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性事业,气象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原始创新对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气象科技史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以史资政等四个功能;对于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一定程度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丰富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在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成功召开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中国科技史年会气象科技史分会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举办2020年中国科技史年会气象科技史分会。会议将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等展示和报告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历史研究与创新研究的成果,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2020年是竺可桢诞辰130周年,竺可桢先生提倡科学史研究,并亲自进行气象学史研究。在先辈和中国气象局及专家学者支持下,气象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回顾先辈、展望未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史/历史/科学家精神的讲话精神。促进气象史更大发展。1.竺可桢、赵九章、顾震潮、陶诗言等等老一辈气象学家研究5.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气象)科学史/历史/科学家精神研究6.气象科技史促进气象培训和研究生培养及气象史学科建设8.气象科技遗产(台站、数据载体、仪器、节气、习俗、文化等)9.各学科涉及气象因素的历史视角(农业、水利、环境、经济等)按照中国科技史学会统一安排(2020年11月13至16日),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承担分会场(北京科技大学)。征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或详细摘要,可以提交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除会议报告外,投稿论文将择优在《气象史研究》和“第四届气象科技史文集”发表。分会筹备处设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投稿请按中国科技史学会安排投稿,也可直接投稿和联系Email: qxkjshy@yeah.net
通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篇内容可能存在删节,删减内容你懂的,点我了解详情。
如果想获取会议更详细的内容或者有疑问,请根据正文里的联系方式咨询主办方。爱知学者并非会议主办方,对会议的了解程度不会超过本篇通知。
正文如果没有附件,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或联系主办方索取。
欢迎会议主办方提供信息,我们免费发布。邮箱:mraizhi@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 部 信 息
CSSCI名单 | 北大核心名单 | 搜索会议 | TSSCI名单
2020年刊物重点选题
推荐几本不错的CSSCI期刊,投稿可以重点关注
值得收藏 | 研究生有机会发表的期刊列表
爱知学者这三年
中国古籍书目检索汇总
如何查找刊物正确的投稿方式
论文投稿常见骗局与防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