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大运河畔“小故宫”
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了解到:
开
栏
语
大运河沟通南北、贯穿古今,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连通沿线各省市的不绝文脉。
为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联合开展了“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采访活动,正陆续推出运河沿线城市的报道。
今天,带您顺运河一路南下
来到江苏宿迁
↓↓↓
视频点开看
千里运河,兜兜转转,挥别齐鲁,南下江淮。大运河行至宿迁皂河古镇划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冠绝运河的千里运河第一湾。也正是这一笔,点出了大运河宿迁段既是治河咽喉,更是漕运转轴的精妙所在。
在宿迁,运河的沟通、融合,治河的坚韧、创新,在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宿迁运河精神和文化。千年的古运河流淌至今,更是留下了水道和水利、航运工程设施、生态与景观环境、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诸多遗产,连缀成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长廊。
01
大运河畔的“小故宫”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宿迁市皂河龙王庙行宫和宿迁中运河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两处遗产点也被形象地称为宿迁市中国大运河遗产的“一点一线”,中运河是当之无愧的“一线”,而“一点”就是位于宿迁市皂河古镇的龙王庙行宫。
景区工作人员张沥文介绍,龙王庙行宫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后又在雍正、乾隆、嘉庆等朝改建,最终形成了占地36亩、四院三进的北方官式建筑群。
刚到龙王庙行宫山门前,一对其貌不扬的石狮却有着非同小可的“身份”。“这是一对皇家一品正坐石狮,目前这样的狮子仅存两对,一对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门口,另一对就在我们宿迁龙王庙行宫。”张沥文说。
宫墙高耸,庭院深深,宫内“河清”“海晏”门牌楼寓意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红墙上方镶嵌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镏金御匾:“敕建安澜龙王庙”。一股氤氲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此地,留下了‘第一江山春好处’的题跋。”张沥文说。
穿过山门,就能看到一座上圆下方呈现六边形的御碑亭。亭中御碑为乾隆皇帝雕刻了乾隆皇帝的圣旨与诗文。其中,圣旨是乾隆皇帝登基第一年对宿迁下达的,记录了龙王庙修建、祭祀的所有缘由和故事;而碑阴则雕刻了乾隆皇帝的五首诗,每一首都是他六下江南驻跸于此所写。
这五首诗中还藏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每一首的第四句、第八句、第十二句的结尾都是“涡、过、波”。张沥文介绍,由于宿迁地区南有黄河,北有骆马湖与运河,当时每隔三至五年就有一次水患,而“涡、过、波”则体现出乾隆皇帝对宿迁水患的重视。同时,这座御碑的碑座还是少有的龙头狮身座,相传这种神兽是引发黄河水患的元凶,所以用御碑镇住它也体现了“敕建安澜龙王庙”中的“安澜息波”之意。
张沥文说:“这座建筑的形制与北京故宫非常相似,所以也有‘小故宫’的美称。当时乾隆的御船就停靠在距离龙王庙行宫500米左右的大运河码头上,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此地,也体现了他对饱受水患影响的宿迁以及漕运的关心。”
02
一个悲伤的故事 唤醒一座城
位于宿迁市东北方向的水利遗址公园,讲述的正是宿迁与水的故事。
走入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展示馆,馆长韩爱军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们宿迁有座古城,名为泗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泗州城在夏秋两季连续降雨70天,最终导致黄河、淮河发生洪涝,泗州城就此淹没在了洪泽湖湖底。自唐朝建城,至清代被淹没,泗州城见证了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两段漕运历史,如今它静静地躺在洪泽湖底,也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城’。”
《禹迹图》复制品局部
《江苏至北京运河全图》复制品局部
馆中收藏的宋代《禹迹图》复制品也非常珍贵。《禹迹图》是中国现存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石刻地图,地图遵循了上北下南的方向,这与现在地图是一样的。《禹迹图》由5113个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组成,每个方格折合成当时的一百里,换算成现在的地图则是一比五百万,这就是当时的比例尺概念。
展示历代名人在宿迁治水,是展示馆中的重中之重。宿迁位于黄淮交界处,水利、水患一同存在,黄淮水一旦泛滥便容易冲毁城池,此地在历史上一度有“洪水走廊”之称。
