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长点赞《经典咏流传》!原来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这么重要(一定要看)

文化治要 2020-09-19

最近,央视大型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强势刷屏!


近日,就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在两会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央视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一见面他就肯定了《经典咏流传》节目在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


陈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快来看看陈宝生部长还说了什么。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3件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03jfemir&auto=0


要想在学校里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抓好3个关键措施

第一,老师的培养很关键。要让各个学段的老师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能有这方面修养,开口就能“白日依山尽”。


第二,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的比重。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必须把教材建设这件事做好。


第三,建设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学习、交流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课题。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把戏曲、传统舞蹈、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园,目前取得很大进展。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这件事。


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陈宝生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

 

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去年两会期间,部长也曾谈及传统文化


其实呀,这并不是陈宝生部长第一次在两会期间谈及传统文化,去年两会,他在“部长通道”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有记者问到了《中国诗词大会》,陈部长感叹:“嗯,好问题!”,并且说,“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正好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


当时,在谈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及传统文化怎么进校园,部长说了这三句话和四件事——


谈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第一句话,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 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谈到传统文化怎么进校园, 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 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 最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


《经典咏流传》为什么火爆荧屏?因为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滋养

《经典咏流传》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认为,古代汉语和现代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其实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还有人说,古诗就像是我们与先人之间的一个纽带,那些最简单的情感,往往最能在这纽带上流传,并感动无数人。

 

传统文化到底是属于过去的还是属于现在的,它对我们当今的时代有什么意义?

 

陈宝生部长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或许也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都还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故乡

古人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使得我们骨子里本身就具有了传统的情怀或气质,这是我们血脉相承的财富,更是我们得到归属感的依托,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户口本上的故乡在哪儿,更需要知道自己灵魂的故乡在哪儿,以免你的落叶归根归了一个不完全的根,以免你的疑问永远没人真正懂得。


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在青少年

文化传承与发展切不可忘本,中华文化中有传统的底蕴,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需要几代人的智慧眼光。那么谁能担起如此重任?“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少年强则国强”,毋庸置疑,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青少年沐浴经典而后豁然开朗,博览群书而后自我感悟,用行动证明了实现民族复兴“舍我其谁”的情怀与气概。


知传统而后知传承

中国传统中就特别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精神便包含着“以文化人”的精神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将其内化在了青少年的灵魂深处。文化可以立人,亦可立国,知文化而后知其力量,而后知为何传承、如何传承。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看看这些年的两会“好声音”吧!

 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进课堂、进人心一直都是教育界讨论的话题。


这些年来,每到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就会热议这个话题。


这位委员建议推广《经典咏流传》式美育教育,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近日,王黎光在接受CCTV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典咏流传》创意非常好,把古代诗词和当代音乐结合起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了解到我们全国大概有32万多所小学,所以我的这次政协提案,也是希望我们《经典咏流传》一些优秀歌曲,能够推广给我们的中小学们,让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歌曲,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烙印在他们心里,这是非常好的推广中国文化的手段,这会使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就能够建立起文化自信”。

 

王黎光认为《苔》《明日歌》等的刷屏,正是因为青少年缺乏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作品,缺少偶像与经典传唱人对经典作品的传播引领,因此,除了鼓励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传播的有效手段。


传统文化进课堂重点是融会贯通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建议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重点是融会贯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在师资力量培养及教材编写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高校、博物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及教材编写。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



“琴棋书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开发一些课程,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扬琴、古筝、长笛等民族乐器以及国画、书法、象棋等项目。”去年两会期间,安徽三联学院校长金会庆提出,除了学校教育,传统文化还能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基因。


金会庆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去年两会期间,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黄德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看起来体现的是死记硬背,实际上背诵多了,可以逐步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学点诗词,不背肯定效果不佳。”


他认为,不要担心这会导致大家死记硬背,对于学习古代文化,背诵还是需要的。“只有认真背诵才能记住,会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脱口而出,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会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从而更加热爱古代文化。”


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些年,中央和教育部竟然做了这么多!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