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社会学怎么吃?

2015-10-11 高成新,刘洁 社会学了没
剩余 81 天2015,一起走过77.81%

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这是新的认证公众号,关注下吧!


原创

作者:高成新,刘洁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socialor

编辑:蛤蛤



社长说

作为一个青岛人,黄晓明婚礼地点定在了上海。被问及为什么不在青岛办婚礼时,晓明调侃称“青岛大虾太贵”。


认证公众号 第三期

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

社会学怎么吃?



青岛大虾”火了。国庆期间青岛一家海鲜大排档“海捕大虾”的价格标示为38元,但其计价单位不是“一份”却是“一只”,这样算下来,一盘40只的大虾就要收费1520元。于是,“青岛大虾”遂成为“天价”“宰客”“欺诈”的代名词,引发网友调侃热议。



▲ 一盘40只的大虾收费1520元,

原来一只大虾38元


吐槽作为社会参与:

一面娱乐,一面建设


青岛大虾”爆出后,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由此展开的吐槽更是体现了大家的无穷诙谐。



“国庆期间,外地的王先生赶到青岛想去吃38元一只的海捕大虾,因饭店爆满,王先生就点了几盘8元瓜子边嗑边等。谁知轮到王先生就餐时,店员却要他先交61万,原来该店的瓜子不是8元一盘,而是8元一个!曾夺过全国嗑瓜子速度冠军的王先生非常后悔。后面排队买单的李先生当场休克,手里紧紧握着小票:米饭3元




“看过青岛大虾以后,今天我去理发了,慎重地看了一下价格表,确定是15元。然后找来了理发师和店长再次确定是15元而不是每根头发15元。录音拍照后开理!心里暗自庆幸,这年头搞不好理一次发就会倾家荡产啊!理完后结账,理发师说:确实不是每根头发15元,那太离谱了,我们是一剪子15元。”




哪吒失手打死了龙王三太子和虾兵蟹将,龙王知道后到陈塘关要哪吒偿命。李靖向龙王求饶说:‘只要饶过我儿一命,赔多少钱都没问题。’龙王冷笑一声,说:‘赔?你知道那些虾兵吗?’李靖:‘咋了?’龙王:‘青岛的’。



所谓“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安全阀”便是将与冲突相关的敌意发泄至替代目标或提供发泄的替代手段,从而“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它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必要的”。


吐槽就具有这样的安全阀功能,它以轻松搞笑的方式宣泄了人们的不满,具有放气减压、缓和矛盾、提高社会弹性等功效。现在谈到“旅游”,网友们多多少少都听闻或经历过被宰被坑的故事,心里的不满积聚下来、难以平复,而对青岛大虾的吐槽,就是这种抱怨情绪的一个舒缓口:对天价虾的吐槽释放了游人对黑心商铺和不作为相关部门的敌对情绪,避免了破坏性冲突的爆发,有助于维持社会关系。而且不仅如此,正向来看,吐槽的传播效应还会倒逼涉事者迅速作出回应与解决,从而将民意的力量成几何级数倍地放大,有利于新规范和新秩序的建立。


▲ 夫妻之间吐槽吵架有时候也是一种“安全阀”


科塞同时也指出,安全阀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它只是暂时转移了目标,有限缓和了对立情势。就吐槽来说,这一点亦然。

一方面,吐槽的娱乐性可能由于群体极化而变得极端,从而使调侃性的玩笑激进成攻击性的谩骂,让暴戾刻薄取代了温和包容,酿成本不该的恶果。现在出现的“忘掉那只虾吧”“不能因为出了一个大虾,就说青岛如何如何,青岛人如何如何”“任何的批评都应该就事论事。不能一杆子打倒一船人”的呼吁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吐槽的低成本也可能弱化甚至消解它直面问题、维护权益的反抗性与建设性,有学者便认为吐槽“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是一种对自身权力的无奈放弃”,故而“想仅仅凭借‘吐槽’来实现这种(改善社会的)愿景的心理预期是微小的”。所以现在也出现了反思吐槽青岛大虾的声音:“法治精神的缺失就是现在网络舆论场存在的极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这次青岛大虾事件中再一次体现”。



简单地说,吐槽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是目的理性、价值理性和情感要素的混合存在,也是带有轻微越轨色彩和生活政治取向的混合沟通;它是社会心态的反映,又会对生活世界施加影响,具有着复杂的功能表现。

要言之,我们在吐槽中娱乐,是因为生活中的槽点不断出现并且被越来越敏感地察觉;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吐槽中有效表达、多方倾听和积极建言,因为终归,我们不能只是“过过嘴瘾”,沉溺在充斥着犬儒式吐槽的无奈消磨之中。


互动中的符号:

“青岛”还是不是那个青岛?


