遍,这叫巡寮。那么走到碓房,看他在舂米,问他:怎么样?米舂好了没有、舂熟了没有?“早就熟了!”那个话里头都有话的。“早都熟了!尤欠筛哉”,还没有筛,这就是还没有人给他印证。那么这个是巡寮的时候第二次跟五祖见面。五祖在他舂米的碓上,拐杖敲了三下,走了。他知道,这三下是三更,三更到方丈室里面来见他,第三次。到了方丈室,果然是的,因为门都是掩着,里面没有栓,一推就开了。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大彻大悟,说出五句话。这五句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让五祖忍和尚印可、给他印证。


     为什么要修定?只有定,就生慧;没有定,就没有慧。


  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这一句是:没有想到自性、真心是清静的,从来没有染污的,只是凡人迷了,不知道。


  第二句话“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真心不生不灭,真心永远清净,没有染污;染污的是阿赖耶。阿赖耶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会受染污;真心不受染污。“八识”、“五十一心所”全是生灭法,有生有灭;真心不生不灭。


  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一样都不缺。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了一句话,可以用它来注解什么叫“本自具足”,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来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实在说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来的,你找不到,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见性,一切就圆满了,不向外求。那么今天科学很进步,成就很了不起,居然能够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我相信连释迦牟尼佛也佩服。但是他是借外缘而明了的,这是知识,不是从内证。内证管用;外缘的时候不管用,用得很有限,有的时候用错了,反而惹麻烦,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第四句,他说的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真心是不动的;起心动念是动,分别是动,执着是动,这都在动。动是假的;不动是真的。于是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修定,只有定,它就生慧;没有定,就没有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从什么地方透露?要从定。那怎么样才能得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妄想多、杂念多,这个不行,这对修行是最大的障碍,你不放下怎么行?佛教人福慧双修,“慧”是体,“福”是作用。你要度众生,没有福慧,度不了。福是自己修来的。处处方便别人就是修福;如果是障碍别人,那就叫造恶业。善恶业报丝毫不爽,不要以为没事,动个念头,已经造了业了,算“意业”;说出口来,“口业”;行于手足就是“身业”。如何能够把自己“身、语、意”三业守住,让它造福、不要造罪?利益众生的是福;障碍众生的就是造罪业。你怎么障碍人,将来果报是人家怎么障碍你。起心动念都如是,所以因缘果报非常可怕。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心地清静、智慧明达。这个里头有真乐、有法喜充满,不是七情五欲的享受。七情五欲的享受是染污;智慧、福德的享受是清静。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天地万物,要和谐相处、要和睦。“睦”这个字好,“睦”里头有亲爱。对天地万物,用爱父母的心、爱佛菩萨的心,平等的去爱一切众生、一切万物,这个人福报大了!能够自动的、主动的,全心全意照顾众生、关怀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佛菩萨的业、佛菩萨的事,叫“佛事”。诸佛如来的事业,随时随地,他修这个,纯净纯善,与一切众生结法缘,能成就众生、能帮助众生走向菩提大道。这一句里头“是故稽首真实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实,“光”是般若光明,般若光明从真实之际里头流出来的。所以真实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真实。



  学佛要用佛心,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是真心。


  所以学佛要用佛心。佛是什么心?佛是真心。什么是真心?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是真心。那我们就知道了,惠能大师在碓房里面修什么,八个月修什么?就是修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修这个。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他怎么对待?用“清静、平等、觉”对待,真心,没有妄心。日常生活当中,不分别、不执着。不执着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是佛。真中之真,纯一真心,纯一真实,修这个。这个不要经本,不需要坐香,你要真懂!我们定的功课,要诵经、要拜佛、要念佛,定了好多;五祖没给惠能定功课,惠能自己知道,因为他想做佛。


  佛法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才是真宝。


  “看破、放下”,就这么简单。实际上?实际上不懂,这“看破、放下”意思太深了,我们只懂得个皮毛,文字的表面。我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告诉我从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大乘经上说得好,《金刚经》说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这一般人不相信,一般人愿意接受珍宝,不愿意听你这四句偈。为什么四句偈超过珍宝超过太多了?那四句偈在阿赖耶里头做了种子了,将来、以后你遇到佛法,你跟佛有缘,将来成佛全靠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是金刚不坏种,这还得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的七宝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法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才叫真正的宝。宝中之宝、无上之宝,无过于念佛,就这句佛号。这句佛号是真实法,这句佛号就是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一句佛号具三个真实,什么样的福报,你才能够听到、你才能够遇到?“光宣妙法,真实之利”,这是光所起的作用。


