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博士,人类社会的第三种生物?

2015-10-26 陈景二 社会学了没




剩余66天2015,一起走过81.92%

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这是新的认证公众号,关注一下吧)


原创

作者:陈景二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socialor

编辑:潘冬瓜



社长说

《第二性》已经告诉我们,女人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那什么时候“女博士”才能走出性别歧视的阴霾呢?



认证公众号 第八期

女博士,人类社会的第三种生物?


每每被问及会不会继续读博,当我回答“也许吧”的时候,总有些人露出难以名状的表情,用规劝的语气说:“还是算了吧,女孩子嫁得好比较要紧。”那些人会这么说,也许是被下面这句话影响——“这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女博士,这类本该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人物被划归为第三类性别。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明显带有一丝歧视的意思。而这里的第三性,也就是本文题目,它与其它性别的差异不是生理上的,却是由社会文化赋予的。


“女博士”背后的性别歧视


女博士,即女性走上学术领域知识巅峰的代表,她们通过同样,甚至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攀登到社会上层,却没能享受到跟男性一样的社会待遇。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社会对其的冷嘲热讽,女博士被妖魔化成类似金庸笔下“灭绝师太”一样的人物。加之各路媒介的煽风点火,观众对于女博士的歪曲解读,女博士被贴上了“剩女”“冷酷无情”“没有女人味”“死读书”“丑八怪”等标签。尤其是女博士的婚恋状况,被婚恋节目,新闻报道反复提及,本来是个人隐私的话题,却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为什么女博士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原因其实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❶ 历史传统


有句老话说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孩子是无法跟男孩子一样进入私塾读书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子识字多诲淫”,要是有人站起来为女子说话,就会被认作“宣淫败俗”。女性需要学习的至多是琴棋书画、女红和一些家务劳动,基本与学术无缘。


社会文化


人们考量一位女性的价值多依赖她在家庭领域中的表现,而不是公共领域。不管一个女人在外获得多大成就,如果她没能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好妻子、母亲,或者儿媳的角色,都会受到诟病。即使她获得博士学位,出任CEO,如果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人们就不会认为这个女人的人生是完整的。




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又是相互交融,互为因果的。正如同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写道的:“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逐渐形成的。在生理 、心理或经济上, 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社会上有种种性别歧视,人们说学术总算是片净土。但事实上,学术本身就是不公正的。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也是带有性别意向,而不是客观、真实的。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内容,更是它构建的方式。它生长于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必定会被其影响,受其构建。之所以觉得它是一片净土,是因为女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将被构建的知识内化到自身中,从而失去了反抗和质疑的意志,最终甚至成为巩固其统治系统的一员。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女博士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不过,我们也很欣慰的看到,现在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印象正在改观。人们正逐渐抛弃过去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和看待女博士。女博士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可惜,其中大部分仍然是对于其外貌的赞扬,带有浓厚的父权制色彩,女性仍处于被观看的状态。如何能超越现状,笔者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毕竟女权运动进行到今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几百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又怎么能用几句话把它解决了呢?




我的女性主义启蒙


《第二性》这本书主要观点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书从历史、政治、文化、生活等不同层面,结合诸多事例对此进行说明。此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者”。所谓“他者”,即一个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指的是“那些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之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随着学术的发展,“他者”概念也逐步被应用到其它领域,用于描述被动的,弱势的群体。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深受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丈夫保罗·萨特的影响,《第二性》是“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她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


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会对女性主义感兴趣,我后来回过头仔细想想。可能缘起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缘起于我小时候对于人称代词学习的困惑。老师告诉我们有一群人的时候,如果全是男生时用“他们”,全是女生时用“她们”,而有男生有女生时用“他们”。我那时就在想为什么不能用“她们”,必须用“他们”。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学习英语时,为什么Hero(英雄),是he(男性第三人称)加ro(表示人的后缀),不是shero;为什么history(历史),是他的(his)故事(story),不是herstory(她的故事);为什么human能指代所有人类,为什么所有职业都是以man结尾,如chairman, policeman等等,难道女性就不担任这些职业?


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家庭。我母亲是硕士学位,父亲是本科学位,最后读了个在职硕士。父母都是在同一单位,但是担任的岗位不同。我观察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但是在家里,主要是由母亲料理家中大小事务,除此之外,她还经常需要在家加班赶材料,写论文,著书……而父亲在家基本就是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喝喝茶。最后,妈妈拿到的工资并不比爸爸多。总结来讲,母亲为工作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得到的报酬却比父亲来得少,这也体现了母亲所获得的来自公司的肯定比父亲少。这不禁让我费解——从小政治课本上就写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怎么现实就不一样呢?有时候真是学到的东西越多,越是对之前学到的东西产生质疑甚至颠覆。学习也正是这么一个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过程吧。




打赏,是对女博士作者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