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问你,你能吃苦么?也许你还思考一下才能回答,我就不是,我直接说,我能吃苦,比如苦瓜做的菜,比如三桠苦做的糕点,比如……
明代开国功臣刘基(伯温)曾著《苦斋记》一文,表达苦乐相倚,苦中有乐:“乐与苦,相互依托。人们只知道乐为乐,而不知道苦也能为乐,人们只知道乐,而不知道苦也是由乐带来的,实际,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
文中的苦斋说的是他吃过的菜,名曰苦斋菜,就是植物的攀倒甑(Patrinia villosa),也称白花败酱,你吃过么?
客家人说:“苦斋花香,常吃身体硬棒棒;苦斋叶苦,常吃好比人参补。”,前几天,它居然成了桌面的家常菜,也是我刷山常见的野草,要不要尝尝呢?!
攀倒甑,读作(pān dǎo zèng),忍冬科、败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的根及根茎有陈腐臭味,叶子揉碎也有类似味道,南齐陶弘景说它“气如败豆酱”,故名“败酱”,又因开白花,因而它常叫做白花败酱,它还被叫做毛败酱(台湾植物志),败酱(浙江药用植物志),苦斋(福建闽西、江西遂川、四川长寿),胭脂麻(四川泸县),苦菜(浙江、江西大余、湖北),萌菜(浙江普陀、乐清),苦斋草(广东大埔),攀倒甑所在的败酱属原归于败酱科,APG系统把它并到忍冬科,攀倒甑的拉丁名是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其属名Patrinia 纪念英国旅行家E.L.M.Patrin(1755-1810),种加词villosa是“长柔毛的”的意思,说的是它的花。它生于海拔 (50-) 400-1500 (-2000) 米的山地林下、林缘或灌丛中、草丛中,产我国的台湾、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日本也有分布。
“攀倒甑”这几个字一直记不住,倒是白花败酱这名字了然于心,认识它好久了,只是在我认知里,它的身份一直在变。最初认识它,它是一株草,一株野外分布,头顶密集白花的野草。后来再认识它,它是一种药,因为它出现在神农草堂,因为它还在药王山。而这次我再次认识它,它摇身一变,它成了菜,而且还是很多地方的家常菜。好吧,那是我孤陋寡闻罢了。国庆前,突然多了几天假期,想起一直期待的清新白湾自然保护区,刚刚有这念头,作为地主的小贾同学马上安排上了,再约上了李薇老师,还有同在清远的路梅同学,就这样上路了。我们在清新县城接上小贾的,再去保护区的路上已经天黑了,可路上的我们都是植物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当然,更是聊到吃,说到这里常吃的苦斋菜,拿着方向盘的我更是期待了。原来,说的就是白花败酱,虽说不熟,可也认识,没想到却是这边的家常菜,可以清炒,可以煲汤,还有各种自由发挥的吃法。后来的几天,我们果然吃上了,味道果然是苦的,可是,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还是挺喜欢的,总的来说,一味好菜。更没想到的是,这几天的刷山,随处见到它的身影,菜园里,山上,路边,好吧好吧,我爱上它了。
记录植物,偶尔会出现这样的苦恼,就是太常见的植物,没有特意去拍它,或者它的照片零散分布在我的相册里,一时半会找不齐。可对于白花败酱,完全没有这样的苦恼,因为我们居住的白湾保护区的大院里,就有一大丛白花败酱,更甭说接下来的几天里,几乎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而保护区的兰姐,更是看穿了我的心思,中午吃饭时,端上来的第一个菜,就是它,他们喜欢叫它苦斋菜,这是我到了保护区吃的第一个菜,一口进去,真的有点苦,可是苦中带有回甘,让我忍不住再荚第二把、第三把,对于我而言,它与山珍海味无异了。
第二天,兰姐又用苦斋菜煲猪脚汤给我们喝,那个味道非常特别,喜欢得不得了。
▼这是汤。你能从照片里闻到那股苦苦的,甘甘的味道么?!
