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李烈校长“参事”的境界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李烈校长“参事”的境界
华应龙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大家都知道,李烈校长是国务院参事,是1949年以来第一位受聘为国务院参事的小学校长。
那,她处理事务的境界如何呢?我和您分享一个小故事。
一天,我接到通知,上级领导要来我校了解体艺教育、科技教育的实施情况,并进京剧、篮球、科学课堂听三节课,我请教学部张主任落实。
张主任征求意见之后,告诉我他的安排:第一节课听京剧,上半节听三年级男生的,下半节听四年级女生的;第二节听科学,科学教室和京剧教室在同一个楼层;第三节听篮球,在篮球馆。
我十分欣赏张主任的安排,真诚地夸奖他考虑得真全面,很细致。因为,我校的京剧课就是在三、四两个年级开设的,男、女生分班教学,分别由两位科班出身的京剧老师执教。
周一早晨,李烈校长不在办公室,我把接待课安排表放到她的办公桌上。
午饭时分,在餐厅,我遇见了李校长。
“李校,您看到我放在您办公桌上的课表了吗?”
“我看到了——”
我停下盛菜,看着校长,想听她表扬我们部门考虑得挺周到的,哪知道校长说了一句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话。
“小华,你知道我们京剧课是怎么上的吗?”
从校长的语气中,我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但我又想,我是知道京剧课是怎么上的,这样的安排是没有问题的:两位专业老师一样优秀,都得到了展示;两个年级的京剧水平都得以汇报,可以看出层次;男生、女生的学习状态都得以呈现,青衣、花脸各有风采。于是,我很有底气地说:“校长,我知道。”
“你再想想。”校长继续盛菜。
我心里没谱了,三心二意地盛了些菜,坐到了校长的旁边。
校长看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笑了笑。
“小华,三年级没有上京剧课的女生做什么呢?”
我有些明白了。
“你这样安排,需要有四位班主任去照顾本班留下的那一半学生。”
“哦,原来是这样!”我彻底明白了。我只想着向领导汇报京剧课的各方面情况,忽略了京剧课是同年级的两个班在同一时间上,男生组成一个班,女生组成一个班。李校长问我“知道我们京剧课是怎么上的吗?一半上京剧课去了,另一半呢?”,一点儿没错,击中要害。
“小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为接待领导而加重老师们的负担,平常什么样领导来时就什么样。”
…………
面对李校长温柔的批评,我的心底涌上一股暖流:李烈校长时刻牵挂着她的老师,做李校长的老师真幸福!
做李校长的助手也很幸福,我惭愧着并成长着。
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这次,李校长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事,而是教我应该如何自觉地做事。
这是一种领导力,是一种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升到更高境界的力量,一种影响人心的力量。
解决问题是技能,发现问题则是智慧,是境界。我为什么没有能发现问题呢?
反思中,我想起苏轼和佛印一起打坐的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占了便宜,回家就会高兴地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显摆。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我看你活像一堆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哦,原来是这样。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眼中要有事,但心中更要有人,心中装着的首先应该是教师和学生。
哦,原来是这样。我对有些事情看不明白,看不透,那是因为我的人生高度还不够。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来自对事件整体的观照与洞察。高度不同,看到的整体当然就不相同;高度不同,境界自然就不一样。
那,高度不同在哪?庄子说“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他的意思是:被人的情欲所驱使,易于虚伪;被天道、自然所驱使,就难以虚假。我们常常刻意地去做什么,而李烈校长总是顺其自然,随感而应。这就是做人的差距,“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智慧广博从容,小智慧细碎分别。
哦,原来是这样。仁者爱人,当爱成为了生命的底色,美德就是智慧。仁者是心中有两个人,不但要有自己和他人两个人,而且要有事件中的人和事件背后的人。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得好,“世界的意义应该在世界之外寻找”。听话听音,关键是要听出话外之音;一件事情的价值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事件的背后。
哦,原来是这样。当我们参透世事的事理、情理、天理之后,一切都会像呼吸一样的自然,“平常什么样领导来时就什么样”。
平常心是道,一以贯之就好。
李烈校长处理事务就是这样,优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大概是因为她
“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王阳明语)从这个故事中,您已经能感知一二了吧?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新书《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华应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扫码关注
原创文章
欢迎留言申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