“青岛大虾”作为一个符号,产生于互动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互动。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符号互动论便认为符号在日常互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布鲁默曾将这一流派的观点概括为三个前提




①人们根据事物对自身所具有的意义来采取行动;

②事物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③事物的意义将通过个人的解释过程而得到发挥与修正。


在我们的认知框架中,“青岛”这一符号本具有“热情好客”的意味,作为空间地域也是国民旅游的热门选择。但当38元一只的大虾跳出后,“青岛”与“大虾”组合在一起,被赋予了“宰客”“天价虾”的含义。而“青岛”与“青岛大虾”两个符号之间的张力,更加深了“青岛大虾”的调侃乃至讽刺意味,也加重了“青岛”城市的负面印象。

“青岛大虾”起因于宰客店铺行径与例行化互动预期的矛盾,说明符号的意义形成于互动之中;而事件爆出后由“青岛大虾”推动的传播媒体与主管部门的跟进,则体现了符号对互动的建构作用。


本来,日常生活的互动引起符号意义的流变、符号含义的改变影响生活世界的交流,这是很自然普遍的事情;但是所谓“毁树容易种树难”, 心理学研究已证实人具有更关注消极信息的“负面偏好”,加之日常表达的索引性使国人将被坑被宰的体验一锅端地集中投射至青岛大虾,因此舆论中便出现了“一盘大虾重创青岛”的担心和“花了几亿打造出来的‘好客山东’品牌却让38元一只的大虾打了脸”的反思。

可以说,各种符号都在建构着我们的日常互动,而且负面意义的符号往往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便是“青岛大虾”带给我们的又一重启迪。


群体间的过招:

大虾背后的“我们”和“你们”

当“青岛大虾”从一个店铺的大虾变为一个城市的大虾再变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时,网络上便很快分成了“青岛人”和“非青岛人”两大派别,如此便需要我们引入群体动力学的分析理路。

“人生不能无群”,网友通过部分的人格投入与情感卷入,将自己放置到不同的群体中,从而使“我”变成了“我们”、使“他”变成了“他们”,也就是确立了“我群”与“他群”的对立。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根据人们对相异群体的不同感觉,将群体分为“我群”和“他群”。


人们认同自己属于其中的群体,称为“我群”,

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是“他群”


显然这样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朝内看到的都是“我群”,它是人们情感归属、观点认同以及自我定位、价值实现的载体;相对的,我们向外看到的就是“他群”。研究发现


人们倾向于认为他群成员比我群成员“具有更加固定、刻板的特征,成员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更少的变异性”,此即为“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青岛大虾”爆出后,首先从青岛人的角度看,有青岛人“认为强买强卖的都是外地人,而非青岛本地人”,并且“还有一部分极端、恼羞成怒的人则反呛游客爱来不来,甚至认为他们活该受骗,在景区被骗是正常现象”,这都是部分青岛市民出于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维护我群形象的举动,也体现了“立场决定观点”的偏狭之处。


另一面,非青岛网友虽身份地位各有其异,但却面对着一个共同的外群——“青岛大虾”与其背后的整座青岛城市、或“青岛大虾”与其同路的所有宰客行径,他们形成的“我群”受到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影响,加之互联网脱域、去中心及碎片化的特质,遂使“青岛大虾”由一个具体的冲突事件演进为了概括的负面评价。

我们可以看到:我群与他群之间的对立,群体具有极端化、情绪化和破坏性的乌合之众特质,给一个群体贴标签在简化认知成本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刻板印象的泛化——这三种群体动力学的事实规律叠加在一起,就点燃了这一盘青岛大虾在舆论场的沸腾:从网友投诉微博化、大V转发热点化,经由媒体跟进新闻化、扎堆曝光集中化,走向了全民参与段子化、贴上标签典型化。


概括地说,在自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某一群体的歧视是怎样概化的,这之后又该如何脱敏,正是“青岛大虾”带给我们的第三重思考。


参考文献

1.知微数据. 节后舆论数据:满城尽议青岛虾

2.(美)科塞. 社会冲突的功能

3.王馥芳. 社会在“吐槽”中嬗变前行

4.长安剑. 青岛大虾火了那么多天,还有三件事你没想到

5.@中青报曹林. 对青岛大虾事件第一时间的舆情发酵过程总结和传播节点分析



打赏我去青岛吃虾,么么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