▼这是汤渣了,苦斋菜煲猪腿。
同去的路梅同学,本来就是清远本地人,对苦斋菜也是情有独钟,走的时候,还去市场买了几斤苦斋菜的干菜。据说,要晒出一斤的苦斋菜,起码得15斤鲜菜,于是干菜也挺贵的,她说市场卖30元一斤。
败酱草苦味的主要来源是败酱甙,为“三萜皂甙”,此外还含有内酯、香豆素、黄酮类及微量生物碱,具有镇静、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利胆和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清代徐大椿说它能解毒排脓,是外科良药。据说,它在浙江地区被称为“萌菜”,因为当地人在春天吃它的嫩苗。春季到来,山坡草地、路旁的野生败酱草便开始萌芽。新鲜的叶子没什么气味,食之有苦味。采集的嫩叶,在加盐的开水中焯一下可去掉大部分苦味,可直接加上香油、盐、糖、醋等凉拌吃,清香无异味,也可清炒、炖汤。其实,它被当食物,是粮食匮乏时期形成的习俗。安徽六安大别山区称它为“红军菜”,当年红军没少吃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些野菜反倒成了怀旧和解馋的奢侈品。有些农民搬到城里去住,为了吃到新鲜的苦菜,就在自家窗台和院落里种盆栽。
白花败酱之名我前面解释过了,它源自陶弘景:“叶似豨莶,根形似柴胡,气如败豆酱。”李时珍曰:“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时叶布地生,似菘菜叶而狭长,有锯齿,绿色,面深背浅。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生叶,四散如伞。颠顶开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状。结小实成簇。其根白紫,颇似柴胡。”可是,为何起“攀倒甑”这么古怪的名字呢,大家均有猜测,不过大都与做饭有关。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陶器,浙江一带仍称带篦子的蒸饭器具为“甑”。打翻了烧饭的家什,不是因为太香,就是因为太臭,或是兼而有之。想一想,攀倒甑这名字也太有画面感了,反正不管是白花败酱,还是攀倒甑,或者很多人称之的苦菜、苦斋菜、苦益菜等都跟它的苦有关。
说到它的形态,你会发现它的多变性,体现在两方面:两种茎,两种叶。它的地上茎直立,地下根茎匍匐横走。地下根状茎长而横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长;茎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仅沿二叶柄相连的侧面具纵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时几无毛。你会发现菜园里的攀倒甑与野外的攀倒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 野外的攀倒甑。
▼菜园里的攀倒甑。
攀倒甑最让我困惑的是它的叶片。它的基生叶和枝生叶有所不同。它的基生叶丛生,叶片卵状披针形,羽状深裂,小叶片两三对,顶部叶子一片独大,有锯齿。我们吃的大都是这种基生叶。
而它的枝生叶则变小变狭,有疏齿或全缘。小枝对生,左右对称,节节往上,整齐有致。
它的花倒是挺显眼的,白中透绿的小花,开得密密挨挨,组成顶生伞房状聚伞花序,远看就是一抹白色挂在枝头。
它的瘦果倒卵形,与宿存增大苞片贴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圆形。
对了,这次在白湾保护区,不但看到了白花败酱,还看到黄色花的败酱,那它叫黄花败酱么?不,它就叫败酱。无疑,败酱与白花败酱同科同属,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00 厘米;它的茎直立,基生叶片丛生,花时枯落。花序为聚伞花序组成的大型伞房花序,顶生,总苞线形,苞片小;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钟形,黄色。中国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广东的海南岛外,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蒙古、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缘和灌丛中以及路边、田埂边的草丛中。全草(药材名:败酱草)和根茎及根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祛瘀,治慢性阑尾炎,疗效极显。山东、江西等省民间采摘幼苗嫩叶食用。▼ 败酱 Patrinia scabiosifolia Fisch. ex Trevir.
忍冬科 败酱属
多年生草本,高50-100 (120) 厘米;地下根状茎长而横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长;茎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仅沿二叶柄相连的侧面具纵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时几无毛。基生叶丛生,叶片卵形、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10 (-25) 厘米,宽2-5 (-18) 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粗钝齿,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头羽状深裂,常有1-2(有3-4)对生裂片,叶柄较叶片稍长;茎生叶对生,与基生叶同形,或菱状卵形,先端尾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粗齿,上部叶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鲜绿色或浓绿色,背面绿白色,两面被糙伏毛或近无毛;叶柄长1-3厘米,上部叶渐近无柄。由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或伞房花序,分枝达5-6级,花序梗密被长粗糙毛或仅二纵列粗糙毛;总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花萼小,萼齿5,浅波状或浅钝裂状,长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时疏生腺毛;花冠钟形,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 (0.75-) 1.25-2毫米,宽1.1-1.65 (-1.75) 毫米,蜜囊顶端的裂片常较大,冠筒常比裂片稍长,长1.5-2.25 (-2.6) 毫米,宽1.7-2.3毫米,内面有长柔毛,筒基部一侧稍囊肿;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较雄蕊稍短。瘦果倒卵形,与宿存增大苞片贴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圆形,长 (2.8-) 4-5.5 (-6.5) 毫米,宽 (2.5-) 4-5.5 (-8) 毫米,顶端钝圆,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钝,网脉明显,具主脉2条,极少有3条的,下面中部2主脉内有微糙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拉丁学名 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本文图片均为原创,拍摄于清新白湾自然保护区,部分文字来自互联网。)
编号:H870