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努力摆脱社恐的样子,真令人心疼

富小书 富小书 2021-07-28



文/徐潇瑾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安,身上还带着强烈的学生气质,不习惯化妆,衣着也比较朴素,总给人一种怯生生的感觉。

 

而我们部门同事大都工作多年了,基本结了婚,至少有很稳定的对象,日常聊的都是孩子择校、理财基金等话题。

 

小安跟我们这些“中年老母亲”,不是特别能聊得来。但她很努力的融入这个集体,有时候大家聊的内容她听不懂,也咧着嘴跟着呵呵傻笑,应和几句,对呀对呀,是呀是呀。

 

对于大家平时的要求,她有求必应,从来没有过说“不”的时候。

 

有天中午,部门兰姐对她说,你如果方便的话,吃饭回来顺道给我带杯咖啡。

 

这孩子当时已经订了外卖,又不敢拒绝兰姐的要求,大冬天专门跑到餐厅,给兰姐买了咖啡。搞得兰姐非常不好意思,下次也不好意思让她帮什么忙了。

 

我悄悄告诉她,其实没必要总跟自己部门的大哥大姐呆在一起,可以跟隔壁部门的实习生们一起吃饭,一起上下班,大家保持工作时的沟通就行了。

 

小安如释重负,不再硬着头皮跟我们尬聊,慢慢跟她的小伙伴熟起来之后,整个人开朗起来,工作效率也高了很多。

 

后来她告诉我,感谢我当时给她的建议,其实那段时间她非常不习惯,特别孤独,甚至想放弃这个工作,离开北京。

 

我对于她当时硬着头皮融入群体的尴尬感同身受,因为她委曲求全的样子,像极了曾经的我。



 

我是去外省上的大学,舍友大部分是本省的学生,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我跟她们几个有点格格不入。

 

本省的几位舍友是非常聊得来,很紧密的小团体。我很羡慕她们那种亲密的感情,很怕被孤立,就强迫自己跟她们一起看综艺、一起吃饭,有时候她们说的话我不认同,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就顺着她们说。

 

其实我跟她们几个性格、兴趣爱好都不太一样,很多群体活动我都不感兴趣,但为了“合群”,还是经常跟舍友们保持一致。

 

虽然几个人经常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但是我遇到了困难,不敢跟她们几个讲,我也能感觉到,她们几个的那种关系,跟和我的关系,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感情。

 

那段时间我们还算融洽,但我不是真正的快乐。当时我给高中好友发微信说:不太喜欢现在的自己,活得像一只寄生虫,好怀念当时能够跟真正的知己,畅所欲言的日子。

 

宿舍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外省的姑娘,她就很洒脱,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圈子,除了睡觉很少回宿舍。后来我发现她也没有被孤立,全宿舍夜聊的时候,还是一起聊的很开心。

 

受她影响,我也跟其他班更合得来的同学一起吃饭,把自己投入到读书和社团上,整个人舒展多了,大学生活也更加精彩。

 

我和舍友们还是经常会互相帮忙,直到现在都是很好的朋友。

 

到现在,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如果我依然强迫自己跟她们在一起,时间长了不但我不会快乐,更可能会出现矛盾。

 

本该亲近的人互相疏远,是个悲剧;而本来没那么相似的人走的太近,往往是个灾难。

 

人与人之间的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才是最自然和谐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个人的社交史。

 

阿波跟前女友分手了,他很痛苦,也有一种强烈的解脱感。

 

前女友喜欢三里屯的夜生活,跟她那群朋友夜夜笙歌,他实在是有点招架不住。


偶尔夜店浪一浪还行,天天这样,对他前女友来讲是享受,对他来讲是折磨。

 

小亮也有类似的苦恼,他的上司是个非常爱攒局的人,总是约各路朋友一起撸串喝酒,每天搞到凌晨三点多。上司邀请他,不去不合适,去吧,又实在是浪费生命。

 

强迫自己去了几次酒局后,小亮退出了,人可以强迫自己一时,但是很难强迫自己一世。

 

就像一只梅花鹿,把它放在斑马群里,它也不会变成斑马,只会成为一只抑郁的梅花鹿。

 

前同事Andrew是个设计师,高大帅气,业务能力特别强,但在公司是个少言寡语的人。除了工作交接之外,几乎不跟同事们做任何的沟通。

 

我们聚在一起八卦的时候聊起他,都说挺好个小伙子,可惜不太合群。

 

有一次公司做分享,我们才有幸了解到他的另一面。原来他非常喜欢极限运动,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运动、登山、攀岩上面,还获过不少国际性的奖。

 

分享中展示了很多他和外国朋友一起训练,聚会的照片,照片里的他看起来非常活跃,和公司里那个少言寡语的设计师简直判若两人。

 

原来Andrew不是不合群,只是对群体的要求很高,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放在了自己的兴趣上。

 

那次分享,我们对他刮目相看,但他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依旧工作完成的很漂亮,话还是不多,但没有人说他不合群了。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不适合自己的圈子,没必要强融,难为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认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才能收获真正的优质社交。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圈子,有些紧密,有些松散,有些善良,有些邪恶。

 

情商再高,再会社交的人,也不可能融入每一个圈子,讨每个人喜欢。

 

成熟的人,会把握好自己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不会刻意远离人群,也不会因为自己和群体的差异感到恐慌。

 

在这个社会中,外向的人总是能首先被看到,似乎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可,而内向者更经常被认为是“怪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马蒂·兰妮博士(MartiLaney)是《内向者优势》一书的作者。书中,他提到内向者一般为:享受独处时光、关心深交的朋友。即使在参加活动时表现活跃、淡定、沉默寡言、三思而言、做一名很好的聆听者,但回家后,他们会精疲力竭。

 

同时,兰妮博士也描述了内向者的优势:与他人工作融洽(尤其在一对一关系中)、友谊长存、灵活、独立、有更强集中力、自省、有责任感、有创造力、分析能力、刻苦和聪明。

 

萨特说,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不合群的人,看似孤独,其实在自己的世界中绽放出缤纷的花朵。

 

合群的人,看似快乐,其实是没有独处时面对自己的勇气。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必要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没必要把自己的情绪,寄托在其他人的身上。

 

只要不伤害别人,温和有礼貌,别人同样会善意的对待你。

 


 ▼想看更多优质文章,欢迎翻阅往期佳作

即使被戴上脚镣,也要带着脚镣起舞

跟“佛系”青年李诞学习,过努力却不急躁的人生

“27岁做了一个手术,我开始放弃夜生活了”

作者简介:徐潇瑾,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前小米产品运营经理,周游世界的自由撰稿人,用作品为读者带来快乐和喜悦;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商城

你若喜欢,为富小书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