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艺术中心上演世界顶级管弦乐团音乐会!系列作品在线欣赏——

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了解到:


4月4至4月6日,韦尔比耶音乐节管弦乐团系列音乐会“英雄·自然·舞蹈”,在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重磅上演。



享誉世界古典音乐界的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创办于1994年。


至今三十年间,音乐节始终致力于为年轻艺术家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他们的常驻乐团——韦尔比耶音乐节管弦乐团是世界顶级管弦乐团之一。



三天三场音乐会,场场风格不同,这支驰名国际的管弦乐团饱含热情和诚意来到中国,乘着运河清风,聆听历经淬炼的乐音,让观众不出国门纵享顶级音乐饕餮。


音乐作品 在线赏析




系列I:英雄与青年

首场音乐会中,乐团以“英雄”为主题,先后奏响“乐圣”贝多芬享有盛名的三部经典之作《科里奥兰序曲》《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第三交响曲“英雄”》,这既是英雄的赞歌,亦是青年踏上征途的号角。


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


《科里奥兰序曲》是贝多芬于1807年完成的标题性序曲,此时正值贝多芬写作生涯中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脚本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贝多芬或许对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很可能是被海因里希·冯·柯林改编的同名悲剧所启发。作品于同年3月在洛布科维茨亲王的宫殿首演。


贝多芬

《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写于1804至1807年间,是贝多芬为鲁道夫大公创作的数首作品中的第一首,首演于1808年5月。此时,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大协奏曲早已过时,独奏协奏曲也在J.C.巴赫、莫扎特等人的手中愈发成熟。


如此前提下,三重协奏曲的形式就显得尤为独特:主奏乐器的编制、数量明显受到大协奏曲影响,三件乐器协作时的音响又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弦乐四重奏接近,加上一支得到扩充的管弦乐队,使得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好似室内乐与古典协奏曲的结合。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创作于1803年的《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其恢弘气势前所未有,一系列新创意也令交响乐套曲的传统形式大大向前发展。


首乐章引子仅用两小节主和弦便完成陈述。主部主题是全曲核心,看似简单的动机,渗透进交响乐套曲各乐章的主题音调中。展开部规模得到扩展,新旧材料都交织在逻辑严密的调性与和声布局内,极具戏剧性。第二乐章采用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葬礼进行曲”,音乐庄严、深沉。其后的谐谑曲乐章则活泼、激越。末乐章采用双主题变奏手法,将奏鸣曲式的呈示和展开功能融入变奏曲式中。




系列II:原野与海洋

在“自然”主题音乐会上,韦尔比耶音乐节管弦乐团带领听众乘上音乐之舟,探寻自然奥妙。门德尔松《赫布里底群岛》、圣-桑《G小调第2号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依次呈现。


门德尔松《赫布里底群岛序曲》


《赫布里底群岛》是门德尔松于1830年创作的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创作灵感源自1829年与友人克林格曼在赫布里底群岛的旅行见闻。


作品采用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主、副部主题的材料联系紧密,但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主部主题由下行音列描绘的“海浪”动机组成,不断在B小调上“翻滚”、重复,好似一幅波澜壮阔的风景画,副部主题则总体上呈现出上行的趋势,增时节奏和柔美旋律的组合,更像是旅行体验后的沉思和冥想。


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科夫斯基为大提琴家威廉·费岑哈根所作的协奏性作品,完成于1876年12月。作品的编制较为精简,乐队由木管组乐器各两支、两支圆号及弦乐组构成,作品的音响效果十分接近18世纪下半叶的管弦乐队。


全曲格调轻松、优雅,整体气质在以弦乐器为主的引子中就开门见山地表达出来,这种风格源自作曲家对莫扎特的崇尚。主题柔和、灵动,富于歌唱性,随后的变奏也较为充分地展现出大提琴的优点和演奏者的技艺。


圣-桑《G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G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68年,是圣-桑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于同年夏天首演。作曲家用非典型的结构和速度替代了独奏协奏曲的传统模式。


首乐章伊始,钢琴声部以巴赫幻想曲的风格演奏出忧郁、不安的第一主题。简洁、温暖的第二主题后,随之而来的展开部不断向前推进,令人惊心动魄。主部主题在最富戏剧性的位置上再现,同时还伴有一段自由、哀婉的华彩。第二乐章以快板谐谑曲的形式出现,末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钢琴与乐队间的竞争关系十分明显,最终在强烈的戏剧性氛围中结束全曲。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六交响曲》完成于1808年,首演于同年12月22日。这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具有明确标题性内容的作品之一,其中的独创性几乎不亚于《第五交响曲》。


作品突破了海顿创作晚期确立的古典交响曲四乐章范式,共有五个乐章。乐章内部的速度布局,也与建立在意大利序曲“快-慢-快”基础上的传统交响套曲大相径庭。




系列III:律动与曼舞

最后一场音乐会中,韦尔比耶音乐节管弦乐团以“舞蹈”为主题,带来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系列中被演奏、录音、改编和跨界应用次数最多的三首舞曲,拥有绝对和谐之美的莫扎特“哈夫纳”交响曲随后奏响。


音乐会下半场依旧以贝多芬交响曲压轴,第七交响曲曾被瓦格纳赞誉为“舞蹈的神化”,也许这部作品的情感表达不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那么直接,但音乐中的动势以及贝多芬对音乐过程中各元素的全方位驾驭,都令其交响曲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匈牙利舞曲》包含21首活泼、欢快的舞曲,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匈牙利主题编写的。它们起初是勃拉姆斯为钢琴四手联弹谱写而成,后来作曲家将其中的前10首改编为钢琴独奏及管弦乐曲不等的形式。


其余作品,皆由其他作曲家改编为管弦乐形式,包括安托宁·德沃夏克、安德烈亚斯·哈伦、汉斯·盖尔等。


莫扎特

《D大调第35号交响曲“哈夫纳”》


《第35号交响曲“哈夫纳”》创作于1782年,该作原是一首小夜曲,为萨尔茨堡的西格蒙德·哈夫纳的晋封庆典而作。


当莫扎特需要在音乐会上将新的交响曲分开演奏、作为音乐会的序曲和终曲时,他要求父亲将这部交响曲的抄本寄到维也纳来。莫扎特删去了原作的首尾乐章并为乐队增加了长笛和单簧管,以求更完整的木管组来提供更加丰富的音响。至此,一部佳作就此诞生。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


《A大调第七交响曲》写于1811至1822年间,此时正值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关键时刻。因而该作在1813年12月8日的首演,是为德奥反法战争中受伤的士兵进行的义演。


整部作品以使用暗示舞蹈的节奏模式——包括附点节奏以及重复的节奏型——而闻名。


线下展览 正在进行


围绕韦尔比耶音乐节和瑞士文化,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外围空间搭建小型展览,融入瑞士风景、城市元素,展示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独特风光和音乐节特有的人文风情。


无需预约,免费参观。

展览时间:4月2日至4月7日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一层大厅


★更多重要新闻点开看:

开园啦!副中心这里新添一所幼儿园

通州这家三甲医院开了个新门诊

注意!通州33处道路新增127个电子警察!专拍违法停车

共招100人!副中心招聘辅警啦!五险一金,不限户籍!



内容来自国家大剧院微信公众号微信编辑 刘彤彤
审核 程俊娣复审 孙华良

欢迎关注、转发、分享!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通州发布(ID:bjtzfb)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下载融汇副中心APP

安卓系统长按识别

苹果手机长按识别

北京通州发布

微信号:bjtzfb

通州官方权威信息发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亮“赞”和“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通州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