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博士,祖国放心,我肯定不生孩子” ||女性观
记得点击上方蓝字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发了一篇文章,《女性读博+生娃 两全or窘途》,谈的是,女博士和生孩子之间的两难困境,微博文章阅读量很快就过百万了,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主要是因为,女博士的就读时间和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正好是重合的,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而这种困境,男性从来感受不到。
via:人民网微博
于是乎,舆论的声音是,要么为了工作和读书,不生娃,迟生娃;要么,想生娃就不要读博,不要影响女博士的整体水平,不要逼得导师们不再愿意招收女博士。
1/2
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而读应届女博士的入学就读年龄,一般集中在24-30岁之间,正是女性结婚生育的高峰期。
图源: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
在本科生都允许结婚生孩子的今天,这么高比例的女博士,如何应对生育,能不能生孩子、该不该生孩子,是值得讨论的。当然,女性本身有能力决定生育,也有能力决定生孩子是否影响学习和工作;但是,你的生育也关系着学校是否给你提供一定的福利和保障,是否影响你的毕业和工作。
中青报这篇文章采访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因为,就读她的博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
“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生和科研任务。”
背后的原则是:博士学历必须应该达到一定标准,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降低要求、或者实行弹性标准。
而张海霞教授自己也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发明专利6项,出版著作和译著5本。
当张海霞看到网上“读博期间生孩子导师都能理解,不会抓你干活儿的,水过了论文能顺利毕业就行了”“我怀孕6个月博士入学,博士经历了导师苦苦相逼”一类留言时大为光火,直呼这种行为“自私”,无异于“耍无赖”。
我非常同意张海霞教授的看法。这种沾沾自喜的认知,绝对是伤害女博士的整体形象的。
什么叫歧视?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在同等情况下,你的任务比别人都简单,你的论文比别人都水,你的要求比别人都低,美名其曰为“照顾”,实际上,就是认为你的能力低人一等。当然,很多导师的初衷并非“看不起你”,但这种“善意”,积累下来,就变成了一种固定思维模式:怀孕生娃的女博士,水平都很低。
长此以往,不仅怀孕生娃的女博士的专业能力倍受质疑,连那些正常就读的女博士,同样会被人怀疑:你不是靠“通融”才过关的?你的专业水平能跟男性比吗?你是不是沾了性别的光?
日剧《legal high》
如果导师都像张海霞那么认真,十分有理由相信,他/她不会愿意招收一个无法保障充足的学习研究时间的学生,不愿意招收一个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婴儿喂奶和尿布问题的学生;不愿意招收一个因为学不好而恳求通融过关的学生。
甚至,就像企业一样,为了避免碰到一入学就生孩子、无法认真科研的女学生,他们会减少招收女博士。
这就是我不喜欢“通融”“不同标准”的原因。你在沾沾自喜可以占便宜了,可整个性别需要为你背书。
据我所知,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的博士毕业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文科专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延期毕业才能通过论文答辩,全职博士要读五年才能毕业一点都不稀奇。再说句玩笑话,博士生的谢顶率很高:这与学业的压力大、要求高不无关系。
在2013年星岛环球网对香港部分大学博士生的修读情况调查中发现,很大比例的博士生需延期修读。
在这种情况下,女博士居然能想着读博期间一边生孩子一边读博?难道她是哪吒,三头六臂吗?
2/2
生育对女性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女性,怀孕期间即便略有不适,也不会严重影响工作,坐着写论文、查资料并不会因为怀孕就难以完成。因为生孩子而影响的身体健康,一个月左右就基本恢复——就算女性确实会因为生育而影响工作学习,但这个时间段很短;稍为加班一下,还是能赶上的。
真正有长期作用的、影响工作的因素,是抚养孩子。
但凡有点经验的,都知道,婴儿极其脆弱又极其需要陪伴,新手父母一天睡不足三四小时,是常事;必须夜以继日地地围着小孩打转。别说工作,连好好地打个盹都是奢侈的。
这就是女生读博士期间能不能生孩子的讨论的来由。
在网友提问颜宁教授如何做到在科研之外还有休闲时间追剧时,颜教授回答:没啥家务,不用带娃
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男性在读博期间,他们的妻子生了孩子,但并没有影响他们读博;也没有人关心,男博士读博期间能否生育孩子。这对男性公平吗?
