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百何在娱乐圈没闺蜜,不是因为出轨,而是因为这一点!

2017-04-28 范姐 气质范

后台回复“头像”,获取今日头像


不知道多少宝宝看了这一期的《花少》,不怕羞地说,湖南卫视这类真人秀节目对范姐我的吸引力还真不小。


很多人说真人秀节目都是定好人设,按剧本演的,但是范姐还是相信,就算剧情真的是杜撰,那些旅行中的突发状况和不经意的小镜头,都会暴露一个人真实的个性和素养。


隐隐地觉得,这一次的《花少》会让很多人对张若昀路转粉。虽然只播了一期,但是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很好地体现了三个字:分寸感


和他不熟的陈柏霖去他家,张若昀寻思着:“他约的时间是12点,得给他准备点吃的”,亲手炒了一个菜,收手,然后点了外卖接待陈柏霖。没有浪费多余的时间,也很大方地承认,只有一个菜是自己做的。



当时的情境是陈柏霖去找他“拉票”,张若昀的做法很稳妥:没有辛辛苦苦地炒一桌子菜,但也没有全部点外卖,既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又不会显得过于热情。


后来井柏然也去了他家“拉票”,时间已经是下午。同样是第一次去他家,这次张若昀一开始并没有准备吃的。聊了一会儿他问:“你吃中饭了吗?”井柏然坚持说自己“吃了”。接着外卖就到了,原来张若昀早已提前点好。


尽管估摸着井柏然没吃中饭,张若昀没有“自作聪明”地给他准备一桌子菜。而是很委婉地说:“我就点了些反正也不是特占肚子的,随便吃点儿。”


这话的意思是:这不是午饭,只是零食,你万一吃了午饭,少吃点也没关系。



张若昀的言行之中,有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连井柏然都忍不住夸赞:“多适合当导游啊,怎么没人推荐呢!”



分寸,也叫做尺度。它表现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控制,对人性的洞察,对他人的体贴,是很多人穷极一生都难以拿捏的两个字。


有分寸感的人,会给人一种“高级”感,因为他们明事理,知进退,不偏不倚,见好就收,做事恰如其分,做人张弛有度。


《天堂电影院》中描述过一个故事,是范姐见过的对分寸感最完美的写照。


中世纪时有一个士兵爱上一个公主。公主说,你在城门口等100天,我就考虑嫁给你。1天,2天,3天...士兵在城门下风餐露宿,眼看就要接近那一天了。可是就在第99天,士兵头离开了,再也没回来。


曾经范姐认为,“士兵用99天证明爱,用第100天证明尊严”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解读。直到我看到另外一个影评。


“士兵用99天证明自己对公主的爱。他在这个时候离开,是考验公主是否对他产生了感情。如果公主真的爱上了士兵,少这一天,不妨碍她以身相许。如果公主并不爱他,那么他的离开反而给了她台阶下。士兵要的是真爱,而不是怜悯。不让公主有任何为难,才是对她最有分寸的爱。”


原来,这才是追一个女孩最完美的尺度。



在中国的文化中,分寸感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我们只听过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却很少知道后面那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一般人要到70岁,才能做到不刻意地去遵守那些规矩,因为到了那时,那些界限才算是融入你的内心和习惯之中,即使你自然表现,也能做到对分寸的把握。


也许我们在20多岁的年纪,会觉得随心所欲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并没有深究过“分寸”二字和自己的言行有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些事情,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过并感同身受。


过犹不及


记得蔡康永节目里讲过一个例子。两个关系不太熟的人见到了,打招呼,A问B:“你最近还好吗?”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说:“挺好的”“还不错啦”“马马虎虎”。但是B却说:“最近不好,我得了胃癌...” A听后非常的尴尬,作为点头之交,他不知道是要想办法帮助他,还是安慰几句后离开。


这里B让A感到尴尬,是因为他的言行超过了两人关系应有的界限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自来熟,才认识几个小时,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开不应该有的玩笑,理所应当地找你借东西,让你恨不得马上与他们撇清关系。


我记得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大学时在一个学校。某天她要和男朋友约会,于是向我借了一条裤子。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好到“可以穿同一条裤子”的程度。后来听很多人说起对她的印象,都是“总是来我们寝室借鼠标”“总是向我借钱”等等,其实她人一点也不坏,为人也挺热心,可就是让大家对她敬而远之。


有人说,这样的人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是起码自己得到了好处。是这样的吗?