  真修行,什么境界都是道场,不要换,你的本行就是你的道场。“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


  心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心不平等了,有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个境界现前怎么办?要生真正的惭愧心、忏悔心:为什么境界现前,我烦恼起现前,而不是智慧起现行。智慧起现行,没有这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是佛智慧;不分别、不执着是菩萨智慧;单单一个不执着是小乘智慧。境界现前,要觉悟,就在这上磨练。我们就明白了,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八个月,他“清静、平等、觉”现前了,五祖衣钵就传给他,黄梅没有白来。五祖真照顾他,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什么?他是真正知道用功的人,给他机会、给他助缘。那个碓房就是他的助缘,一方面工作,也是修福,用现在一般的看法,他在黄梅做八个月的义工。那个工作很辛苦,没有酬劳,他是做义工,他真修。于是我们明白了,真修行,什么境界都是道场,不要换,就在你的本行,就是你的道场。惠能大师是每一天上山砍柴,现在叫你到柴房,你去劈柴,大寮里面去煮饭。这些事情,我们相信他在家里就会做。他是个孝子,他孝顺母亲,这些生活小时候都学会了。所以他避难的时候,在猎人队里头帮助猎人烧饭,烧饭是他的本行。我们相信他在黄梅不但舂米、破柴,他也会在厨房烧饭,这是他工作的范围。真正积德、真正修福,福慧圆足,圆满具足,你看五祖衣钵就传给他了。修行一定要找一个地方,未必能成就。你嫌烦,找个地方静下来,静个两天,又烦了,太寂寞、无聊了。然后这佛告诉你,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处处都是,问题就是你会,宗门常讲“会吗?”会,头头是道。所以《论注》里头说得好,遇到阿弥陀佛平等光照,怎么会遇到?心平等就遇到了。心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法法都平等。


     展开经本就是佛光注照,我们要得受用。“是等众生,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是即‘蒙光晓’之义。”


  那么我们有没有“蒙光晓”、有没有“蒙光“?有!我们在此地学这段经文就是“蒙光”,念这一段经文“无量光佛”,“无量光佛”照我们,我们在这里有没有觉悟?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意”,就是念头,是不是被业力系缚?烦恼习气、对人对事对物,有时候喜欢、有时候讨厌,这就是凡夫,这就是造轮回业。那么展开经本就是佛光注照,我们要得受用,把眼前这些烦恼习气一扫而空。“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意”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平等意业,这就跟佛光相应了。


  “亦即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也。”


  这就是这堂课给我们的真实利益。我们真正得到了,得到之后天天学、天天练。像惠能在黄梅还练了八个月,天天练。那么这是“无量光佛”。


    文明是从文化、从宗教里头衍生出来的。


  他求学用思考、用意识,广学多闻。儒家所说的“博学、慎思、明辨”,这些东西统统用思考。那佛法?佛法不用这东西,佛法用禅定。这学习的理念完全不同,方法不一样。通过思考得来的是知识,有时候思考想错了,所以有后遗症;通过寂静、豁然开悟出来的,它没有通过思考,那是智慧,用智慧来处理问题,没有后遗症。古时候东方人,中国跟印度都是求智慧,不重视知识。所以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你记得很多,你到处向人请教,别人告诉你的,你都记住了,这样学来的,就“不足为人师”,你不足以教人,为什么?你教人也是常识,不开智慧。佛法传入中国,佛家用的方法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理念与方法,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这就是佛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这是文化的互补。其实这世界上不同族群的文化、古老的文化、不同宗教的文化,汤恩比说得好,人类不能没有宗教,为什么?文明从哪里来的?文化从哪里来的?是从宗教里头衍生出来的。那么换句话说,宗教是文明、文化的根本。那不要宗教了,把根本断掉了。像一棵大树,根不要了,本不要了,那么留下来的只有瓶里头插的栽花,它没有根本。没有根本,再好看,时间不久它就枯萎了。


  随缘随着变,这个亏就吃大了。“本体常寂,妙用无穷。自在无碍,光明遍照,一切有碍(有情),皆蒙光益。故云‘难思议’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王凤仪思想

wangfengyi8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家庭教育,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中医, 道学, 儒学, 易学,  佛学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 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