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是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演出36万余场,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却分文不取

2018-02-11 CCTV欢乐中国人 CCTV欢乐中国人

如今

当你打开电视

应该对他们也不会感到陌生

他们登上了央视和各大卫视的舞台

他们走出国门

将民族文化广播海外

他们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平均每年演出7000余场

累计行程130余万公里

他们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

61年来

慰问演出36万余场次

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

却分文不取


他们就是

乌兰牧骑


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


内蒙古地广人稀

上世纪50年代

大家没有更多的

文艺生活和文化设施

彼此之间信息的传播非常困难

有的牧民跑到文化馆借一本书

可能半年才能还回来

有的牧民辛勤劳作了一辈子

都没看过什么文艺演出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书记的乌兰夫

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周恩来总理:

党和政府的声音难以传递到基层

人民群众了解不到社会主义新文化

怎么办?

周总理回复:

是否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

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法

建立相应的队伍


就这样,响应总理的号召

第一支乌兰牧骑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了

2辆勒勒车、6匹马、

5件乐器、9名演员、1面红旗

这就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全部家当



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

只要有一个牧民

他们就演出

这一演就是61年


六十余年担当传播文化的使者


1957年的夏天

缺雨干旱

第一个乌兰牧骑的成员

伊兰老人的第一次演出

(图为伊兰年轻时的照片)


一阵阵热风

使本来应该显绿的苏尼特草原

变得一片焦黄

在巡回演出途中

队员们常常吃不上饭

喝不上水

有时 队员们不得不

围着一个臭水泡子解渴

但是队伍都情绪高涨

一天演个三四场

节目都不带重样的

“就算只有一个牧民家

只有一户蒙古包

也要给人家演出

因为我们就是

要让草原上所有的农牧民

都能看到乌兰牧骑”


图为 乌兰牧骑演出历史资料图


新时代

把乌兰牧骑精神传承下去

80后现役乌兰牧骑队员乌宁

她的姥姥叫呼日查格日勒

是乌兰牧骑的第一代队员


图中 右二为呼日查格日勒  右一为伊兰


从小

乌宁就希望有一天

也能像姥姥一样加入乌兰牧骑

长大后她终于如愿以偿了

但那时的她还不懂乌兰牧骑

只是觉得姥姥演出的时候真美

所以一定要加入

和姥姥一样美


直到有一次

她的观众——

79岁的达日玛老人紧紧握住她的手

“你跟当时我们牧民特别喜欢的

歌唱演员呼日查格日勒

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那一刻,她懂了

这才是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的意义

一代一代的传承

才让乌兰牧骑的歌声传遍草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516erwi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天

乌兰牧骑由当初的一驾马车走遍草原

发展到今天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

慰问演出观众规模达到2.6亿人次

他们有了演出车

有了更精美的演出服

有了更现代化的演出设备

但唯一不变的是

60余年

慰问演出分文不取


图为现在乌兰牧骑演出场景


不管时代怎么变 社会怎么变

这一份情不会变

乌兰牧骑的荣誉和责任不会变!


图为现在乌兰牧骑演出场景


如今

全内蒙一共发展成了75支乌兰牧骑

从茫茫林海到大漠戈壁

从城市乡村到边防哨所

甚至从中华大地

到美国、欧洲和非洲

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

他们翩然起舞

他们引吭高歌

他们是最美的草原传奇

他们是最骄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 新征程


2017年10月9日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16名队员

联合署名给习总书记写信

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情况


11月21日

习总书记回信

勉励乌兰牧骑队员: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

永远做草原上的

“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2月11日

在《欢乐中国人》的舞台上

年轻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

矢志传承“乌兰牧骑精神”

他们说:

“我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END


  点击阅览更多中国故事  


11岁华侨少年携手李玉刚致敬经典,一开嗓,整个世界都亮了!


一家四代13位军人66年阅兵梦!海清、李晨、撒贝宁、侯勇三次集体起立致敬!


90多岁夫妻每天奔跑十几公里,60多年绕赤道12圈!


周总理为3000孤儿找到母亲,草原“额吉”书写大爱传奇!



更多惊喜  长按下方二维码



长按上方二维码

传播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