运河的畅通、漕运的便利,离不开代代的治理。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当时的总理河道潘季驯,在前人“以河治河”理论基础上,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方略。在黄河两岸修筑缕堤,缕堤之外再筑遥堤,缕堤、遥堤以格堤相接。缕堤有“束水攻沙”之用,紧逼黄河,河道狭窄,流速快水势猛以冲刷黄河泥沙。遥堤“拦洪防溃”减少缕堤黄水泛滥忧患,而格堤则用以“淤滩固堤”,格堤将缕堤、遥堤分隔为一个个小方格,缕堤溢出的黄水在三者间沉淀,晒干之后的泥沙变废为宝,加固堤防。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靳辅受命河道总督,加筑黄河北岸遥堤的同时,于遥、缕二堤之间开挖中运河。上接张庄运口引骆马湖水,下在过黄河处建仲庄闸,闸下过黄河进入里运河通漕船。中运河总长186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宿迁,长112公里。
黄淮水患,一度威胁漕运安澜。自古而今,代代治水、代代水利。正对展示馆大门的是一座6160型柴油机雕塑,“1981年,宿迁翻水站建成,主要任务是为灌溉供能。但因耗油量较大,2014年,井头翻水站投入使用。老翻水站则作为水利遗址展示。”韩爱军说,如今的中运河平静如练难见过往的汹涌。小小的井头翻水站,在用运河水灌溉着宿迁近60万亩农田。
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教授张春红介绍,以上世纪70年代为界,此前宿迁当地的农田大多数为旱田,70年代后种植水稻,宿迁农业进行了“旱改水”的转变。“就是将中运河的水引入了农田,随后发展出了小龙虾、螃蟹、鱼类等养殖,目前大部分农田还在进行鱼稻共生。这是运河对宿迁农业的影响。”
得益于宿迁境内水网发达,运河至今都是宿迁乃至整个江苏省重要的运输力量。张春红介绍,宿迁港建成后,木材、砂石、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来到宿迁,保证了当地的生活。“有些地方运河是景观河,但是在宿迁运河是保证民生的重要通道。”同时运河在南水北调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春红介绍,其中南水在经过宿迁时流经了运河,在皂河翻水站引导水源流向北方。
03
云渡桃雕的前世今生
走进宿迁市郊的云渡村,道路两侧是成片的桃树林。桃树上结的小青桃清爽脆甜,但是在云渡桃雕第四代传承人云守阳眼中,当地小青桃的桃核是制作云渡桃雕的最好材料。“一周要收购两三次桃核。专门挑选体型匀称、圆润饱满的制作。”云守阳说。
云渡桃雕传习所内,云守阳的儿子、云渡桃雕第五代传承人云沂先正在制作一条桃核手串。云沂先左手轻捏住桃核,右手握着钻头正在雕刻云纹。“力量不能小,要不然纹路不真实;力量也不能大,否则桃核就破了。”云沂先一边讲解一边雕刻。
传习所内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是一艘核舟,长宽高不过两枚一角硬币大小,以运河漕船为原型,舟两侧窗户均可打开,船舱内人物栩栩如生,与《核舟记》的核舟如出一辙。“桃雕工艺特点可分为粗、中、精三种,核舟雕刻属精雕,要在一天当中精力最好的时候进行制作,最长不能超过三小时。”云守阳介绍道。
桃木、桃枝、桃核等在传统文化中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运河上的跑船人为了祈求平安都会佩戴桃树制品,于是云渡人就地取材,用俯拾皆是的桃核因材施艺,创造了云渡桃雕这一民间工艺,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乾隆下江南路过此地,见到云渡桃雕后大为惊叹,写下了“渡上人家尽锉刀,神奇化朽做桃雕”的诗句。
如今,云渡桃雕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项绝妙手艺经历悠悠岁月却曾濒临失传。云守阳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办起了桃雕雕刻工艺厂,培训一批雕刻艺人,他就进入该厂成为专职工匠。到了1984年桃雕厂倒闭,云守阳边务农边制作桃雕。“因为喜欢就没放下,当时的作品就是送给亲戚朋友。”
到了本世纪初,云守阳代表宿迁市参加为期7天的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因其作品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3天便销售一空,受到中外客商的一致青睐,云渡桃雕从此一炮而红。
如今,云渡桃雕已经走进了泗阳县中心小学,当地的孩子们与云守阳和他的十几名弟子在大运河畔,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往期新闻点开看:
2024-07-09
2024-07-08
2024-07-03
2024-07-02
2024-06-25
2024-06-24
北京日报、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联合出品
记者 姜煜 张钊齐 陈节松 张群琛
摄影 常鸣
短视频 刘小辉
微信编辑 徐清
审核 王璇
复审 孙华良
欢迎关注、转发、分享!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通州发布(ID:bjtzfb)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下载融汇副中心APP
安卓系统长按识别
苹果手机长按识别
北京通州发布
微信号:bjtzfb
通州官方权威信息发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亮“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