当然不公平。但这个起因,是因为对女性不公平。中国社会太习惯“丧偶性育儿”了。孩子默认是女人生、女人养、女人操心、女人管,但姓氏权、所有权,却属于男性。女博士生孩子,意味着她从此要操劳孩子的吃喝拉撒、要无停歇地看管孩子;这种情况下,女性连好好吃饭都没时间,哪有精力好好读书、从事科研工作?
但男博士呢,他们默认是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
不止在读博期间,就算推迟生育,等女博士毕业了正式参加工作,同样的问题,在工作单位上,还会被再提问一遍。
就在最近,还有人问我,为什么女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成绩都好;但一到工作了,工作能力就大幅度下滑了呢?是她们太没有事业心了吗?
根据诺贝尔官网公布的信息,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到2016年的百余年间,共有590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然而女性仅有17位,占比不到3%。
就在刚刚一刻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当中,有加拿大女性物理学家斯特里克兰;这是1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史上的第三位女性获得者,很难得。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甚至可以把它倒推至更古老的时代里,男性为什么能战胜女性,成为中心性别、主导性别当中找到原因。那根本不是因为他们力气大,而是因为,女性要生育。
生育成了她们的原罪。生育期间女性虚弱,生育过后女性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照顾人类的幼兽、保护幼兽,她们没时间参与抢粮和分配,男性便借此褫夺了妇孺的权力和权利,并制定出种种规则巩固下来。
直至今天,这种状况仍然如此。不是因为女性体力差:写论文的体力,跟男女关系不大,跟勤奋与懒惰、天才与笨蛋的关系更大——主要是因为,女性因为要生育、要照顾孩子,她们工作和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利被剥夺了而己。
这不能归咎到导师或学校身上。它首先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也是与她共同抚养孩子的丈夫的问题。每个女人都像死了丈夫一样,含辛茹苦地带孩子,甚至还要“抚养”和“照顾”丈夫,能有精力工作吗?
在第五季《奇葩说》里,辩题“陪孩子不到12个小时不能当爸,你支持吗?”中讨论了“丧偶式育儿”。
根据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份报告,性别和婚姻状况研究发现:已婚男性的工资高于单身男性,已婚女性和单身女性的工资,这在每个年龄段从20岁到64岁。这种差异最明显的是45岁左右,这时已婚男性的收入达到顶峰。这项研究还表明,婚姻有可能提高男性的收入:婚姻制度可能更利于男性。
这说得太客气了,这不是可能,这是必然。单身男女,收入差别不太大;但已婚男性,意味着他从此有女人照顾,他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特别是有了小孩之后,社会认为他有了社会责任感,更容易升职加薪,受到婚姻奖励;
而已婚女性,意味着她从此需要照顾别人、尤其是生了小孩之后,社会默认她要照顾小孩,意味着她不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各种升职加薪尽可能把她排除在外,她会受到婚姻惩罚。
姚晨在星空演讲中说,每个人都问我,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但从来没有人问我的先生,他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答案不言自明:因为他不需要平衡。他只需关心事业,家庭他不需要参与劳动,只需要享受。
美国华裔脱口秀演员黄阿丽,也谈到了在履行父母职责时,对男女要求的巨大差异。
等到每个成功男性像今天的成功女性一样,需要被人追问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时候,大概就是男女平等了,大概就是女性不用操心读博士期间能不能生孩子、工作期间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了。
不能同休产假,不能让男女共同为生育和养育负责,不能建立保障体系;整个大的环境都解决不了,纠结于“女生读博期间可不可以生育”,只是细枝末节啊。
难怪,已经有网友@龙窝里的倪纳 (SOAS性别学博士在读)声称了:“不用你给我设置职业和学术壁垒劝退,祖国放心,我肯定不生。”
文章回顾
·END·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文首发于 新京报 "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