3年前那个央视记者芮成钢是多么意气风发,牛到和国家领导人“称兄道弟”。他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为“我的好朋友”,称朴槿惠为“朴大姐”,赖着要求朴槿惠在他的书上题词留念。后来芮成钢因为经济等问题入狱,他的“好朋友们”没有一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谁都不是傻子,面对做事太浮夸的人,明眼人早已给他下了判断。



都说过犹不及,要范姐说,过还不如不及呢。


还欠火候


在中国,人们害怕做事太过,所以常常用“不及”的方式求得明哲保身。虽然保守一点不容易犯错,但是,绝不是最高明的选择。


在感情关系中,古人常常形容夫妻恩爱叫做“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看起来很有分寸感吧,但是对待一个亲密的人,就像对待宾客一样讲求礼节,我只看到了互相尊敬,怎么也看不出恩爱的迹象。有时候撒娇、斗嘴甚至争吵,更能激起生活的热情,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花红柳绿。


突然想起一件趣事。高中时范姐班里有两个成绩顶尖的女生——豆豆和超超,很多人有不懂的问题都会请教她俩。豆豆为人热情,讲起题来总是滔滔不绝,巴不得跟你再唠会儿磕;超超却总是横眉冷对,讲题三言两语直中要害,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多余表情。有一天一男生过来向我同桌请教题目(她的成绩中等),她问男生:“你干嘛不去问豆豆和超超?”男生说:豆豆太热了,超超太冷了...


我们害怕自己的热情把别人吓到,所以有时候就假装自己是冷冷的超超。


比如我们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有时候同事一块儿买了东西,问你“小A,要不要来吃点呀?”你摇摇头拒绝了。因为你觉得自己是新人嘛,要表现得客气一点,殊不知自己的客气实际上是在拒绝别人的好意。你第一次拒绝,下次兴许还会有人问你,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大家会觉得是你无意于融入他们,就不会再向你示好了。


客气通常是一种分寸,但在某些语境下却未必。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白百何这段时间不太好过,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她的身边没有闺蜜,鲜有朋友。出了这些事,只见一方有难八方点赞,没见一个闺蜜或朋友陪在身边的。


为什么?


因为她在娱乐圈“不遵守规则”。她对娱乐圈的大咖非常热情,比如故意在发布会上帮冯小刚整理领结,李小璐在旁边看得尴尬癌都犯了。不知她有没有考虑过,这张照片让冯小刚妻子看到了,她会是什么感受?



还有一次,在《星空演讲》里,白百何的工作人员为她写好了演讲稿,做好了PPT,彩排也已经完成。但是到了直播演讲的时候,白百何看了前面人的讲话,突然对自己的演讲稿不满意,于是临时扔掉了原稿,开始讲述自己的想法。结果,PPT的内容和演讲的内容完全不符,下面的工作人员都崩溃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么做勇敢、变通,但是有时候,“有勇气”可能是没分寸;有人些以自己讲话耿直为荣,但有时候,“心直口快”可能是没分寸。有些人可能做到了敢爱敢恨,但是有时候,这是在破坏规则,伤害别人的前提之下,也是不懂分寸的表现。


不要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而去践踏规则,18岁的叛逆期少年这样做或许还有点可爱,等到28岁再去做这些,就显得肤浅和幼稚了。“守规矩”不是呆板,而是明确自己的位置和界限。不逞一时之快,不做分外之事,跟自己无关的别问,不确定事的别说,少一些自我为中心,多一些温柔和体谅。



最后说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吧,或许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拿捏分寸二字。


一天,一个人见到苏格拉底,对他说道:“你知道我刚才听说关于你朋友的什么事吗?”


苏格拉底说:“等等”,在你告诉我之前,请接受我一个小测试,这个测试叫做“三重过滤”。


“第一项过滤的是真实性,你真的非常肯定你要说的事是千真万确的吗?”“不能,”那人说,“实际上我也只是听说...”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伪。


“第二项过滤的是善意,你要告诉我的是我朋友的好消息吗?”“不是,正好相反...”他想告诉苏格拉底一个坏消息,但是又不能确定那件事的真实性。


“第三项过滤的是实用性,你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对我有实际意义吗?”那人说:“不,一点也没有。”


那天我们拿捏不好分寸,可以想想三重过滤的原则,如果我们对别人讲的话,做的事能满足真实、善意、实用的原则,那就大胆地去做,如果只满足一二,就考虑着去做,如果全都不满足,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分寸,是人生最难掌握的艺术,把握好了分寸,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